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谈一下:
首先,原文的排版与发在上面不一致。
陶老师知道诗歌分行的重要性。
我一读,也读出问题来了。
关于D
青黄不接的肚皮
贴着南山墙
一九六O年的春天
只有小孩子
敢说
“我饿!”
诗歌不是一味地抒情,它同样不能拒绝历史!我家里就有人在1960年饿死,我们村在1960年饿死了许多人,我的母亲就是害怕饿死,才从西乡里逃难下来的!
还有,诗歌也不能完全撇开政治!那样的年代里,谁敢讲真话?
我在后一节里用干脆的四个字来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愤恨!
挑灯
这一段,不好写。我是花了时间和精力才勉强写出来的。 对乡村,我们一般是以歌颂为主。而这件事情写不写?怎么写?——最后决定写!原来的人家姓刘。我们村里,另外的村里,或者中国更多的乡村里,这样的事情不时的发生!怎样表现大多数,正好想到《秋菊打官司》,是根据《万家诉讼》改的电影剧本,眼前一亮,一句“万家女人喝药水了”就出来了。对于乡村,你不比少了解多少,闹丧,灵幡,念经,看风水等乡村常景里,乡村仍然缓慢地进入新的时光里,那些难言的,一言难尽的———它们共同构成长胜村的村庄历史!一个诗人是见证人,也是代言人! 关于S 盖房的遇上弹花匠 请再读一次。 从乡村俚语到雅致的诗歌写作,后面几句你也会使用的方法。特别是最后一句,我感到非常满意! 关于Z 最后一节,没有写好。除了最后一句,平平的,是败笔!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写好。想的时间最多,做了无用功也!请来点大手笔点睛!
[ 本帖最后由 吴茂华 于 2009-5-6 20: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