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 于 2016-7-1 11:16 编辑
我身边的“志愿者”
张文华
“志愿者”――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名词。一个灿烂在校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字。“志愿者”是一个个真诚的笑脸;是敬老院里温情的笑容;奥运会馆里举手投足体现着国体的一个小小的手势,是地震、洪水肆掠后对灾区人民亲情的呵护,是对子弟兵细致周到的服务……
2016年6月23日阜宁发生的特大龙卷风、冰雹自然灾害,是阜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龙卷风灾难。
灾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灾难更是牵动了每一个阜宁人的心。不用宣传发动,阜宁的“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开始了救援行动;大灾发生后的二十分钟县医院门口就集结了许多的“志愿者”,他们手抬,肩背,第一时间把伤员送到手术室,赢取生命的分分秒秒。他们用一片爱心,书写着人间大爱。
阜宁的赈灾人群中,“志愿者”的队伍是最庞大的,远远超过了灾民人数。“一缕阳光”、 “爱的家园””爱的港湾““大城小爱”、……很多自发团体,甚至没有名字,只是一个爱心群,小到几十人,大到上千人。链接他们的是爱心,是对灾区群众浓浓的爱。他们做着专业人员以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用一片赤诚,帮助着灾区的群众。
他们运送伤员、搬运物资、为灾民为官兵送水送饭,为抢修作业的工人送药送防护用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被灾民誉为行走在废墟上的“天使”。
近来,因为通往灾区的道路拥堵,造成救援车辆、人员不能顺利进入灾区,延误救助情况发生,甚至还发生了社会车辆侧翻救护车辆的事件。网络上一时众说纷纭,甚至把进入灾区的所有非专业救助人员统一划归为“志愿者”,于是有了“志愿者”添堵说法。这让真正服务一线的广大“志愿者”遭受了莫名的委屈,使真正的“志愿者”心里添了堵。我只能说,那些添堵的所谓“志愿者”只能叫“伪志愿者”。那些拿着手机只拍照不干事的只能叫“观光客”,不能玷污了“志愿者”这个神圣的名号。
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叫“爱的家园”的“自愿者”群。和他们一起为灾区送救灾物品,因而了解了这样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来自阜宁的各个地方。他们中囊括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甚至还有外国友人。
连日来,我们奔波在灾区,行走于废墟之上,除了看到灾区的惨状,看到了灾区的满目苍夷,更深深的感动于“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几天来,我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感动着包围着,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今天是灾后的第五天,我跟随“爱的家园”志愿者“再次走进灾区。
早晨,六点。铁军广场聚集了几十号”志愿者“,分成了三队,分别去三个不同的受灾点,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我们来到新沟镇南湾村,这里是一个受灾比较严重的村子,进入村口就看到成排的大树齐腰拗断,残缺的身躯裸露在外,令上天悲悯;龙卷风所到之处到处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虽然这几天看到受灾倒塌房屋无数,眼前的情景还是让我的心再一次揪了起来。
安置点人很多,政府在发放救灾物品,加之抢修电力、拆瓦据树,周围环境很乱。
” 志愿者“们很快行动起来,,打扫安置点的卫生,捡拾垃圾。今天去的”志愿者“中大部分是学生,最小的是初中二年级,还有刚参加完中、高考的学生,这些家里的掼宝宝门一改往日的娇气,戴上手套拎着塑料编织袋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十多个”志愿者“很快将安置点周围整理干净,又帮助收拾安置点内部卫生,为受灾群众整理床铺清理打扫。打扫完毕,”志愿者“们又去了灾民家帮助灾民整理灾后现场,灾民们都很感动。这些90后,00 后的年轻人,在大灾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年青一代的希望。
身残志坚,一心向善的秦阿群
秦阿群 是“爱的家园””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今年49岁,右臂残疾,义肢。21岁时在工厂失去一只胳膊,饱受残疾之苦,立志帮助弱者,奉献爱心。她建立“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领导一千多人的志愿团队。天天坚持亲自跑灾区,感动无数人。
眼前的秦阿群,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一只右手耷拉着,我知道那是一只假肢。不忍触及她的伤痛之处,我并未询问她关于右臂的事情。她不停地安排着”志愿者“们输送物资,安排盒饭,询问外面的“志愿者”工作们的情况。她左手接电话,甚至左手写字。在一旁的我忍不住想帮她,可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想着的确是灾区的灾民,做的是人间的大爱。
今天的秦阿群显得很疲惫,一路上电话不断,联系捐款和输送物资。汗水顺着发梢沿着脸颊往下淌,却没有手可以擦汗,只是用肩在眼睛上挨了挨,阻止汗水流进眼中。同行的伙伴说,秦会长已经好多天没睡好觉了,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我不禁对眼前这位身残志坚的“志愿者”肃然起敬。
帮助灾民,乐于奉献的刘伟伟
一起随行的,头上一直戴着耳麦说话的这位志愿者叫刘伟伟,三十多岁的摸样,“爱的家园”重要干将,私营业主。自己经营着一家装饰装潢公司,大灾发生后,小刘顾不上生意,一心扑在救灾上。在我所到支援点的时间里,没听她停过说话,嘶哑的嗓音已经无法发声,只能靠耳麦扩音。即使这样她还是一天不拉的在协助秦会长指挥安排各项事情。甚至顾不得家人的埋怨。她跟我说已经很多天没去自己的工地了,顾不上了。
刘伟伟精干利落、快人快语,做事有条不紊。带领一群志愿者麻利的收拾打扫了新沟安置点的卫生,中午时分又带着大家给当地的工作人员送盒饭。盒饭不够,有十多个自愿者和工作人员没吃上盒饭,刘伟伟又与其他地方的志愿者联系,安排送过来,等到她吃到嘴已经下午一点多钟。她跟我说:“虽然耽误了挣钱,顾不上陪孩子,但是我真的觉得心里踏实。救灾中,“志愿者”们所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杂,真的攘括了专业人员以外的一切事体。
舍得金钱,不计得失的王丽
王丽 女38岁 “阜宁纤体肚皮舞”教练 私营业主。 大灾发生,立刻停止所有课程,带领部分会员自发组成几十人的志愿团队。她指挥协调资源,每天在一线服务。每天忙到深更半夜,25日晚,因为帮助搬运物资太劳累,差点晕倒在家门口。第二天又继续出现在通往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步行十几公里为抢修的电力工人和官兵送去盒饭和水。
我眼前的王丽,美丽端庄,标准的白领丽人。我不知道看起来这位温柔典雅的女老板,如何有那么大的能量,每天做那么多的事,跑那么远的路程?
此次赈灾,恰逢每年“王丽肚皮舞”招生旺季。因为关门救灾,她耽搁了自己新学期的招生,造成生源流失。暑期培训,是她一年的主要收入。提及此事,王丽淡淡一笑,说道:“钱可以再挣,这么大的灾难叫我袖手旁观,我做不到。”
是啊,大灾当前,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袖手旁观?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加入到为“志愿者”做饭的队伍中;连客居的外国友人都加入到救灾的行列。大灾大难,唯有众志成城。
56岁的英籍友人托尼、“蓝色之恋”美妆店店主厉婷、重度糖尿病患者钱亚玲......
像这样的志愿者还有无数,我无法一一例举,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个个救灾的感人故事,然而他们也只是无数志愿者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还有无数的 “志愿者”正穿梭于废墟之上,穿行于服务灾区的各个岗位,陪护在患者身边,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名英雄。
这个2016年的夏日必将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在阜宁人民的心中,也记忆在全国人民心中。
灾难必将过去,夏日也将离开,但”志愿者”们的精神常驻,”志愿者”的爱心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