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32|回复: 21

式微中的生长:地方文学生存报告(孙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 07: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茂华 于 2017-3-29 08:17 编辑

  问候文字工作者们,节日好!我也好!因为终于在今天把《式微中的生长:地方文学报告——以盐城为例》写出来了,拖了好几年,正好作为姜桦《盐城文学现状》的回应。该文本是敞开的,凡回应都是对文本的建设。

             ——以盐城为例
    本文思考的倒真是杞人忧天一类的问题:文学在今天有没有死亡,会不会死亡?“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死亡”“当代文学是一堆垃圾”的尖叫声时常响起。说这话的大抵都是同道中人,并不希望其死并烂成遗臭,爱之深,痛之切,怒其不争的情绪冲动了舌头。激愤情绪的发泄,只顾口快,讲不起理来。回应者咬牙切齿,以情绪对情绪,常呈现出村妇吵架的缠夹。而文学能不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根基,书桌上纯理论的推演大概正反结论都能得出。还是作点田野考察吧,眼光向下,看向文学的底座。
     我们选择盐城作为对象,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长于斯血肉相连,总是投以最深情的注视和悲伤。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盐城实属边地,外人看起来是不毛之地无声无息,离中心有漫长得几乎永恒的距离,本土(在盐生活)作家、作品、批评家、刊物、文学活动与事件,绝少有进入中心舞台的,相对封闭自足的文学生态,交相影响的因素单纯,更容易构建最基本的文学生存图式,文学的发生与生长机制也就较为清晰。
而对于文学的界定,我们也就势必要冲开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名家名作的经典化分析框框了,肯定会采取一种“民粹”的立场,实行文化人类学框架内“反中心”“重原始”“多元化”的平等主义。文化文学本就如同地球,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本文中文学的概念宽泛得等同于文字,等同于书写。所有文本都是平等的,地底下挖出来的戍卒吏隶之简,与千古传诵的经书是同等的丰盈。文学肯定不只是最顶尖的那一部分,就像我们从来不会仅把峰巅视作山,山腰、山脚、山底都是山,山是整体的山。其实,没有低(底)层创作的天空,那些大师们也飞不成日月星辰。虽然专家们衡量起来,低层创作这儿不够,那儿不足,尚未入流,但他们是最初的文学,文学的草根、原生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没有基座,就没有塔顶,愈是地基的广阔坚实、距离的巨大,才能成就高峰之巍峨。从阅读的角度讲,人们的日常阅读,排除掉专业(专家、教学)阅读,文学更是以本土报刊同乡文字的亲切面貌,丰润地出现,在偏僻粗陋少文之地更是如此。因此“盐城文学”也就指盐城本土作者创作、各类报刊及网络发表的文字,这些文字,理直气壮地说,都是文学。
一、 盐城文学:历史与现状
   历史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屡被证伪,又无从取代。“历史主义”不单是承认过去,而且将现在与过去视作一个整体,忽略断裂与偶发,认为历史与现实胶水般粘连,是连贯的,因果相承,环环相扣,关联紧密,形成一条指向未来的明晰道路,历史因而可供回溯,现实总是发生于过去,历史总是无限地追踪到远古。这是自认可以把握一切的理性的盲目膨胀。在“历史主义”下,现实被历史决定,什么事都让孔子秦始皇负责,令人丧气。历史的关联性,如果不是形成传统、制度、环境的规定性,它是摸不着遥远的后人的,凡影响都是直接的,“历史”只能就近影响当今。没有直接影响的证据,我们不能拿古代的材料来解释今天,好在“盐城文学”也没什么连绵繁杂的古史。说到直接影响,其时间段,大概也只能是我们这一茬四十上下的所能直接经验的时间,即从文革始。
     即使是在文革这样的文化劫难中,文事未断。“文革文艺”近乎全民狂欢。文革中未断并在文革后依然保持的“盐城文学”传统有:文秘传统,言议、剧作、儿童文学创作传统,本土发现与培养传统。1、文秘传统,“写而优则仕”在文革中依然神通。文革中各项工作让位于“抓革命”,“抓革命”主要是“大批判”,笔杆子一时走俏,大批下放知青、回乡知青参加各级报道组、写作组,获得推荐入学当兵提干充当各级秘书等,在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下,这种文秘传统一直激励大批青年投身文学,以取得改变命运,这是动机上的功利传统。曹文轩、朱步楼等都是此等出身。2、言议、剧作、儿童文学传统。讥评时事,冷嘲热讽,从杂文到批判稿都是一个文体模式。文革中,这种“批判”文体格外发达,一触即发,材料内化的时间短,篇制小,形成一种文学惯式,盐城的杂文、随感(时评)创作一直蔚为大宗。文革中样板戏活跃,盐城的领导一直重视戏剧,带来剧作的活跃,贺寿光、姜邦彦等一直活跃到新时期。这些是文体传统。3、本土发现与培养传统,本土作者很少有墙外开花然后墙内香的,大都是从本土阵地起步,一步步走的。“盐城文学”一直有本土平台。盐城人一直重文,发现能写写的,调去搞宣传报道或者做做办公室的文书工作,在宣传文化文秘的岗位上锻炼,这是组织化的手段,也是提供舞台。一些老同志也弘扬文学上的师道,形成了“盐城文学”在人脉上的赓续,下放射阳的陆文夫影响了射阳,贺寿光何亚雩等都得其亲炙;李有干影响盐都,启蒙了曹文轩陈明等。这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传统。
      文革之后,文艺复兴,“全民皆文”。在这样的洪流中,“盐城文学”乘势而上,在八十年代初形成小高潮,杂文、戏剧、小说、诗歌都成绩斐然,肖元生的《梨花雨》、丁正泉的《狐仙》、贺寿光的《奇婚记》、张安生的《奥勃洛莫夫的影子》、孙昕晨姜桦义海等的诗歌,有的作品甚至产生全国影响,在盐城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这一时期作为传统影响下来的有源于青春、语言、启蒙的诗歌传统,此后发展为诗性的创作机制。还有校园传统,驻盐各大中专院校都有文学社团,代表性的有原师专的“黄海潮”诗社,已有二十五年。从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未写过诗的。各业百废待兴,宣传文化体制内迅猛发展,文秘传统更为彰显,文联作协成立,宣传文化系统也体制化地培养文学人才,比方说市文化局在剧目生产上形成“冬藏春种夏长秋收”的模式,有组织化的发现培养人才模式更有保证。本地作者文章发表的主阵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体制内达到兴盛,《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盐城广播电视报》《东方生活报》都有副刊,文联办有《盐城文艺》——《湖海》——《海霞》,其它还有《警世报》(公安局主办)、《人车路》(交警支队主办)、《盐城剧目》、《剧论》、盐城市广播电台有“黄昏金沙滩”等文学栏目、各市(县)都有党报等,本土园地资源比较丰富。基本上能写写的都先从家门口亮相。特别是大众报业集团下属三家报纸的副刊,最为有功。新时期盐城文学涌现出一大批生力军,戏剧上有卢冬红、陈明、孙茂庭、徐新华等,诗歌上有孙昕晨、姜桦、义海、陈锡民、杨小龙(瓦兰)等,小说有肖元生、丁正泉、朱剑、王大进、王晓平等,散文杂文史志儿童文学等也有张安生、徐恒足、王敦洲、李秋生、张晓惠、宋步明、刘小青、韦伟等。而整个盐城更有数千人写作,每天投稿量上万,何等壮观。
随着国家改革社会转型,文学退潮,处于式微之中。但在盐城这样不发达地区,商业大潮有冲击,但文学也得到新的发展。一是“文秘传统”削弱了,但发展出新的功利动机。随着传媒业的发达,大众文化消费成为主体,情感故事时评类文章需求量急剧增加,盐城出现大批写手,代表性的有《读者》签约作家胥家山等;都市报纸副刊流行刊物专栏化,也培养出专栏作家,盐城也不少;各类广告业的兴起,也带起了一批写“软文”的作者;电视业的发达,也有部分剧作家改行写电视剧剧本。二是“诗性”的创作机制,越来越多的作者的创作动机走向“诗性”,为心灵写作,为生命写作,而不是为了职业与生计,老作者回归的有藏科、张霖(已逝)、邵雨田,新进作者有宗崇茂、吴茂华等一大批。三是网络文学兴起,在盐城影响较大的有“醉里挑灯”“盐城论坛文学创作版”等文学论坛,众多作家开设博客,其中“醉里挑灯”已有主题一万多,帖子七万多,会员近两千人。丁立梅开设了几个博客,点击率都在五万以上。四是文学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的由行政化走向民间化,商业资助增量,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盐城市文联(合九大协会)一年活动经费仅两万元,搞活动力不从心。《盐城晚报》副刊每年都能通过赞助搞一两次征文,影响大的首届“盐城新韵”雅家乐征文大赛。诗人姜桦近几年来,每年通过赞助搞一次文学活动,2007年,由“金龙鱼”赞助,联合诗刊社举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2008年与市旅游局合作,主编了《鹿鸣鹤影》盐城文学三卷本。
      因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盐城,文学虽处于式微之中,但一直在生长。创作力正盛比较活跃的是这么一批:诗歌有姜桦、义海、严红卫、张大勇、祁红升、汪洋、刘玮、雷火、丁成、陶天真、孙蕙、高承、韩冰、顾燕龙、还宝生、祁国、袁杰等,小说(含小小说)有朱剑、李之亮(师院宋史专家,著多卷本历史小说《赵宋王朝》)、张劲松、吴长青、吴茂华、邓红卫、徐社文、范进、卢群等,散文随笔有张晓惠、李秋生、丁立梅、宋步明、金鑫、宗崇茂、邵玉田、林黛、孙立昕、周文龙、陆应铸、郭苏华、孙连崇、姚梦、王海燕、邵建红、梦瑜、周玉奇、孔令玉、吴瑛、纪云梅、杜乃彤、赵峰旻、徐海霞等,评论有刘德君、杨桂森、孙曙等,编辑有夏泓泉、胡荣、吕解生、周湛军、吴宗祥、李翔、陆海生、龙青云、于雷等。虽然是挂一漏万,但这支队伍应该说是目前“盐城文学”的主体,实力所在。
      有了一定的基础与发展,文学体内部就会出现“坛效应”:出现 “旗手模式”“圈子化”“事件化”。“旗手模式”是指文学上的“师道”,一定区域的文学,是需要导师(教父)的,依赖并集结于某种类似父亲角色的力量、关爱和示范。“八十年代初,昕晨浮现,不紧不慢的笑容,吹起文学的法螺。像他老家特庸的七百年银杏,昭示了文字的方向与根基;像一盏灯,吸引着飞蛾般的写作者飞扑而去。”后来孙昕晨远迁无锡,盐城一时“山中无大王”,这也导致盐城文学在发展上提升较慢影响较弱。文人的活动也会出现“圈子化”,比方说,作协的一圈,协会外的一圈,“晚报副刊”一圈,阜宁“散文家协会”一圈,写散文的一圈等等。这些圈子只是走得近,圈子间多交叉无丑诋。“事件化”,文学活动与批评以“事件”的形式爆发。2008年4月24日凌晨,姜桦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盐城:我眼中的文学现状(一份提纲)》,这是除市作协年终总结外,第一篇对“盐城文学”总体评论的文章,哗然于盐城,讨论波及无锡、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市。诗人列举了盐城文学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对其现状之低沉愤懑不已拍案而起。在其后贴出的下篇《希望在别处》中,诗人认为盐城文学一是缺有灵性血性的把文学当作生命当作毕生追求的真正的大家,二是缺一个让优秀作家开心生长的政治、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三是缺少真诚交流的氛围。这篇文章得到广泛的回应,引起大家对“盐城文学”作“症候”式的会诊。由于文中对个别作者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列举法,也产生了一些另类的回应,既显示了“盐城文学'”在内部展开批评之难,也说明批评必将深入展开。所有这些都使这次事件更为丰满。这是区域文学的发展模型。
    二、结论:文学是自发性的生长。
此     部分为结论。在前文对盐城文学的考察中,我们以可以看出文学的发生机制。从发生论的角度讲,文学是自生(发)性的。文学不是寄生的,不是没有独立性。在转型社会,文学越来越从中心偏离,文学的国家(举国)体制溃败,但文学没有溃败,因为文学源于心灵、源于语言,源于文化,源于文学。文学有内在的衍生性。这就是文学的自生性。文学的功利价值丢失,更有助于文学回到本体,回到文学。文学越来越呈现出精神价值的主导。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思想的自由度增加,文学更将健康发展。有一种人生,叫诗,叫文学,“诗性”越来越成为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基础。
文学又是对社会有适应性的,从大批判稿到“读者体”以及广告软文,社会总是拉着文学,文学也总是能适应社会。但惟其如此,文学很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品格,被拖着下沉。文学的“诗性”品格与“功利”品格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共存。
      正因为文学有自生性,又有适应性,所以文学死不了。
三、余论:给盐城文学的几点建议
       在盐城文学目前的队伍中,能不能出现大家,我们不算命。但是走出去的出了不少,小说有曹文轩、程青、王大进、魏微、鲁敏、九丹等(籍贯盐城的有李国文,在盐城生活过的有叶弥),散文随笔有卞毓方、王春瑜、崔卫平、戴煌、王尧等,盐城文学的天空还很低,没有扛旗的领军人物,处于文学的原始阶段,更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学生态。眼前要做的、也能够做起来的,有这么几件:1、打造一份高质量的文学刊物。有公开发行刊号的《海霞》要文联办没了。苏北临近几市都有了,盐城还是空白。市文联、作协、民间应该协力做成此事。没有对外的交流平台,在越来越圈子化的文学生态中寸步难行。先从交流性的刊物办起。2、联合学院、社团、民间力量,筹建论坛式的文化标志性平台,苏州有“三月三”诗会、兴化有“楚水”诗会,盐城侧重于自身创作的优势,可以举办“散文论坛”,也呼吁省文联作协扶持苏北,设置一两个常设项目于盐城。盐城两所高校的文学院,与本土文学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怪事。盐城文学不上档次,“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是可以做做的。3、设立盐城文学资金会,政府、社团以及社会广为筹募,切实扶持新人新作。这三项一年也就十万元左右就办起来了,等同于一位二流歌星的一场演出费。政府在忙于招商、植树的同时,稍作关注即可。为鲁迅、老舍、汪曾祺的出现多做点泥土吧!盐城岂能总是让自己的子孙出走?4、以思想的自由与深度作为创作的根基。写作者应该不断超越自己,盐城的创作为什么总是停留在花花草草,原因很多,写作者在各类话题上少有自己的观点与发现,没有自己思想上的独立性,阅读面窄小,思想面浅平。盐城的写作者应该从哲学、政治与思想史著作读起,取得一点最起码的现代意识与观念。
     盐城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基础,“盐城是我们的文学母体,爱恨交加。文学,谁也不能拯救,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愚公说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代代爝火不熄,终有盐城文学的‘黄金时代’。九州码头都能出现盐城人的身影,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那是我们的愿景。”这是我在姜桦《盐城:我眼中的文学现状(一份提纲)》之后的跟贴,再说一遍,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为我们盐城的孙曙先生!
发表于 2008-5-2 0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曙老师为人为文均是我所敬佩的,也是一篇讨论地方文学的,先置顶,再细读。
发表于 2008-5-2 08: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茂华 于 2008-5-2 07:39 发表
作者为我们盐城的孙曙先生!

烦请转告孙曙老师,可别让孙老师和我们论版权。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3: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告诉他了!
发表于 2008-5-2 15: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茂华 于 2008-5-2 13:47 发表
我已经告诉他了!

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8-5-2 17: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曙老师一文全面细致的阐述了盐城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给人思考和启发。拜读了!
发表于 2008-5-2 1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孙曙先生这篇文章,我对盐城文学的过去和现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对作者以及姜桦先生致以由衷的敬意! 两篇文章都站在全国的高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盐城文学发展相对滞后,“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盐城实属边地”。同时分析了病因、开出了药方,确实言之有理,特别是孙先生倡导的“盐城的写作者应该从哲学、政治与思想史著作读起,取得一点最起码的现代意识与观念。”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深思。 在两位先生面前我想斗胆进言:盐城文学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与盐阜大地成陆时间短、人文底蕴浅、地理较偏僻、人口流动少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盐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契机。对我们文学爱好者来说,应当做三方面努力: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驾驭文字的水平;第二,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大我”意识;第三,深入现实生活,关注身边人与身边事,善于站在高处往地处看,勇于做时代的秘书,乐于吐大众的心声,使作品保持新鲜的活力,同时富有盐阜地区的地方特色。如果这样的人多了,盐城文学必有蔚然壮观的一天。
发表于 2008-5-2 18: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作者理直气壮的说了文学的定义,那我以后就心安理得的把自己的属性归结到文学人的范畴。 文学的社会意义,一直众说纷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从政治化,到标杆化,到大众化,文学走过的历史不可谓不曲折,但文学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斑全豹。文学因为时代不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文学的归属就如人的灵魂一样,终究会回归本真,走出去走进来这样的互动也只是形式而已,加强自身的修为至关重要。 对于“醉里挑灯”,今天终于自豪了一把。看起来竟是如此的亲切,希望这里继续能起到一种导向性的作用,在加强交流上做文章。 对于排座次、地域化的阐释,可以在每年的年会上总结一下,倒也无妨,工作职责嘛!倘若一直有这样的界限,那就适得其反了。 有话就说是我的跟帖习惯,也希望上榜和没有上榜的朋友形成一种比赶学帮超的态势,才会迎来真正的盐城文学的春天。
发表于 2008-5-3 06: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几句

    呵呵,有时候在我看来,文联是业余的,业余是专业的。文联多是职业写手,是职业,许多业余的是生命写手,是生命。一位朋友问另一位朋友关于文字:“你有决心吗?”,对方回答:“象沙漠里的一把火。”说到底: 文字,是所有人的事。不应把文学归结为少数人的事。不过,话又说回来,你的文字只有少数几个人能懂。因为,不是人人都有忧伤的眼神。
   我也不认为诗歌是文学的制高点。散文,人生的归泊。这里是万古不易的沙滩。坐在这里说话,就是散文了。各类文体都有优劣。拿文字作衣裳, 与拿文字作呼吸,是不同的。
   卑劣的心灵写不出巍峨的文字;巍峨的心,却可以亲切寻常。

   另外感谢孙老师此文中对醉里挑灯的鼓励。也许我们并不缺少鼓励,但真诚的肯定比什么都显得可贵,因此,我们要说谢谢!
   有一点比较遗憾的地方,就是作为传统文学一部分的古诗词,其实本土还是后继有人,并有写得不错的,但是姜桦老师和孙曙老师两篇评论中均未提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9 04:15 , Processed in 0.01498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