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15|回复: 2

一座桥,一个村(作品编号:08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7 1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座桥,一个村




   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紧靠张家河边,名字叫“朱集”的地方。据父亲讲,“朱集”这个名字是我出生后才有的,之前一直叫“朱庄”。19741月,我出生了,19742月,“朱庄”更名为“朱集”。


  许多年后,亲戚朋友一谈起这事,都对我敬佩得不行,他们都“夸”我能耐大。其实,哪是我什么能耐啊,改名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座桥。


  1974年元旦,历时近一年的张家河大桥终于建成了,这项耗资4万多元的砖混拱形大桥在那个温饱还尚未解决的年代不啻于今天的三峡工程。大桥的建成让世代靠摇船过河的两岸百姓兴奋不已。大桥建成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来朱庄“走亲戚”的人一下子多了许多,他们“走亲戚”的目的只是为了亲身感受一下“便捷”到底是个何等幸福的东西。


  人流量的增加让一些有眼光的村民看到了商机,开始有人将鸡蛋等农副产品拎到桥头上叫卖;原来走村串户的李三爹也学起了小聪明,将他的豆腐担摆上了桥头……朱庄开始有了集市的雏形。


  历史性的事件发生在197428日,这天,“朱集供销合作社”成立了,“供销社”坐落在大桥东不到100米的地方,这是朱庄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购物中心”,“朱庄大队”也从这一天由官方正式更名为“朱集大队”。供销社成立那天,正好是我“满月”,我“满月席”上置办的白酒、红糖等物品就是父亲一大早排了好长时间队才买回来的。至今,我能想象到的供销社开业盛况全部来自于父亲的描述。据父亲说,就是那天,“朱集桥”第一次出现了“堵车”——许许多多的独轮车被挤在桥上,进退不得。


  父亲是大队的一名会计,经常要去公社(即现在的滨海县正红镇)开会。公社到我家的直线距离也让就5公里左右,可就这短短的5公里却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有次开会,正赶上下雨,自行车没法骑了,父亲就走着去公社。父亲是早上出发的,可直到半夜还不见回来。就在母亲焦急万分的时候,咚咚传来敲门声,母亲一开门,就看见全身湿漉漉的父亲站在门口……原来,父亲回来时才是傍晚,到了渡口发现由于下雨涨潮,渡船被水冲跑了,无法过河的父亲只好坐在张家河边等,谁知一等竟等到半夜也不见找船的渡工回来。父亲怕母亲一个人在家着急担心,不顾初冬冰冷的河水,脱了衣服用手托着就游了过来……看着父亲剧烈打颤的身子,母亲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


  以至于直到朱集桥建成后好长一段时间,只要母亲一走上大桥,还会习惯性指着桥下对父亲说:“你看,这河这么宽,那晚多危险啊,以后可别再逞能了!”父亲就笑着说:“哪里还有这个机会啊!”父亲说的不错,大桥建好后没多久,大桥向东连接公社的一条新路也修起来了。尽管路面只是用碎砖块铺起来的,坑坑洼洼,可那毕竟是我们当地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朱集到公社的距离一下子被极大的缩短。那时,“上公社”是许多群众最常用、最时髦的一个词。


  朱集桥不仅是父辈们感知幸福的一扇窗,还是我小学时代作文里的“常客”。毕竟,相比一眼望去遍地茅草屋的农村,那时的朱集桥实在是高大了、太宏伟了。用作文描述自己当地标志性建筑似乎永远是学生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进入八十年代初,朱集俨然已成为一个“交通枢纽”。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朱集又建了粮库,卖“征购粮”的拖拉机和小船整日在桥上桥下奔波涌动,将朱集的繁华推向了极致。就在那一年,电影院、缝纫店、五金铺、菜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桥两侧鳞次栉比。朱集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过伴随着朱集欣欣向荣的是,朱集桥因为太高、太陡、年久失修(特别是1998年的一次轮船撞击桥墩事故后,朱集桥被定性为“危桥)朱集桥渐渐成为阻碍朱集发展的桎梏。


  2000年随着新204国道工程的开工,朱集桥的改造也被县交通局摆上议事日程。新204国道位于朱集桥向西仅1公里,按照规划,老大桥将被拆除,在原址建一座钢混结构的平板桥,同时以新国道、新大桥、新镇政府(三镇合并后的正红镇政府)为直线,打造一条崭新的宽达10多米的柏油马路。因为资金到位迅速,这项投资几百万的工程不到半年就全线竣工了。


  前些日子,因为补办身份证回了趟老家。我惊讶地发现,以朱集为轴心,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街道已悄然成形,向西到204国道,向东直达正红镇,一眼望去,宽阔的马路、整齐的楼房、碧绿的行道树……我竟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站在朱集桥上,我费力地想寻找一些曾经熟悉的影子,可一点也找不到了。


  我的心里突然涌出一股莫名的怅然。一座桥,它见证了朱集的历史,更是连接朱集昨天和未来的纽带。我才是中年,而与我同龄的朱集桥却已经走进了记忆的博物馆,悄无声息。就像我脚下的这座新朱集桥,谁能知道,若干年后,它又会被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取代呢?不过,我知道唯一无法被取代的是——朱集,她永远是我的故乡!



[ 本帖最后由 朱石领 于 2010-4-27 20:26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7 2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中见大,人文掌故,一座桥,见证一段历史,很不错的文章。
发表于 2010-4-25 1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染力的作品来自真实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9 21:27 , Processed in 0.02218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