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14|回复: 1

百年百篇经典散文——煌煌上痒(卞毓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3 1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煌煌上痒
                             卞毓方
    今年的腊月真是有点腻怪,天奇冷,却很少下雪。
    而对于补树书屋的主人来说,蛰伏似乎已成为过去,他好像开始忙碌起来了。
    就在新年的一天上午,兄弟俩早早地起了床,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水磨年糕菜泡饭,就合坐一辆包车去了北大。
    钱玄同已成了这里的常客,昨晚还特地赶来邀请,说仲甫想请二位去商量如何办《新青年》,还有几位朋友也想见见树人先生呢。周树人笑着答应了,心想所谓其他几位,大概是指住在预科平房里的卵字号名人了。
    房间不大,却早已坐满了人。周氏兄弟一进门,钱玄同便热情地起身招呼,向诸位介绍头一次来开会的周树人。周树人今天穿了件厚棉袍,见屋里的炭炉温度很高,便解开衣扣,坐在靠墙角的沈尹默身旁。他们是老熟人了,早在1909年秋天,两人已有些来往。那时周树人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沈尹默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周树人常听说沈尹默与江南名士马一浮和刘三在一起吟诗喝酒的逸闻。因马一浮也是绍兴东关人,与周氏兄弟曾一起参加县试时名列榜首,而他们兄弟俩那次却考得很不理想,所以他对马一浮这个名字一直印象很深。
    刘半农忙着招呼周作人坐到他身边。周作人愉快地应了一声,一边脱下大绒帽,缓缓解开马夫式的大衣,一边亲热地挨着这位性格活泼的新同事坐了下来。
    刘半农瞥了一眼留着浓髯、性格温和的周作人,欣喜地说:
“启明兄气度非凡,颇有点像电影上的俄国英雄呢!”
周作人自认识了这位好与人抬杠的新朋友,就从心里喜欢上了他的性格。他也风趣地回答:
    “我第一次见你头老大,眼有芒角,真是大吃一惊,还以为是遇到了奇才。哈哈哈!”
    陈独秀主动地拿了几期去年的《新青年》给周树人,还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
    钱玄同低声告诉他,今年的刊物将改成横行印刷。周树人点点头,他知道这又是钱玄同的主张。
    最后一期三卷六号还是去年8月1日印的。陈独秀见周树人在低头看出版日期,忙向他解释说:
    “上海的群益书社嫌咱们发行量少,又耽误了。嗨!”
“那新的一期何时出版?”周树人对陈独秀的《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一文很感兴趣,关切地问。
    “本月15号,以后每期都是这一天出版。”
    陈独秀见除了胡适因婚假未归外,人已到齐,便宣布开会。
    “去年我们的《新青年》发行了一万多册,书社仍嫌过少。今年想将它改为同人刊物,相信依靠诸位的努力,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周树人静静地点燃了烟,他不在北大任教,自然是抱着一种听听的态度前来观望的。
    “要办同人刊物,最好实行轮流编辑,但对稿件要建立集体讨论的制度。”
    这是新来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声音。周树人以前不认识李大钊,但知道他也在日本留过学。听启明说,守常从小父母双亡,全靠祖父母养大,老人怕今后没有人照顾他,就在十一岁那年为他娶了一位大九岁的妻子。守常这人忠厚,夫妻倒还很恩爱。他想起了自己那名存实亡的婚姻,对李大钊深感同情。觉得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诚实、谦和,不多说话,但有古代圣贤的浩然之气。
    “我呢,还是那个观点,《新青年》的文风必须用白话文体!”
    这是钱玄同慷慨激昂的声音。他的桌前放着那只形影不离的大皮包,说话时气壮如牛,总是希望有人立即响应。


[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08-12-13 11: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有记叙描绘,又有政论评判,是大散文又似报告文学,构成全书最为显著的特色。同时,作品始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旅程与存在价值的关怀,努力开掘蕴藏丰富复杂的人文主义遗产,相信对于每一位有着精神诉求的当代人来说,显得尤其的重要。

[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08-12-13 11: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0-22 10:54 , Processed in 0.0079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