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霜月 于 2011-10-23 19:27 编辑
三、一日三餐 扬州教育学院的食堂的位置,介于教室和宿舍大楼之间。是一间巨大的,高敞的,二层大房子,能容纳五六百人同时就餐。里面整洁卫生,相当的亮堂。我的一日三餐基本就在这里,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出去吃饭的,不像现在的大学生,嫌食堂的伙食差,到外面吃。那时扬州教育学院伙食,在我来说,是天堂般的日子,是向往中的山珍海味。 我们上师范的学生是有生活补助的,标准好像是每月三十二斤粮票,二十元左右的人民币。学校把这些折合成饭票和菜票发给我们,也不全部折合,还给我们留二元零用钱,二斤粮票。当然,我来到扬州教育学院,闻到沁人心脾的饭香,看到白亮亮的大米饭,就着可口的小菜,不觉食指大动,胃口大开,半斤米饭,三下两下就扒完,还要添二两饭。所以啊,到月底总差那么几斤饭票,几块钱菜票。一般来说,像我这样的,由“糠箩里跳到米箩里”的人不少,一个月下来,家里总是要贴补三五斤粮票,三五块钱的。 之一 食堂的早餐是比较丰富的,有烧卖,包子,油条,馒头,稀饭。 不锈钢的大桶子里,盛着稠稠的粥,表面上有一层粥膜,食堂的师傅一勺子舀下去,桶子里面的粥在上下晃动。稠稠的粥盛在饭盆子里,像喝水一样喝是不可能的,要用筷子往嘴里划拉。这样的三两粥,不要任何点心也能熬到中午,肚子不会有任何饥饿感。不过,就我来说,吃粥归吃粥,点心还是要尝的。 我喜欢这里的包子、烧卖。扬州的包子比较有名,有诗为证“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世上名传肖美人。” 扬州包子味道偏甜一点,吃过这里的三丁包,汤包,有自己的特色,当时,扬州教育学院的食堂只有一种包子,大肉包。这个大包子,有男子的巴掌那么大,薄薄的皮在顶部纠结在一起,构成一幅吐丝菊花的样子,中间有个小孔,可以看见里面的肉馅,一股甜甜的香味,悠悠的钻入鼻孔。抓一只包子,放到嘴边,轻轻地一咬,亮晶晶的、有点烫的油会流到嘴角,顺着嘴唇往下滴。两只包子下去,一股温暖的热流,充溢着胃子。站起来走动,甜甜的肉香,慢慢地往上泛,不由得打几个饱嗝,空气中也散发着阵阵香气。 包子吃多了,感觉太油腻,总想换个口味,烧卖是最好的选择。食堂里的烧卖,是糯米烧卖,一层薄薄的饺子皮,包着糯米掺和着瘦肉丁以及佐料的馅子,吃在嘴中油而不腻,香软可口。那一层外皮,白而透亮,就像一张白而清亮的大白菜的叶子,包袱皮般包着里面的糯米馅,收口处,呈荷叶边状,黄色珍珠样沾着肉汤的糯米饭,从里面露出头来。一般来说,我有两个烧卖,就能混一顿早饭了,不过,吃过烧卖后,有点口渴,总要喝点开水。 周日的早晨,懒得去食堂,就逛到学校附近的面摊上去,下一碗面条当早饭。一碗面条,一角二分,二两粮票,厚厚的一大碗。在掺和着大蒜、酱油、胡椒的混合气味中,吃下面条,连汤喝完,心满意足地去文昌楼那边去逛街了。 之二 食堂里的中饭和晚饭照例是饭。二年下来,没变过样。早晨吃早饭,时间拉得长,不忙,不用排队,中午、晚上就不行了。同一时间放学,几百号人一起涌进食堂,食堂里花花的全是人,大家在十几个窗口前排成一条长龙,一条歪歪扭扭的长龙,不时有人插队,大声的叫嚷。最厉害的体育班的那帮人高马大的学生,一个人排队,十几个人沾光,没二十分钟,是轮不到你打饭的。这些人,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拳头狠,我们是敬而远之的,跟他们没道理可讲。我排队的时候,总是要看看,这队伍中如果有几个体育班的,赶紧换队伍。学校虽然也管过,但是效果不大,其实也没什么的,前后相差不过半小时,饿不死人,后来我们干脆晚过十分八分钟去,食堂里已经不太忙了。 食堂里的菜,是扬州菜,地地道道的扬州菜的做法。资料显示,扬州菜,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扬州菜亦称淮扬菜,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扬州自唐至清,一直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她是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其腹地又是鱼米之乡,物产丰盛。所以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味菜——扬州菜。扬州菜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很多文人雅士写过扬州美食,清朝费轩写过《望江南》“扬州好,小吃味相兼。白米红虾经酒绿,淡香海蜇入糟甜。但好不论钱。扬州好,夏日市声齐。芦叶香粳包玉笋,桂花豌豆煮金泥,糖屑满铜匙。扬州好,春色上街坊。筠笼鲫刀和獾笋,棘针螺厣拨茴香,别处不曾尝。”在这首词中,极力叙写扬州美食,别有风味,“别处不曾尝” 。 我印象中,食堂里的肉圆(扬州人称为狮子头)、红烧肉、滑溜豆腐别有一番风味。这肉圆很大,有女孩子的拳头那么大,四角钱一只,食堂师傅给你一点青菜,上面点缀一只肉圆,碧绿的青菜打底,老黄色的肉圆沾着肥肥的肉汤,看得我垂涎欲滴,只是不好意思当场就用嘴咬,只得坐在餐桌上假装斯文,慢慢的尝,咬完了肉圆,连着菜汤,一股脑儿倒进饭碗里,直吃得嘴唇发亮。现在细想起来,那肉圆外黄里白,外焦内嫩,香味诱人,入口松软,实在是喝酒下饭的好菜。我自己后来独立生活,也尝试做几个肉圆,总是差那点功夫,达不到那个味道,只好作罢。 食堂的红烧肉,好像是三角钱一份,记不清了,反正一份红烧肉,师傅就给你舀一铁勺。这红烧肉,肥瘦搭配,汁浓味甜,肉皮晶晶发亮,虽然我在家从来不吃肥肉,但是这透明如红水晶的五花肉,吃在嘴里香软绵甜,入口生津,肉汁沾在嘴边,能把上下嘴唇粘在一起,真是农村老人说的“打嘴巴都不丢”,世上的美味佳肴,莫过如此吧。 这里的豆腐,跟我家乡的豆腐不同,家乡的豆腐,块头小而卤味特重,烧出来就是一股浓重的黄豆味儿。扬州的豆腐,大而清爽,食堂里的师傅,把豆腐跟少量的猪油渣和在一起,加入生粉,酱油,醋,大蒜。烧一锅,倒在大桶里,香气扑鼻,一角钱一份,吃在嘴里,滑溜溜,酸溜溜,肥嘟嘟的。倒在饭碗里,跟米饭一搅合,吃得格外得利索,滑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