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53|回复: 5

[老邓谈文录]作家的三国——我与吴宇森的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 15: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刘磊(河南大河网消费导报)
  邓洪卫,生于1972年,江苏响水人,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得主,2005年度中国小说学会上榜作家,已出版小小说集《飞翔的草帽》、《大鱼过河》。现谋事于盐城某银行。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以上的一段文字摘自邓洪卫的小小说《同学》,这篇小说获得了《小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佳作奖,还被作为范文选入了人教版课标本。
  邓洪卫创作了近百篇三国题材的小说,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特别是小人物的另类人生,有《同学》、《邹氏》、《胡车儿》、《吕布》、《于禁》等。由此,他被称为是“改写三国”的人。
  邓洪卫笔下的三国故事,是在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着那些“三国时代”鲜活的面容,在众多的蛛丝马迹里,寻找“性格即命运”的因果关系。
  邓洪卫对三国的喜爱缘自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小学老师,从记事起,父亲就常常对他讲一些“三国故事”。五年级的暑假,邓洪卫用捡废品攒的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
  多年以后,邓洪卫在县城做了一名银行职工。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创作出了“三国系列小说”。
  这么一个“三国专家”,看过电影《赤壁》会有什么感想呢?邓洪卫其实一直不敢看《赤壁》,“我深爱三国,我怕真的是烂片,看了会损害我心目中的三国!”不过机缘巧合,他在南京开一个会,晚上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是看《赤壁》。
  邓洪卫讲三国
  Q:您看了电影《赤壁》,吴宇森刻画的三国人物是否令人满意?
  A:这里面没有我最满意的角色,如果硬要说,我觉得曹操的塑造还算可以。曹操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奸雄的形象,而吴宇森给了我们生活化的曹操,他可以跟部将开玩笑,谈笑风生,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狡黠,笑得坏坏的,他因为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对着一个女人的画像情意绵绵、朝思暮想,使他走下了政治家的神坛,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正常人。当然,这是西方特洛伊战争的翻版。但细看看,还是能理解。历史上的曹操有过许多女人,如刘夫人、丁夫人、卞夫人、邹氏等,这人喜欢女人,但毕竟是政治家,对女人不应该太钟情,但一旦看上哪个女人,就什么也不顾了,比如攻下宛城可以纳下降将张绣的婶子邹氏,最终因此羞反了张绣。这一点,曹操应该欠考虑。所以,政治家也是人,有点冲动、犯点错误也不是没有可能。《赤壁》里很多人物都是失败的,关羽、张飞、小乔、孙尚香,都让人啼笑皆非,与我们心目中的三国人物相去甚远,这些人物的变味,使影片的审美品位一落千丈。
  
  Q:吴宇森颠覆了传统的三国,《赤壁》里,哪一处颠覆成功?
  A:真正让我信服的,没有。不过有一个镜头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周瑜给小孩纠正笛子那段。这是一个符合历史的周瑜,又能起到舒缓战争的作用。颠覆传统的三国不是不可以,但得有个度,要让人接受。同时,要谨慎小心。里边编排的情节都太肤浅。这样不如不改,改了反而不好。我们所见过的各种形式的三国,比如评书(有袁阔成版、单田芳版、连丽如版的)、84年的电视剧,都没有大改,基本上忠实原著,因此还比较成功,观众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
  
  Q:吴宇森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三国?他是否做到了呢?
  A:吴宇森似乎想拍一部正片,他曾说,《赤壁》是他关于中国故土情怀的梦想,他想通过此片让西方更了解中国。但他好像生怕西方人看不懂,于是舍弃许多精彩的章节,编造了一些无厘头情节,过分使影片西化,娱乐化,最终让西方了解到的只是一个浅层的中国历史,三国的精髓却一点没有表达出来。其实,现在的《赤壁》更应该是一部商业大片,因为它有更明显的娱乐倾向,而且是很浅显的娱乐。这样的大片,应该有一些三国历史、文学顾问之类的人来把关。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错误。
  
  Q:您的小说也是在改写三国,那您和吴宇森有什么区别?
  A:我写的是介乎历史与戏说之间。我更多是追求历史人物的本相,捕捉他们的细枝末节,注重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情感等偶然性及必然性因素的相互关联,另外让人物和故事更接近现实和大众,好读,耐读,不生涩。即一方面有历史的厚重,另一方面是现实的观照。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割裂。三国不是不可以改,去创新或重新演义一些情节,但要按照人物性格命运合理去改编,千万不能改得太随意。因为三国有它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史学价值,这是任何一个年代所替代不了的。三国就是三国,三国人物的根还是扎在三国的土壤上,不能随意篡改。重写三国需要严谨,把握好一个度,即历史和戏说的度。吴宇森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数,改得太浅了,没有改出内涵来。脱离了三国志或演义,也脱离了观众。所以弄得懂三国的人不买账,不懂三国的人也不买账。
  
  Q:《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处于什么地位?
  A:从小说艺术角度讲,《三国演义》其实是比不上另外三部的。三国过于写实,偏重于宏大叙事,对细节、人物挖掘不够。后人学写小说技巧,恐怕还是多读《红楼》、《水浒》、《西游》,这三部可以教你怎样描写抒情、刻画人物,还有想像力。但三国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这是另外三部替代不了的。我更偏爱三国。
  
  Q:近些年形成的三国热,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似乎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著作。三国的魅力在哪?
  A:三国的魅力也在于他的宏大叙事,在于他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虽然写战争,但三分归晋,最终一统,寄托着劳动人民希望统一、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另外里面的许多人物,比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作为明君、贤相和良将的化身、忠义的代表,他们身上有中国老百姓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所以能长久活在人民群众心中。再者,三国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经商的、军人、文人各阶层的人都能看出别样的“三国”,所以能经久不衰。
  
  Q:您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
  A:我喜欢的是一个小人物,贾诩。魏国的谋士,这个人很智慧,他虽然没有其他谋士如诸葛亮、郭嘉、荀氏叔侄那么出名,但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立体感。他的性格特点、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他保过几个主子,做过一些出格的事,但最终还是稳定下来,得以善终的。如果把他拉过来研究,可以写一部长篇。
  
  Q:您还期待《赤壁》的下集吗?
  A:看完《赤壁(上)》,走出影院,别人问我,怎么样?我说,我有一个梦想,也是大家的梦想,就是能看到《赤壁(下)》。那人说,那说明这部戏还是不错的。我笑了笑说,也不尽然,上集没有让我觉得好看,所以,我想看到一个好看的下集。但愿《赤壁(下)》能不再有这么多的骂声。
发表于 2009-10-25 07: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5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赤壁》说两句

我给《赤壁》说两句
王春迪
我昨晚在网上把《赤壁》整个看了一遍,如同网友所说,吴宇森的确没有老老实实讲故事,或者说他在讲述自己心里的《三国》。我看了一些影评,对他颠覆经典颇有一些“口水”,大有“水淹”《赤壁》之势。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让一部电影承载太多的东西。假如一部电影能给我们展现一些人性的原态,抑或能激发我们对人性的反思,这就不失为一部好的影片,而从这个角度讲,《赤壁》无疑是成功的,它所包含的人性价值已经远远盖过了对英雄形象的解读价值。
《赤壁》让我感觉很温暖,这种温暖来自于对历史小人物个体的关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这句千年一叹既叹出了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永恒的价值,也在无意中反映了中国人亘古的心理———对英雄的极端关注和对普通生命个体的习惯性忽视。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把“历史的长河”挂在嘴边,可是有谁能准确地说出这“长河”的构成呢?这维度仅是滴漏里时间的沙粒与薄薄史书中管城子的印迹吗?它会不会是英雄人物的野心河?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事不正是人野心的怂恿吗?它又会不会是人民的苦难河?哪一个英雄的脚下没有那一堆堆无名的尸骨与一个个破碎的家庭相支柱?如果是这样的话,今人眼前的水哪一滴没有循环过离人与孤儿的眼泪,而眼前那一座座山丘一根根树木哪一个没有见证过人间的悲辛?江水拍打的浪花呵,你不正是那一声声沙场哭泣的孤魂吗?
可是谁又在乎你们的存在呢?
翻开那斑斓的历史画卷,天宝十载至十三载短短的三年期间:唐玄宗对南诏用兵,死六万;高仙芝西进,全军覆灭;安禄山将六万攻契丹,全军覆没;剑南使李宓将七万击南诏,全军覆灭;杨国忠隐其败,益发兵讨之,死二十万。
这每一个数字都是一群哀怨和愤怒在那里的生命,这每一次穷兵黩武都是一声声永远无法平息的哭诉与呐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假如苦难与悲辛是物质的,恐怕这个地球早已无法承受。假如说英雄们的野心是无价值的,那么为这丑恶的欲念而毁弃的生命与家庭是不是也是毫无意义的呢?谁来为他们买单?《赤壁》中的甘兴在赴死前有一句话说得好:“没人在乎我们,我们只能自己看得起自己。”
就像如今人们去北京,谁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驻足久久呢?更多的闪光灯不还是留给那英雄的天安门吗?
不害腰疼的今人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高度寻找着血泊中历史英雄的舍利,他们却不知道舍利上浸透的血色足可以染尽千年的腥红。
小时候看战争片,总想知道结局谁胜谁败,现在才明白,对于参与战争的双方来说,没有一方是赢的。就像电影里周瑜那句痛彻心扉的话:“大家都输了。”残酷的战争,使得无数的战死的战士最终都没有回到家,就连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也失去了淳朴的爱人。所以对于生命而言,他们全是输家。
过去中国的战争片一直在强调革命的乐观主义,小时候看《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时,竟萌发一种遗憾:我为什么没有生活在那样诗意的战争年代?也像张嘎那样缴获枪支、俘获鬼子。而后来从《拯救大兵瑞恩》里才发觉真正的战争给人仅有抹不去的伤痛、仅有扭曲的人性。而《赤壁》正是对这种伤痛记忆的还原,它给我们着实地上了一课。
记得电影里最后那个镜头,颓靡的曹操从尸堆里走向远方,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天地间只剩下横七竖八数不尽的尸体。英雄们回家了,他们继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们继续蓄谋着更大的野心,因为他们知道,野心越大,他们的历史坐标越清晰。
最终,赤壁的火照亮了英雄的历史,却永远照不亮众家子弟回家的路。
发表于 2009-11-5 1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冷翡翠 于 2009-10-25 07:00 发表
说实话,娱乐就是娱乐,别指望吴宇森会拍出什么深刻的三国来。

我保留意见!
发表于 2009-12-23 15: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3 1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师的评与王春迪老师的评都很精彩,让人一读再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20 23:11 , Processed in 0.039270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