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21|回复: 2

[原创] 又闻粽叶飘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3 23: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闻粽叶飘香 (亭湖)河海洋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虽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却记载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赛龙舟……,把复杂的文化传统寄予在简单儿歌中,且从孩童起就开始一代人身上的传承,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显现吗?又逢农历五月五,又闻厨屋粽叶香,是我小时候最盼的心事。因为,在众多的食品当中,最喜欢吃的就是粽子。而吃,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期盼,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童年时代最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童年与人类的童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自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鲛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这位伟大诗人的遗体。人们总是以最善良的姿态祭奠那些值得尊敬的人,这也许就是普遍人性的高贵,普通、真实、善良。这也许也是传说赖以流传的基础。 在端午节里,许多习俗也是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顾端午又称重五。纯朴的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者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善良的人家各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祈祷幸福。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啦。 记得小时侯,每逢这个时候,父母总要恭恭敬敬地把菖蒲、艾草等摆上堂屋里菩萨面前,插在门檐下,并虔诚地双手合十,祈祷神灵的保佑。而我们总是与大人们唱反调,偷偷拿了香香的艾草,在村庄上舞来弄去的耍儿,左手艾草,右手菖蒲,学着电视剧里老道士或者尼姑的样子,晃来晃去,或者偷偷地从背后掠过伙伴的脸,在一阵惊呼与狂笑声中,追逐着,打闹着,菖蒲和艾草的香息便随着身子在庄子上流动……,五月,发情期的大公鸡也“借着酒性”似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翻飞叫唤开来,常常是东家的声未尽,西家的又声起,有了这样的主角上场,整个庄子好不热闹! 包粽子向来是女人们的专长,她们可是这方面的能手。因此,我常常慨叹,女人对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忙碌了一天的农人,日落而息,这时候女人们便把预先用凉水泡好的芦叶,铺在长长的木桶里,阔的三张一组,窄的五张一组,边子重叠着边子,拼成巴掌宽的大小,双手一卷,软软的芦叶顺势打个弯,形成一个圆锥样的空心,装进糯米、蜜枣、葡萄干、花生或者咸肉等馅儿,拍拍四周,垫实了馅儿,只见那双灵巧的手,围着这个小小的圆锥上下翻飞,几个转合,再用红绳或者棉线包着身子一扎,那些缝合的地方便一丝不漏地紧紧贴在一起,粽子便包好了,在我稚嫩的目光里,包粽子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女人们的那双手也跟着神气起来,使我不感小看,直到现在。 烧火永远是男人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粽子是要反复闷煮的,顾而火要烧的旺旺的,身强力壮的男人们总能把火烧得跟自己的心一样火热火热的,柴草在灶堂里噼里啪啦地响,水在铁锅里咕嘟咕嘟地叫唤,粽子的清香也就按奈不住的往外汩汩地涌,那种芳香能传遍小庄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河流。因此,年长的老人凭借着棕叶的香味,就能断定谁家的媳妇灵巧,谁家的媳妇笨拙,其准确度总是七八不离十。难怪人们总说老人越来心里的那面镜子却是越明亮。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孩子们又唱起了那首古老的儿歌,走在故乡这片土地上,又闻粽叶飘香。写下上面的文字,以一种虔诚的心态,祈祷一岁又一岁的平和吉祥。 _
发表于 2008-5-15 22: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要到了,感谢楼主为我们带来这溢满粽香的美文。据说,包粽子、竞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个大诗人,人们千百年来如此敬重他,不知以后还会有哪个诗人能享此殊荣? 诚然,包粽子这一传统习俗是通过女人的手传承下来的。至于今,我们的母亲还能包扎起一个个玲珑的粽子,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以至80后、90后,还有多少女子会这项手艺?要吃粽子到超市买呗,她们总是这么想。估计将来会有一天,端午节家家屋里不再飘香。 _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2: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让我们唱起熟悉的歌谣!在这个端午! 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4 17:07 , Processed in 0.04155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