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49|回复: 0

路(作品编号005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0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沈奕军,陕西汉阴人,现就职于平利县中医医院,有各类文学作品创见于《光明日报》、《西藏日报》、《拉萨晚报》、《扬中快报》、《阳江日报》、《池州日报》、《鸭绿江》、《诗林》、《诗潮》、《中国诗歌》、《山东文学》、《北方作家》、《岁月》、《散文选刊》、《都市小说》、《浙江作家》、《辽河》、《青春潮》(原福建青年)、《文学与人生》、《当代散文》、《群岛文学》、《燕赵诗刊》、《旅途》、《光雾山文学》、《曲流》、《大别山诗刊》、《山花》、《巴中文学》、《屈原文学》、《楚天文学》、《台中日报》(台湾)、《中国文学》(香港)、《台湾诗学》(台湾)、《中国诗歌在线》(加拿大)等几十种报刊杂志,有作品被多种选本收录。曾获首届乐清风情征文三等奖、 “让我感动的和谐警民故事”特别奖、陕西作家协会举办的“喜看今日新汉阴”征文三等奖、《散文选刊》“莲花•廉品•连心”全国散文征文优秀奖、《连云港文学》国庆60周年征文三等奖、《光明日报》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征文优秀奖、《哈尔滨日报》《诗林》《新晚报》国庆征文征文奖、《都市小说》“盛世放歌”有奖征文三等奖、《星星诗刊》“嘉阳杯”煤矿工人诗歌征文大奖赛优秀奖等数十次。

联系电话:   15291539288   
通联:725500    陕西省平利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沈奕军
          ------------------题记:作为乡村,路是走向致富的必要条件,只有选好了路,走准了路,才能走上致富之路。
                             
     路,有很多种,公路,铁路,航空、航海路,有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求学之路…….,而在我的记忆深处,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家的致富路。
我生在80年代,确切的说是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所接受的事物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我记事起,我亲眼见证了居住的乡村是如何从贫穷走向富裕的。
      陕南安康,以秦岭为界,南边是陕南,北边是关中。陕南横卧在大巴山的中间,一条汉江从大巴山的腰部穿过,我家就住在这根腰带的边缘。全家6人,以农为主,土地是我们家唯一的生活基础,90年代初期我深刻的体会到家里的贫穷,那时我们家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记得上小学时,因长期吃土豆和玉米这两种粮食,我就开始厌食,每次和母亲顶嘴,母亲都很难过,可是家里没有什么好的东西,母亲也很着急,加之没有什么菜,吃的都是她在山上采的野菜,更谈不上油,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的确吃不消,母亲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90年代后期,父亲承包了村里的堰塘,经过改造养起了鱼,一开始很红火,对于农村,能在种植土地的基础上,找一份额外的家庭收入,那还是相当不错的。第一年父亲买的鱼苗长得很顺利,年底算了算挣了几百块钱。经过前一年的成功,父亲想光靠堰塘还不够,于是加大了力度,贷款又投入了大量资金,准备扩大规模,几千尾鱼在我们全家的期待中看着看着长大,每天我跑几趟去看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就想这到年底该有多少鱼吃啊!
天有不测风云。这些鱼竟在7月份遭受重大的损失。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父亲进城办事没有赶回家,母亲也到了几十里路外的外婆家,家里就剩下我们几姊妹,天越来越黑,随后开始起风,雷声夹扎着指头大的雨点就哗哗哗的下了起来,此时我们因惧怕雷声,蜷缩在被窝里不敢吱声,谁也没有想到家里养的鱼。
为了有足够的水源,鱼塘都建在小河旁,以往父亲在家时,下雨之前都要把水渠封住,以免大量的河水进入,带走了鱼塘里的鱼,可是那夜他和母亲都不在家,一夜之间鱼苗全部流失,等第二天父亲回来,看着满是淤泥的鱼塘,只有叹息。后来的日子,父亲经常在家里画着图纸,也不知道在弄什么,我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减弱,很多个日子,我都和村里的小孩子玩我们的游戏。那几年父亲没有做什么事情,而是出门打工,伴随我的是进入镇上的初中,家里仍无法改变贫穷,外面欠了很多的帐,一到年底,父亲所挣的钱只有付给他们。那几年家里的确穷,我记得好像是2001年,我们那里实行杀猪过年,每家每户一年一头猪,可是那年我们没杀,母亲养了一条200多斤的猪,全还账了,剩下一块不到10斤的猪肉,简简单单的过了个年,第二年父亲没待几天就又出门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家里的帐也还的差不多了。
2006年父亲在外边学种植大棚菜技术,并将技术带回来,父亲承包了几亩地,很快家里的大棚菜种植又轰轰烈烈的展开,各种蔬菜长得比普通的茂盛的多,到了年底,几个村的村民都到我家买菜,能在过年吃上不是该季节的蔬菜,这比乡亲们端上桌子的肉受欢迎的多。父亲打破以往的传统,因地制宜,考虑到很多村民只是种植粮食,经济来源很局限,就实行换菜方式,方便村民吃大棚菜,也就是实行用粮食折换蔬菜,以乡村特有的方式,起到双赢的效果。一些有头脑的村民看到我家能在那么快的时间,完成对土地模式的转变,纷纷到我家,要求父亲教他们种植大棚菜技术,父亲很乐意的接受,亲自指导,并将他买的书籍送给他们学习。
时间的指针走向2008,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我想农民会记住这一年,历史也将记住这一年,中国的土地更将记住这一年。奥运会成功举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而对于农民,对于土地,这一年是几千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免除农业税,对种植进行补贴,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对生猪养猪进行补助。这一系列的实施,使农民深受其益。而我们村大棚菜种植技术已发展到了几百户。退耕还林,使很多贫瘠的土地得到了保护,很多养殖母猪的村民,也开上了奇瑞QQ,由政府牵头,我们新村重新选了地址,住在了一起,在农村我们也过上了城市生活,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很多家里都开始了网上营业技术,小村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而我家过年时除了陆地的食物,还多了生态菜,海鲜和进口菜,父亲的腰里别的电话都是最新款的,家乡变了,村民变了,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想起以前我和父亲感慨万千。
我想起《西游记》里的一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啊,我家的致富路就在脚下,我们全村的致富路也同样在脚下,是父亲带领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
路,在眼前;路,在脚下。

[ 本帖最后由 凤飞 于 2010-3-21 09:3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13 06:19 , Processed in 0.01953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