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31|回复: 25

[原创] 我说明达跳楼门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0 17: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阜宁县明达中学跳楼门事件闹的是沸沸扬扬,轰动异常,大街小巷,凡有人之处就能听到关于这件事的种种议论,阜宁吧里声讨,谴责,埋怨,反省的帖子更是满目皆是,满满的透露着大家对这位老师的愤怒和对这孩子的惋惜。也难怪,这是一条人命,而且还是一条鲜活的被喻示为祖国花朵的生命,瞬间就陨落在这个县城第二大名校(除县中),本就不大的县城怎能不轰动? 看了很多帖子,前因后果也了解个大差不离,诚然,这位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不该用这样的冷处理态度对待一个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孩子他18岁了,成年了,可是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表面看他生理上好像成熟了,可他的心智还是很幼嫩的,所以他叛逆爱面子。受不得一点点的委屈和难堪,而偏偏这个为人师表的被喻为祖国园丁的老师,遍读圣贤书却不曾去尝试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自己可笑的面子问题把自己间接的变成了一个祖国花朵的剪刀手。这不能说不是这位老师的悲哀。我想她这次一定会深切的体会到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看到了很多攻击老师的帖子,我觉得这倒大可不必,我们不应该一棒子打倒一片。不管哪行哪业都会有那么几个败类,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否认更多人的奉献。其实坏的不是某件事里的某个人,而是当下的风气。人心不恶却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试想身为老师,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你能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的成绩吗?在社会的重重压力下你会轻描淡写的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吗?这是中国现况,我们没理由去评论谁该死谁不该死。更不应该因为某个人而群起攻击那个人所有的同行。 再说说这个孩子,死者为大,的确孩子是走了,我也不想在这里指责他的不是,可是他的家人呢?是,我们看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悲痛,那种生不如死,痛不欲生令所有人都肠断三寸,为之动容,不忍目睹。可是,爸爸妈妈,请问孩子在世的时候你们都做了什么?你们和孩子好好沟通过吗?你们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学业成长吗?你们有时候做的一些事说的一些话在乎过孩子的感受吗?回头想想,是不是孩子想和你们说些什么的时候你们会以忙为借口而草草打发?有没有因为一件小事而喋喋不休到孩子只想躲着藏着你们?会不会因为孩子和你们的意见不合而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18岁的孩子,其实正是烦恼最多心思最为敏感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穷,因为要忙着挣钱而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你是父母就能对孩子强压一头,都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教了,是真的不好管教?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正确管教呢? 这次的跳楼门真的就全怨这位老师吗?就该所有没出事的老师去反省吗?我想所有做父母的也该反省反省了吧?能为在我们成人眼中这么点事就跳楼的孩子,会不会是平时心理压力就过大?会不会觉得有在家得不到温暖,出门看不到真情的厌世想法呢?所有所有的一切找不到倾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理由,于是便堆成一口活火山,只到爆发的那一天才让我们所有人警醒,其实我们成人难道就没有过类似的想法么?其实我只是想说,沟通第一,才能理解万岁。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课堂上能多出一门关于孩子心理辅导的课。
发表于 2010-1-31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1 13: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起流血的校园事件。悲剧的根子在哪里?在政府!在教育管理部门!在整个社会!在万恶的应试教育制度!这个制度让学校唯考试是举,唯社会对学生唯分数是瞻,什么心理健康,都被抛到了一边。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醉驾”与矿难—— 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狂热地追求升学率,在邪门歪道上“点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难道不是教育的“醉驾”?严酷的应试竞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种直接的戕害,由于这种伤害的潜在性和长期性,以及学生个体承受能力的差异,它很容易被忽视,只是在少数学生身上以极端的方式爆发。每年死于这种恶劣的教育生态之中的青少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数量;然而,由于它的个体性、零散性,它甚至不如醉驾和矿难更能吸引媒体的眼球。 与醉驾和矿难一样,每次悲剧发生之后,当地教育部门都会收缩一下,宽松几天,然后又故态复萌。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炽烈的应试竞争,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望子成龙心态、高考制度、就业竞争等难以改变的外部因素,因而是不可治愈的。对此,实在需要拨乱反正,端正视听。高考竞争固然有其合理性而且会长期存在;但现在的高考招生实际是分省定额、计划制定的,也就是说,考生的努力程度并不影响本地整体的录取率、录取人数。而且,高考的供求关系已经极大地改善,全国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超过50%,北京、上海市达80%左右,江苏也已达70%,本来完全可以实行比较宽松、正常的教育,而保障学生的休息和睡眠,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他们的考试成绩。为什么各地的恶性竞争仍达到不断逼死学生的程度,许多调查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这并不是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主要是地区之间教育政绩攀比,以及名校之间升学率攀比的需要。因而,如果严格地取消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升学率评价,这一竞争是可以实在地减缓的。关键是地方政府必须作为,规范基本秩序,采取“全面裁军”,整体降低应试竞争的强度和烈度,从而造福于学生和家长、老师和校长。 对于家长,应该说的一句话是:孩子的生命比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更重要。愿所有过早陨落的青春灵魂安息!
发表于 2010-1-31 17: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老师确定不应该这样对待学生。
发表于 2010-1-31 18: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1 18: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1 18: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1 18: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1 20: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梦醒杨柳自我解剖的坦荡襟怀。
发表于 2010-2-1 1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6 05:02 , Processed in 0.00970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