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91|回复: 5

[原创] “禅书派”论 (石鉴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7 10: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书派”论(白话本)


——石鉴月



第一章   开题



    现在开启一个书法的方便法门。这个方便法门,暂且借用禅的理义、禅学境界与禅学意趣,来阐明书法宗旨,这个方便法门,不属于禅定的、禅宗的范畴,也不是另外发明书法字体,只是为了帮助书法练习者解除技法的束缚、树立真知正见,使书法创作者涵养清静之心、获得自然之道,以此扭转书法界普遍存在的庸俗弊端,从而倡扬书法艺术新风尚罢了。
    这个方便法门,权且用“禅书派”来命名。
    这里所说的“禅”,不仅仅是指禅定,也不是指禅宗,而是指禅学的道理、义趣、法则,内容上涵盖了禅的理义、禅的心境、禅的行法、禅的境界、禅的意趣五个方面,符合这五个方面的书法创作与作品都可以称为禅书之道。
    这里所说的“书”,以线条为本体、以汉字为显相、以表达事理为用意。所以,书法创作的法则,首先要重视线条的质量,线条的质量,按照它的形状、质感、态势、力度、墨色、变化等等要素,来确定它的优劣;其次,要重视文字,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等书体都属于“字”的范畴;再次要重视意思的表达,能传达一定的意思并让别人懂得,这被称为“可读性”。
    这里所说的“派”,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依照禅的理义、借着禅的心态来进行书法创作;其二是,进入禅行的过程或状态进行书法创作;其三是,作品具备禅的境界、契合的禅的意趣。所以,禅书派,不论采用是什么书体,也不论作品的个性、风格如何,只要是符合上述三个方面其中一项,都属于“禅书派”的范畴。

第二章   释义


    下面就上述禅书的“禅”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再简述一下其中的主要意义。
    其一,明禅理:
    所谓禅理,指禅的法则、道理、义趣,包含了禅学、禅行、禅境、禅意等方面的道理。综合起来看,禅理的精髓可概括为平常、自然、无念、无四个要点。所谓平常,就是不攀缘、无造作、质朴诚实;所谓自然,就是不执着于技法等、不被观念习气所牵制、随顺自然而自由自在;所谓无念,就是心无杂念、不执着于取法也不执着于舍法、并在静中默然观照;所谓无相,就是破除虚妄相、明了真实相、透彻事物本来面目。
    其二,契禅心:
    所谓禅心,指契合禅的心境。如果就禅心的较高境界而言,就是指明明朗朗、却又没有丝毫执着的心境。禅心,如果细分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放下,二是质朴,三是清静,四是豁达。所谓放下,就是没有执着,不执着技法、不执着习气,也不执着放下之念;所谓质朴,就是坦露而不雕饰,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所谓清静,就是摒除躁动趋向宁静,消除火燥气,直至达到心中不存杂念、忘我忘物的境界;所谓豁达,就是胸中没有愁结,坦坦荡荡没有障碍,闲散淡泊而逍遥自在。
    其三,入禅行:
    所谓禅行,又可以称之为禅修,或称禅思,或称静虑,或称止观,或称观照,这些都是静中思虑的意思。静,就是宁静、安住、寂灭,指的是心中杂念不生、妄想消歇;虑,就是心内静默观照,也就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心中返观所见字迹、手中触觉等引起的内心波动,这些波动变化无常,由此觉察到所见字迹、手下触觉以及一切技法观念等,都没有恒定、如一的法则,从根本上说都是心中幻法,这样观想,就能不执着某一法,也不排斥某一法,在不取与不舍之间,达到心手合一、自由自在而没有任何障碍。由此可知,宁静止寂与静默观照,两者相辅相成,宁静而不离观照、观照而常存寂静,动与静可并存不悖、止与观可同时运用。
禅行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叫“定中禅行”,第二种叫“历缘对境禅行”。所谓定中禅行,就是通过静坐而达到入定的禅修之路,这种禅行,行为与意识都要停歇下来,缺乏意识的牵动力来创造书迹,身体静止也没有办法进行书写,所以,这种定中禅行不能作为书法创作的手段,禅书派书法创作所运用的,只有“历缘对境禅行”中的一部分。
    历缘对境禅行也分为很多种,所谓“历缘”就是身体所处的状态,有六种:一是行走中、二是静立中、三是静坐中、四是躺卧中、五是行动中、六是讲话中;所谓“对境”,就是五大感官加上意识思维,与相应的外在事物接触而产生六种形态,一是眼观物、二是耳听声、三是鼻嗅香、四是舌品味、五是身体感受触觉、六是意识把握技法。六种历缘中,只有坐姿、站姿与行动三种状态下适用于书法创作,其余都不能为书写所用;六种对境中,只有眼观物、身体感受触觉、意识把握技法三种形态适用于书法创作,其余都不能为书写所用。
    大凡在禅行中进行书法创作,首先应该在坐姿、站姿或动态中,平喘静气、集中注意力,将意识控制在当前环境下不致散乱,然后开始对眼前笔端已出将出和墨迹、书写时身手的感觉、意识中存在的技法观念等三种境相,进行静默观照,通过这样的静默观照,引导创作出来的墨迹,契合禅的意趣、符合禅的境界。这个静默观照的过程,也就是书法创作的过程,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在这个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内心清静,如果内心不静,就必须运用“止心”法。止心法有两种,一种叫“系缘守境止”,这里所说的“缘”,指的笔端、握笔的地方、手腕等处;这里所说的“境”,指的是眼中所看到墨迹与身手的感觉。借助这些缘与境,使内心专注不散乱,就能做到心静了。另一种方法叫“制心止”,就是随时在心中提醒自己,要明白所有的技法、书体、美丑等观念,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都是心中造作出来的,这些技法等观念不是恒定的、不二的,这样去认知,胸中就没有牵挂阻碍、意识中就没有执取与舍弃的念头、心也就不会外驰散乱了,这样就能让心静下来。
    内心宁静下来之后,就应该转入静默思虑(观照)。也就是在书法创作的同时,明了眼前随时出现的墨迹、即将出现的墨迹,无论大小、粗细、长短、枯润等等,就象映在水中的月亮一般,没有定相、虚妄平实;明白用笔时身手的感觉,无论轻重、涩滑等等,如同影像虚假不真;同时又知晓心中的技法和审美观念等等法规,这些法规都是没有一个确定标准的。这时候,就能感悟一切方法观念从根本上说都是虚妄不实的,对于心中生起的技法手段,不执著也不排斥、不舍弃也不受阻碍,这样就不会被技法所束缚、也不会与技法对立。在这样的观照中,心中没有执著、手下没有障碍、书写出来的墨迹没有造作的痕迹,顺应天然,自由自在。这就是在禅行中进行书法创作的方式。
    其四,立禅境:
    所谓禅境,指的是依照禅行而产生、涵蕴着禅意、符合禅理的境界。按照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标准,这里姑且将这些境界分为七大类:一是“清寒境”、二是“空灵境”、三是“拙朴境”、四是“静寂境”、五是“洒脱境”、六是“深远境”、七是“透脱境”。
    所谓清寒境,指的是简略直截、清凉孤寒。
    所谓空灵境,指的是超凡脱俗、旷达空妙。
    所谓拙朴境,指的是自然无饰、天真质朴
    所谓静寂境,指的是无火无躁、坦然寂静
    所谓洒脱境,指的是无拘无滞、豁达豪迈。
    所谓深远境,指的是深邃奇巧,妙透玄机。
    所谓透脱境,指的是超然无我,任运自如。
   其五、达禅意:
    所谓“禅意”,指的是蕴涵在禅境当中、契合禅理的意境趣味,有的称之为禅趣,也有的称之为禅味。依照禅境的分类,禅意也分为七种类型:一叫“孤高清闲”;二叫“散淡豁达”;三叫“天真率意”;四叫“坦然寂静”;五叫“无著无缚”;六叫“深知远达”;七叫“圆融任运”。
这里所说的禅意,是用禅的心态或者借助禅行而后产生并融入到禅境当中的意境趣味,并非是早于禅行、禅境而先期存在于心胸中的观念。

第三章  宗旨


    古代的书法,所见到的最初是甲骨文、钟鼎文,这些书法,纯朴天真、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得到了书法的精髓。后代的书法,有的特重技法规范、有的特重意境气质,这些都是将习气、习惯当作功夫,创作过程被技法所束缚已成普遍现象;现代派书法。热衷于奇异的技巧、任意生造墨迹,甚至借助画字、颜色、工匠技术、制作手段,人为随意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火燥气、造作气更加炽盛。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书法创作之路。
    平常人书作创作的方式,有的注重笔画结构,有的注重表达意趣,处于心识与技法之间摇摆不定。书写者与性情、技法的关系,有时执着、有时远离、有时相抵触。远离性情时,必然被技法所束缚;远离技法时,必然导致造作。执着于技法时,会被模仿临习所耽误;执着于性情时,只会导致火燥气。与技法相抵触时,导致笔画结构松散失度;与性情抵触时,必然落入庸俗失意的窠臼。
    书法创作,是借助文字这种形式来表达意趣。这些文字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的形态,就是山川、草木、世态、人事,文字就是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描绘再借助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等方法将意思传达给人们;而自然的体性,却是清静无染、随缘任运的状态,虽能打动人的内心,但在心外却是寂静不动的。所以,书法创作应当借助自然的形态,随之挖掘自然的体性。由于这个原因,书法创作者,必须从内心开始延伸到手臂、贯穿于文字书写中,从而模拟自然的形态,最后回归到清静任运的自然体性之中。
现在我们提出禅书的宗旨:不拘泥于技法、也不摒弃某一技法,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写字、契合清静的体性而创作。心与法,不粘连也不离弃、不抵触也不混合;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必然等到气静心寂的当儿才下手,以实现心境与外境、心法与手法的和谐统一,直至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如此便能契合禅心、禅意,并能够创作出高品味的书法艺术。
    此外,书法艺术以文字为形态、以传达意趣为用意,同时以线条为本体。平常人不重视线条而将文字当作本体,执着于文字的形相、体例,并把历代积累下来的字帖、字体当作根本,从而忽视了线条艺术的本体性与自然性,于是就导致代代长久模仿临习,规则之上再加规则、头上再安一头,书法创作被技法所束缚的历史很久远了!今天的禅书派,舍弃繁琐的规则而提倡简捷有效的方式、舍弃枝节末流而回归书法本体,从初期习书开始就以线条的练习化导为根本,并放弃对历代书体变更的追逐模仿,直截深入书法本体中进行练习,从而免去临习法帖的劳累,同时也销除技法枷锁束缚的担忧了。

第四章  书品


    书法的品位,人们通常从“工、格、美、丑”几个方面来评定优劣。也就是将前人创立的书法规范作为功夫的标志、将个人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气习惯作为个性风格、将端正秀丽作为美的标准、将奇异怪巧或者深密隐晦视为丑的标准,符合这四个方面标准的评定为优,背离这四个方面的评定为劣。然而,这个优劣的区别标准,其实是凡俗之人心中的分别。如果依照自然的法则,那么只有在形态、色泽上有区别,却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的。正所谓是大中可见到小的细节、小中寓含大的态势,两者平等无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便是自然的体性。所以说,常人的审美观念,实在是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只能算是凡俗的观念,好比是禅修当中的“欣高厌下带异计而修”的凡夫禅了。
    但应当指出的是,心外存在的自然形态,虽然没有优劣的区别,但是这些形态进入人的意识,就会产生各种境界品相的分别,一种是颠倒、梦幻般、虚假不实的境相;第二种是切合实际、没有虚构的真实境相;第三种是脱离执着、没有观念阻碍、平等无分别的境相。凭借这三种不同的心相来进行书法创作,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书法品位:第一种,依照“虚妄心”相来进行书法创作,就会受到心中的妄念、习气影响,或是顽固地执着技法规则范本,或是随着心相狂妄散乱失去应有的法度,或是火燥气炽烈强盛,这样的作品属于下品位;第二种,凭借真实心进行书法创作,顺应自然的形态色泽,技法上归向于简便朴实,以达到清静自然、没有造作的境界,这样的作品属于中品位;第三种,凭借平等心进行书法创作,不执着于技法、也不排斥技法,不特别用心、也不离开意识的作用,直至境我两空,这样的状态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上品位。
禅书派书法艺术的目标,是立足于中品位,完善至上品位。因为这个原故,所以禅书派书法不追求纯粹美,也不追求功夫、风格、怪异奇特,只追求与真实、平等的心境相契合,没有执著、不被粘连滞碍,不修饰不雕凿、不造作不妄为,没有火气没有燥力、清静无染顺其自然,直至不讲法度却无不入法、心境与外境相融无间、自由自在而没有障碍,便可达到最高境界了。

第五章     简择


    首先选择笔法。这里先用坐禅作比喻,坐禅开始时有两大障碍,一是昏沉、二是掉举。如同这个比喻一样,禅书派初习书法的障碍也有二种,一种是“疲病”、另一种是“造作”。所谓昏沉,就是思维与追求衰弱,精神与气度不振作,这种状态必然会导致疲病;所谓掉举,就是精神散乱失去法度,随意张扬发挥,这种状态必须导致造作。所谓疲病,就是流习残弊,流习是长期积累的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反过来会束缚习书者手脚;残弊是由于心力不足,或者由于被粘、聚、合三种笔法耽误了,或者陷入了离、散、开三种笔法,这些都是偏向于一端而脱离了中道。所谓造作,就是肆意妄为、滥用工巧,这样的肆意妄为,就是有意无端生造;这样的滥用工巧,就是故意装模作样,这两种情形都不符合自然的法则。禅书派就是杜绝疲病与造作这两种倾向,这里大略总结一个四句的笔法应用口诀:“不疲不亢,非散非粘,不造不作,法归自然”。
    其次选择线条形态。大与小、粗与细、浓与淡、润与枯、轻与重、曲与直、疾与迟、涩与滑、滞与畅、顺与逆、穿与退、纵与横……这些就是线条的形态变化之两极,应当随机、随缘地灵活运用,不要让它们过度或不足,过度了就会产生火燥气,不足了就会导致媚态俗庸。禅书派要在这方面引以为诫。这里大略总结出一个四句的线条应用口诀:“应机随缘,任运自如,适可适度,脱媚脱俗。”
    再次选择章法结构。粘与离、聚与散、开与合、斜与正、疏与密、兑与让……这些都是书法章法结构形态变化的两个方面,应当灵活自如运用,不要故意夸大姿态,如果过偏,就会导致上面所说的疲病、造作。这里简略总结出四句结构应用口诀:“形势天成,顺应不偏,胸无偏倚,结体坦然”。
再次选择笔意。笔意是随着心境的,心境有急迫、宽余、深沉、浮躁、清凉、宁静六种境相,凭借这六种心境来用笔,那么在心与外境相融合过程中,必然会有火燥、散漫、凝滞、急躁、清静、寂止六种笔意。所谓火燥,就是以急迫的心态为体性,以火燥气为特征;所谓散漫,就是以松闲心为体性,以散淡为特征;所谓凝滞,就是以执著心为体性,以滞碍钝涩为特征;所谓急躁,就是以浮躁的心态为体性,以快捷滑润为特征;所谓清静,就是以清凉纯净的心态为体性,以消除火燥为特征;所谓寂止,就是以无著的心态为体性,以无造作为特征。按照前面所述规则,应当从六种笔意中,拣取其中的清静、寂止二种笔意而舍却其他笔意。简略地用四句口诀来说明:“克火克躁,涩滑相宜,离火得清,离作得寂”。

第六章  习练


    禅书派习练的方法依次分为如下四种,就是轨迹法、凝神法、易位法、虚拟法。
    初期练习轨迹法,如写横线、写纵线、写井型线、写回字线、写螺纹线、写簧圈线……这些都要按序勤奋练习,练习时只蘸一次墨,眼与手协作,专心致志运笔写满纸面,即使墨尽了笔毫干涸了也要象刚开始那样认真运笔。这样练习时间久了笔力可以达到墨透纸背,墨的浓淡枯润都不会影响心境,直到笔与手相应如同一体,那么初期练习就成功了。
    其次练习凝神法。这一阶段由初期的轨迹练习转入到文字书写练习,可以按照平时硬笔书写习惯来进行,没有必要考虑所书写的属哪一家、哪种体、用哪种笔法。运笔时,选择单个字或单句话,默默借助初期练习线条时形成的功力,第一阶段时将目光在笔端处游动;第二阶段练习将目光定在笔端之外的某一处、只用余光随笔端;第三阶段练习将目光散视到笔端周围四个角、只用余光随着笔端,或者是将目光回收到自己的鼻尖处、以余光随笔端。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手笔逐渐脱离于眼根而接近心识、脱离对书写形态的把握而紧随着意念来运笔,以这样练习方法使书法创作渐渐契合自然自在的法则。
    再次练习易位法。这里所说的易位,指的是握笔的手法位置,或者是左右手调换,或者是变指握为拳握,或者正手变反手握,或者是左右、指拳、正反变换同时采用。象这样的方法,其用意在于破除意识中的习惯习气,所以变换握笔法有时候,要静下心来体味,在意念与手法相违背时,意念不要与手较劲、手不要与笔较劲、笔也不要与轨迹较劲,渐渐地使心中顽固习气、习惯得到消除或改善,笔法变得随心随意顺其自然,那么这种练习法就成功了。
    再次练习虚拟法。这个方法就是闭上眼睛估摸着位置运笔,中间也可以稍稍睁开眼缝瞄一下,但是意念不能随着转移。这样地练习,时间一久,渐渐地能达到闭上眼跟睁开眼没有太大区别了,那么手笔就可脱离眼根而直截与心识相契合,可以称之为心手一如了。这种方法,可以在禅书派创作的特法中发挥作用。

第七章  抉择


    现在我们讨论书法抉择,抉择所凭借的,只是得与舍两字。所谓“得”,就是吸取的意思;所谓“舍”,就是放下所得的意思。
    值得吸取的有二个方面,其一是传统的练习方法与法帖,其二是线条的专门训练方法。因此,禅书派门人,不排斥传统练习方法与临帖,因为这些方法与临帖也能锻炼线条技术;禅书派门人也不仅仅只运用传统的练习方法与临帖,因为专门的线条训练也锻炼线条技术。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方法,选择二者其一就可以了,也可以二者兼取。
    选择某种方式进行练习就会有所收获,所获得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法,其二为练习中养成的习惯与习气。所谓技法,指的是笔法;所谓习惯、习气,指的就是笔意风格。得到后,就不能执着,一执着就会被其束缚,所以应当舍去对这些所得的执著。所应舍去的,一是对得到的技法与习气的执着,二是舍的念头。舍弃对所得到的技法与习气的执着,是让自己不执着、不拘泥于这些技法与习气;舍去舍的念头,就不要着意地排斥这些技法与习性。进行书法创作的人,就应该在不拘泥与不排斥之间,没有执著,没有牵挂负担,也没有粘连滞碍,如此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所以,禅书派的门人,要想向上进步,必须采取“舍减”的行为;要想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放下对所得到的技法与习气习惯的执著,放下一分,获得一分好境界。这就是禅书派门人学书无止境的原因所在啊!

第八章  作书


    练习方法应用纯熟之后,就可以转入到禅书派书法创作了。书法创作方法分三种,分别是常法、特法、异法。
    所谓常法,就是应机随缘地自由创作,这种创作以精神专注、心气宁静、自然随意作为创作的法则。
所谓特法,是禅书派门人与有禅修经验的人特别采用的,方法是在静坐之后,趁着内心清净没有牵挂的时候,依照神禅理、禅心、禅行而进行的书法创作。
    所谓异法,只有与禅定的境界相呼应,适用于修静虑的过程中进行的书法创作。方法是在座位前摆上书案,先静坐进入止境,正当一心观照欲止、而止寂的心境尚在延续的时候,或者微微睁一道眼缝,或者不睁眼,细微地把握着手下感觉而进行书法创作。这种方法,是常修静虑的人、或者练习上面所述虚拟法达到很高成就的人,才能进行,不是平常人可以实施的,所以将其列为特法。

第九章  别嘱


   
    禅书一派,其理义牵涉面非常广泛,为便于记忆传诵,特别以文言简略阐述。不会文言文读诵的人,可以参照白话解释。进入禅书派的门人,应当依照此论经常练习,也应当依照此论广泛宣扬它。禅书派传播发扬的要领,最重要的是刻苦实践,不在于口头宣扬称颂。凡是遭遇世俗人抵触的时候,不可以强辞夺辩,只待引导他们尝试、获得利益成效的人越来越多时,禅书派自然就传扬开来了。



(石鉴月   1995年9月5日 初稿   2010年8月10日定稿)



[ 本帖最后由 山那边是海 于 2010-12-17 10: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禅书派”论 文言本

“禅书派”论(文言本)

石鉴月 著



第一章  开题


   
  今开一方便门,权借禅理、禅境、禅意以诠书旨,然非禅定、禅宗之所属,亦非别开书法之体例,实欲助临池者解法缚、明真见,使其纳清静、得自然,一匡书坛之流弊,而树翰墨之新风耳。

   此方便门,姑以“禅书派”名之。
   禅者,非徒禅定、禅宗,实乃禅学理义之要旨,总摄禅理、禅心、禅行、禅境、禅意五门,凡契此五义者,皆禅书之道也。
   书者,以线条为体、以汉字为相、以达意为用者也。盖书之道,首重线条,依其形、质、态、力、色、变诸要素而论其得失;次重文字,甲、金、隶、篆、楷、行、草等体例皆归于内;复次重达意,达意者,可读性也。
  此派者,常涵三流,其一,依禅义、藉禅心而为书;其二,入禅行而为书;其三者,摄禅境、契禅意而为书。是故,禅书派者,不论书法体例,亦不论个性风格,但合乎上述其一者,皆为此派所摄。  

第二章  释义


    今就禅书之禅学理义所摄五门,略释要义。
    其一,曰明禅理:
    所谓禅理者,禅法理义也,统摄禅学、禅行、禅境、禅意诸义。综而言之,禅理即平常、自然、无念、无相之道也。平常者,不攀缘、无造作、质朴诚实之谓也;自然者,不执著、无碍挂、任运自如之谓也;无念者,无杂念、不取舍、寂然默照之谓也;无相者,破虚妄、趋实相、明心见性之谓也。依此四理,契禅心、入禅行、立禅境、达禅意,乃得禅书之妙矣!  其二,曰契禅心:   
  所谓禅心者,契禅之心境也。其臻至境者,明明朗朗,了无一执。细分有四:一曰放下,二曰质朴,三曰清静,四曰豁达。放下者,无著也,无著于技法,无著于习气,亦无著于放下;质朴者,天然自成,无矫揉造作也;清静者,摒躁趋静,蠲燥息火,以致杂尘不染、物我两忘也;豁达者,胸无块垒,坦荡无滞,散淡自在也。

    其三,曰入禅行:
    所谓禅行者,亦曰禅修,曰禅思,曰静虑,曰止观,曰观照,皆静中思虑之谓也。静者,静穆止寂,谓诸法不生,妄念不起;虑者,静观默照,谓作书时,反观缘触之心随缘起伏,变幻不定,并知色、触者及一切法,无常一性,惟心所幻,故能不执一法,亦不拒一法,于不取不舍之中,心手一如,自在无碍。故静寂与观照,相辅相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止观双运。
    禅行常有二途,一为定中禅行,二为历缘对境禅行。定中禅行者,为坐中入定之道,行与意尽皆消歇,无心力造迹,亦无能为书,此禅行不为书者所用。故禅书所用者,惟历缘对境禅行耳。
    历缘对境禅行亦有多分,所历缘者有六: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语;所对境者依六根尘而有六分: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所历六缘,惟坐、住与作三者适用于书,余皆不为所用;所对六境,惟眼对色、身对触、意对法三者适用于书,余亦不为所用。
    凡禅行中为书,先当于坐或作时,静气凝神,制心于一境,次对色、触、法三境作静虑,并以之导书迹契禅意、合禅境。斯静虑之时,亦作书造迹之际;反之亦然。
    于斯时也,首当静心,心若不能静,须用止心法。其法有二:一为系缘守境止,此缘为笔端、握笔处、手腕等处;此境为眼中之迹、身手所触,以此缘境,令心无放逸,即为心止。其二为制心止,即随心所念,知一切技法、体例、美丑诸念,皆因人有,为心所造,无有常一自性,由是胸无牵绊,意无取舍,心不驰散,即为心止。
    心既得静,虑亦当静。于作书时,知眼中所见、待见之迹,若大小、粗细、长短、枯润等,如水中之月无有定实;知手笔随所觉触,若轻重、涩滑等,如影幻化非真;知意中技法审美,本无定法。于彼之时,乃知一切法毕竟空寂,于自心而起之技法,无执无拒,无舍无滞,不为所缚、亦无悖逆。由是心无所执、手无所碍、迹无造作,随缘任运。此即作书于禅行之道也。
    其四,曰立禅境:
    所谓禅境者,依禅行、寓禅意、契合禅理之境界也。依今人审美之旨趣,权分为七:曰清寒境,曰空灵境,曰拙朴境,曰静寂境,曰洒脱境,曰深远境,曰透脱境。
    所谓清寒境者,简略直截,清凉孤寒也。
    所谓空灵境者,超凡脱俗,旷达空妙也。
    所谓拙朴境者,自然无饰,天真质朴也。
    所谓静寂境者,无火无躁,坦然寂静也。
    所谓洒脱境者,无拘无滞,豁达豪迈也。
    所谓深远境者,深邃奇巧,妙透玄机也。
    所谓透脱境者,超然无我,任运自如也。
  其五,曰达禅意:
    所谓禅意者,寓于禅境、契禅理之意趣,或谓禅趣,亦曰禅味。依禅境之别,可分为七:一曰孤高清闲;二曰散淡豁达;三曰天真率意;四曰坦然寂静;五曰无著无缚;六曰深知远达;七曰圆融任运。此禅意者,乃由禅心,依禅行、入禅境而成,非先于禅行、禅境而存乎胸臆也。


第三章   宗旨


   
  古书之道,始见于甲骨、钟鼎,纯朴天真、妙趣横生,可谓得书道之精髓者也;后世书法,或重法度,或重意气,皆以习气、惯力为功,法为法缚之相森然;现代派者,乐于奇技,任手成迹,或假以画彩匠技工巧,人为妄设之端百出,火燥造作之气炽然。此皆非书法正道也。

盖常人之为书也,或重于形势,或重于达意,游于情法之间。书者于情于情,或离、或执、或乖。离于情者,必为法缚;离于法者,必致造作。执于法者,耽于妨造;执于情者,徒添燥火。与法乖者,离形失度;与情乖者,必落俗窠。
    夫书者,借文字之相以达意趣。文字者,肇乎自然之相,自然之相者,山川、草木、世态、人事也,复以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诸法达于人意;自然之性者,乃清净任运之轨,动之于心而寂止于外也。故书当藉自然之相,发自然之性。以是之故,为书者,须由心及手,贯于文字,拟于自然之形势,而复归清静任运之自然本性。此性相一如也,自然之轨也,亦禅书之道也!
    禅书之旨,不拘一法,亦不舍一法,合自然之道而行,契清静之体而为,心与法,非即非离、非乖非合;作书之时,必伺气静心寂,以达心物一如、心手一如,及至心物两忘而渐入佳境,则禅心契而禅意达,上品之书遂出矣。
    又,书法以文字为相,达意为用,复以线条为体。庸常之辈,舍线条而以文字为体,执于文字之相,复以累世之法帖为宗,而疏于线条之自然体性,故代代沿袭,陈陈相因,法外立法、头上安头,而致法为法缚者,久矣!今禅书之门,就简而弃繁、舍末以归本,初以线条炼化为宗、复舍历代体例之变,直入书之本体,免遭法帖之累,并销梏桎之虞矣!

第四章  书品


    书品者,人常依工格美丑而论优劣,以踵武前迹为工、积久成习为格、媚妍端秀为美、奇巧怪晦为丑,凡合此者为优,反之则为劣。然优劣之别,实缘凡夫一心。若依自然之道,则惟有形色分别,而无优劣之辩也。所谓大中见小,小中涵大,平等无别,无有贵贱,是自然性也。故常人审美,有违自然之道,乃凡夫道,比于禅修,则无异于“欣高厌下带异计而修者”,凡夫之禅也。
    当知客观自然,虽无优劣之别,然纳于人心者,则有种种境相之分,一为颠倒梦想虚幻相;二为如如无妄真实相;三为无执无碍平等相。依此三心相为书,则书品之高下毕现。依诸虚幻心者,受妄想习气所熏,或固执法范,或狂乱失度,或火燥炽盛,此下品也;依诸真实心者,还形色于自然,运技法于简朴,以致清静自然,了无造作,此中品也;依诸平等心者,不拘一法,不拒一法,不特用心,不离用心,乃至物我两忘,此则为上品矣。
    夫禅书派者,始乎中品,臻于上品。以是之故,禅书不求唯美,亦不求工格怪奇,只与真实平等心境相应,无执著,无粘滞,无修无饰,无造无作,无火无燥,清净自然,乃至无法无不法,心物一如,自在无碍,而止于至善。

第五章  简择


    初择笔法。先以禅喻,坐禅之初障有二:一为昏沉、二为掉举。若此喻者,禅书门下初障亦有二,一为疲病、二为造作。昏沉者,心志衰弱,意气不扬,必致书者疲病;掉举者,散乱无度,任意张扬,必致书者造作。疲病者,流习残弊也,流习乃积习成惯,反为所缚;残弊乃心力不济,或耽于粘、聚、合,或溺于离、散、开,皆离于中道也。造作者,妄生工巧。妄生者,着意生造;工巧者,故作姿态,此二者皆有违自然之道。禅书门则舍此疲病、造作,诀云:“不疲不亢,非散非粘,不造不作,法归自然。”
    次择线条。大小、精细、浓淡、润枯、轻重、曲直、疾迟、涩滑、滞畅、顺逆、穿退、纵横……此线条之变也,当随机随缘而用,无令过或不济,过则生火燥,不济则生媚俗。禅书门诀云:“应机随缘,任运自如,适可适度,脱媚脱俗。”
    复次择结体。粘离、聚散、开合、斜正、疏密、兑让……此皆结体形势之两端,当自然运用,无令故作姿态,偏则必致上言疲病、造作之障也。诀云:“形势天成,顺应不偏,胸无偏倚,结体坦然。”
    复次择笔意。笔意随心,而心有急、宽、沉、浮、清、静六相,依此六心驭笔,则于心境相融之时,必有火、散、滞、躁、清、寂六笔意。火者,急心为体,火燥为相;散者,松闲为体,散淡为相;滞者,执著为体,滞涩为相;躁者,浮心为体,疾滑为相;清者,清净为体,无火为相;寂者,离执为体,无作为相。依前规则,当简六相而拣清、寂二笔意。诀云:“克火克躁,涩滑相宜,离火得清,离作得寂。”

第六章  习练


    习法次第有四,曰轨迹、凝神、易位、虚拟。
    初习轨迹,若横、若纵、若井、若回、若螺纹、若簧圈……皆当渐次勤写,以一蘸之笔,眼手相济,专志操笔满纸而终,纵至墨尽毫涸亦如初始。日久则笔力透于纸背、浓枯无碍于心,比至笔手相应如一,此初成也。
    次习凝神,此阶由轨迹线条转入文字书写,可依日常书写习性而为,无须顾忌诸家体法。运管之时,由单字及单句,默用初习轨迹之功,初习眼根游离于笔端,次习注目一处,复习散视四角,或近敛鼻端,由是令手笔渐离于眼根而趋于识、脱乎形而随于意,渐合于自然之道。
    复次习易位法。所谓位者,操笔法位也,或左右手易,或指拳形易,或正反握易,或左右、正反、指拳皆易。如此法,旨在破除意中习气,故行易位时,须静心揣度,于心手乖背之时,心不拗于手,手不拗于笔,笔不拗于迹,渐至习气销磨,笔法随意自然,于兹则此法就矣。
    复次习虚拟法,即闭目揣度而运笔,间或开眼隙而窥觑,然意不随移。如是修习日久,渐至双目开阖无异,则手笔可脱于眼而独与心识相应,是可谓心手一如,为禅书门特法之用矣。

第七章  抉择


   抉择所依者,惟得、舍二字。得者取也,舍者放也。
   彼可取者有二,一曰传统习法及法帖,二曰线条专习法。禅书门下,不拒传统习法及法帖,以其能炼化线条故;亦不惟传统习法及法帖是瞻,以线条专习法亦能炼化线条故。此二者可取其一,亦可得而兼之。
   因取故得,所得者二:一为法,二为串习。法者,笔法也,串习者,笔意习气也。得而后舍,非舍则执,故当舍者执也。所舍者二:一为执得,二为舍相。舍执得者,不拘一法;舍舍相者,不拒一法。为书者,当于不拘不拒之间,无执著,无挂碍,亦无粘滞,方可登堂入室,达书品之极境。是故禅书门人,欲得上行,必须减行;欲得上境,则须舍放所得法与串习之执,多一分放下,则增一分佳境。此禅书门所以学无止境者也!

第八章  作书


   习法纯熟之际,乃可转入作法。作法有三:常法、特法、异法。
   常法者,随缘、随机而作,以宁神、静气、随心为作书之旨。
   特法者,为禅书门人或禅修人特用,于晏坐静守之余,心无挂碍之际,依禅理、禅心、禅行而为书也。
   异法者,唯与定境相应,适于修止之际而作也。于座前设书案,先入止境,于一念净相相续之终、静心尚余之际,或微开眼帘,或不开眼,信手而为,此非常修止观者或习练虚拟法得大成者不能为之,非常人可行也,以是之故,名曰异法。

第九章 别嘱


   
    禅书一门,其义涉广,为便记诵,故以文言略陈。不解文言者,可参照白话释义。入此门者,当依此论时习之,亦当依此论弘扬之。禅书一门弘扬之要,贵在克已践行,而非口头称颂,凡遇世俗抵触,不可强辩,惟期导引试行,待受益者众,自能流布四方矣。



                                                                  
                                                  (石鉴月   1995年9月初稿       2010年7月定稿)


[ 本帖最后由 山那边是海 于 2010-12-23 21: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


        《“禅书派”论》,是我数十载探索书法艺术的用心小结。十多年来,虽然禅书派理念的倡导弘扬甚为艰难,未来的传布仍有来自传统与现代派书坛的诸多阻力。但值得庆幸的是:禅书派的实践已在民间蔚然成风,禅书派门人的创作成果已日益显胜,禅书一派在局部区域与人群已初立地位。由此,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理念。
       此外,此虽为书法一派专论,但却与绘画、诗歌、散文创作也有一定关联,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自古就深受禅学影响,本论所总结之理论、方法、审美,也通于文学创作。
       以上,是我将禅书派论发布此文学论坛的主要原因。

                                                 石鉴月  谨识于2010年 腊八


[ 本帖最后由 山那边是海 于 2010-12-17 10:36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17 17: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诣很深。
发表于 2010-12-17 19: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斑斑非寻常之人,非寻常之艺!
发表于 2010-12-23 10: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涯倦客 于 2010-12-17 19:02 发表
山海斑斑非寻常之人,非寻常之艺!


确实如此!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9 17:49 , Processed in 0.02386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