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47|回复: 2

[原创] 上海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9: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印象
  上海,此名近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她原名华亭,
未必人人皆知吧。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里记载:
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
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
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
海之上洋也。
上海简称“沪”又为“申”,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最大的经济发展中心城
市。她地处太平洋西岸,北界长江入海口。她大面朝东,
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她南濒杭州湾,西接江浙两省。她俯
瞰广远,吞吐万汇,处势不凡。作为当今物欲横流的经济
开放的年代,上海可谓中国最大的新世界版图。
  对上海的直观印象并不深刻,因“奔六”之我,只去过
上海三次。但耳闻甚多,缘于上海亲戚。自小就听大人们
议论,只要从上海出来的,都不同凡响,人便是吕布,马
就是赤兔,东西都透着精致与洋气。更有人说,上海,什
么都是好的,就连狗屎都是香的!那时,不懂此言的真正
含义。但记得很清楚,每次上海的姑父母回来,父母就像
迎接“中央首长”,引来众多乡亲艳羡。姑父母带回的一
块“洋碱”或一斤“洋糖”,可以换取苏北人好几只老母
鸡呢。特别记得一次,姑父母回来将一只不锈钢杯子遗忘
在我家了,他们特地写信叮嘱让我们一定要收好,等他们
下次回来拿。说那杯子老“结棍”呢,花了姑父近半个月
的工资买的。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社办厂上
班,与几位同事出差到上海食品公司,手工制作玻璃钢冷
库大门。那时20出头的我,对世事一无所知,只觉新奇。
知上海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城市,一个特别特别洋气的大
城市,一个非常非常令人羡慕与向往的大城市。我们这些
从苏北农村过去的“乡下人”,俨然一群“小瘪三”似的
,只会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东张西望,仰酸脖子还是要对着
高耸林立的大楼发呆,对着外滩上一对对热恋中的恋人窥
视、傻笑。其实,上海人对大上海的情结更是了不得的,
那时上海户口比现在的美国绿卡还值钱得多。当时有这样
的流行语:“宁可上海扫马路,不到外地当干部”。甚至
不要说到外地了,就连离开市中心都舍不得。当时上海浦
东还没有开发,人们都不愿意去。在住房那么紧张的情况
下,还高呼这样的口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
间房”。
  那时,我的姑母家就住上海浦西。晚上,表姐特地接我
与美女同事去她家。我们稀里糊涂地跟着表姐上车、下车
再上车,再下车,最后,七转八拐到了一昏暗的弄巷,进
了一所旧房子。印象里,进了门,落脚处只有五六平方米
。一张小木桌上摆着两碗泡饭,还有一碟萝卜干,萝卜干
是切碎用酱油泡的,很香。上大夜班的姑父已在里间床上
打呼噜。我们轻轻吃完了泡饭,蹑手蹑脚地跟着表姐爬上
阁楼休息了。翌日早,我们要赶回食品公司上班的。姑母
早备好早餐:两碗泡饭,两根油条,很小。后来,我再也
没有时间去姑母家了。一是他们家太拥挤。二是大家都很
忙。再后来,富裕了的姑父母回苏北老家时,常拿此事说
笑,说那时真的很穷,更忙。我说,其实,我最爱吃上海
泡饭了。它不仅好吃,也很有名气。
现在想来,32年前去上海,留给我的印象就像一张褪了
色的黑白照片。遥远的记忆,似有似无,模糊不清。但有
两点倒记得十分清楚。一是举世闻名的外滩是个恋爱场所
。从外滩北京东路到南京东路一段200米长的江岸边,就
有几百对对情侣在谈恋爱,“吾嘎嘎侬,侬嘎嘎吾”(意
思是“我挤你,你挤我”)。二是当时上海公交车上流氓
特多,被流氓跟踪乃属常事。我的美女同事就在车上,将
一流氓的手掐破。惹得几个男同事幸灾乐祸地说,谁让你
们不带着我们这些“保镖”去的呢?而领队的生产厂长
“老车”,是复员军人,他走过很多地方,各地的风土人
情、方言土语说起来如数家珍,还能说几句上海话,在我
们小辈面前自然是一副见多识广的老江湖。当他得知“车
流氓”事件时,冲着几个男同事们说,你们这些小赤佬啊
,以后一定要保护好女同事呀,否则,就扣你们的工资啦

第二次去上海是2014年,我们兄妹四家去了两趟上海。
春节期间去上海是庆祝姑父的八十大寿。秋后去上海,是
参加表姐的女儿的西式婚宴。婚礼就是在拉斐尔外滩27号
(罗斯福公馆六楼)举行的。婚宴一结束,我们便去了外
滩观光。美丽富饶的外滩建筑物,灯火辉煌,五光十色,
交织辉映,璀璨炫丽,雍容华贵,壮美至极。而当年的上
海外滩记忆,完全被眼前的上海外滩覆盖了。翌日一早,
表姐又带我们去游玩了东方明珠,逛了南京路商业街等。
那两次的去上海,真正领略了大上海的风光。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
是上海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她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
高468米。该建筑物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
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
公里。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市历史发展陈列馆
等。登塔高层,俯瞰大地,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整个陆家
嘴高楼参差,鳞次栉比,尽显风采。毗邻的金茂大厦,高
耸云天,顶层正在进行高空跳伞比赛。五彩缤纷的降落伞
如空中花朵,徐徐飘落,煞是美丽,真乃妙不可言也。
上海地域虽6340.5平方公里,仅仅占全中国的0.06%。
但上海是中国唯一可以以“半壁江山”自居的城市。这半
壁江山,恰是上海文化的强大。文坛、出版、电影、戏剧
音乐,也包括建筑、金融、教育等,如数家珍。中国乃至
远东的很多文化第一都在上海诞生,并且很强有力地成为
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餐。上海文化范畴是上海的国产名牌,
尤其是生活用品,更是风靡全中国。2012年,有网民晒了
几张床单的照片,立刻被提升到国民床单,它的制造者也
许遍布中国,但是最有名气的厂家,就在上海。国民床单
,又激活了一系列国民商品,凤凰牌羊毛毯,上海牌手表
,都是极其紧俏的国民商品,也都是“上海制造”。“上海”
早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标签。甚至不见得是“上海牌”,只
要有“上海”两个字就足够体现其身份了。
上海是那样的博大,又是那么的厚重。从上海莫利爱路
(香山路)29号小楼里的孙中山,到带有浓重浦东口音的宋
庆龄,从慕尔鸣路(威海路)甲秀里石库门房子里的毛泽东
,到思南路花园洋房周公馆里的周恩来,从在天蟾舞台附
近做过地下工作的邓小平,到青浦练塘爱听评弹的陈云,
还有环龙路(南昌路)老渔阳里用青红砖砌成的陈独秀的
《新青年》编辑部,以及张学良将军以夫人赵荻之名命名
的皋兰路那幢精致的“荻苑”,上海与中国现代的历史进
程息息相关。
上海的路名也很有趣。不仅充满着的历史故事,而且她
的取法,领全国之先,为中国现代化城市路道提供了模板
板。中国传统城市的路道,最大最繁荣的一般称之为“街
”,赫赫有名的如长安街。小一点的叫做“巷”,也有的
叫“弄”。成语“街头巷尾”、“大街小巷”由此而来。
而“路”的叫法较晚,是近代从上海普及开来的。在上海
的外滩地区,首度统一规范路名的取法,规定东西向的道
路取中国城市名,比如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等。而南北
向则取中国省名,河南路、江西路、山东路等。这种用中
国版图取名法,既方便记忆,又亲切温暖,还具爱国精神
,现被各大城市所模仿。
忽然间,想起以前听说的一句话“北京人称外地人为外
地人,广州人称外地人为内地人,上海人称外地人为乡下
人。”现在看来,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因最早的上海
人就是华亭人,华亭原为一渔村。而上海文明的肇始者徐
光启先祖,则是地地道道的华亭人。他的安葬地徐家汇成
了传播西方宗教和科学文明的重镇。整个大上海没有多少
人的祖籍在华亭。于世人眼中的上海人:精明、骄傲、吝
啬、自私、浮滑、不厚道、会算盘、小市民、赶时髦、能
说会道、自由散漫、自私自利、爱发牢骚、瞻前顾后……
其实,曾经创造许多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上海人,
在改革开放后,已从阁楼、拥户、弄堂走了出来,从拥挤
不堪的交通以及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了。他们以“一年
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令世人惊叹。进人21世纪,
上海人更是高瞻远瞩,高人一筹,心胸变得更开阔了,眼
光变得更高远了,他们正与“大都市中的小市民”,正与
“精明而不高明”等传统陋习告别了。新世纪的上海人已
“脱胎换骨”了,他们有股子海纳百川的气魄,使上海成
为成千上万富有进取心的中外人士的家园。在他们中间,
上至科学家,下至打工仔,他们不一定具有上海户口,不
一定会说上海话,但他们也是“新上海人”,他们与上海
人一起建设这座充满希冀、铺满鲜花、具有活力的国际大
都市。
上海是一座顶级繁华开放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
她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望一眼就醉了。但她更似一
朵美丽的罂粟花,充满着鼓魅与诱惑。
——2015年11月4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6 22: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无论从哪一角度,上海,都在心里烙下了印记,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上海。
发表于 2015-11-6 2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从老上海写到新上海,立足本真,确实是一种实际情况,上海,将会越来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2 03:29 , Processed in 0.02284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