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29|回复: 0

计生墙(编号:0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5 1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邱俊荣
        每次回老家,都是坐公交车到“计生墙”旁停下,沿着村级水泥路再向东走500米就到了。
       “计生墙”是村里周大爷起的名,其实就是周大爷家的西山墙。1980年秋天,周大爷陪着村里的四先生和村支书,来到自家草屋的西山头,村里习惯于写在村部墙上的宣传标语,挪到了这里,四先生用白石灰水打底,大瓶墨汁倒在匹碗中,然后执笔而成的十个白底黑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醒目的镶嵌在土墙上,冷峻而有几分威严,虎视眈眈的看着过往行人。几个争相而来看热闹的年轻媳妇,一看内容,红着脸又跑了回去,嘴里还叨唠:“这,这这,怎么能直接的写在墙上?”
       选周大爷家的墙,主要是他家紧靠路边,是村里来去行人的必经之路。可能也与周大爷做基层计生工作有关吧!周大爷是解放初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后来一直在基层做计生工作,他是周围四乡八村唯一的“男妇女主任”。周大爷是村里计生工作发展的见证人,他说,我国的计生工作从无到有,走了一段曲折而又艰辛的路。刚建国时,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全国净增人口近伍千万。五十年代中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达23%。老家村子的人口也在急剧上升,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加之建国初节制生育的观念一直受到“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些错误观点的引导,为今天中国的人口政策曲折变迁,留下不少伏笔。
       周大爷一边说着,一边向不远处的计生墙看去,他又在回忆那些忘不了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前,村里和全国形势一样,人均耕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在逐年减少,人均粮食产量比五十年代还少,控制人口增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980年9月25日,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国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口号才真正开始响彻中国大地。1982年9月份,党的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说到此,周大爷自豪的说,他家的“计生墙”从这时起,就成了党中央对农村计生工作的记录牌。
       村里的计生工作刚开始,是很难一步到位的。周大爷也成了全村“最缺德”的人, “计生墙”上的标语是硬着头皮上,“计划生育有理,落实国策光荣。” “破重男轻女旧俗,立男女一样新风。”但计划生育在农村真正落实起来特别的难,大哥是村里的第一人,生到第三个丫头时,他看到为了生男孩,整天东躲西藏没有安生的日子,大哥鼓足勇气做了结扎手术,开了村里男人结扎的先河。村里顺着人们的思想觉醒,计生墙上的标语换成了“少生优生快致富,争当文明光荣户。”又过了一年,直截了当的换成了“少生孩子快致富,一年成为万元户”。村里一直靠卖蔬菜维持生活的张二婶,本因丈夫多病、家里穷,在没有东西可罚的情况下,走进了手术室。九四年,大女儿不声不响考上了南大,成了小村少有的才女,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小村。村支书想到这件事太有教育意义了,连夜让人把“优生优育出人才,农家日子富起来。”的标语刷到计生墙上。三十年风雨,“计生墙”成了小村的信息墙、生育观念变化的晴雨表。
       日趋富裕的小村,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周大爷成了“计生调解员”,有几个年轻人被家里老人逼着生二胎时,就找周大爷去做工作,疏通老人的思想。有人问,三十年过去了,计生墙上的标语到底更换了多少次,连周大爷也记不清了。
       最近回老家,满头白发的周大爷坐在 “计生墙”旁歇夏,我看到墙上的内容又有了新变化,一幅大大的卡通画,画的是一位年轻的男子,满头大汗的背着一个大背篓,背篓里站满了孩子,有的要吃,有的要穿,有的要上学,有的要住房……年轻的母亲,头发散乱着,用双手托着背篓,脸上夸张的流着汗,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这应该是最新的一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4 00:45 , Processed in 0.0789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