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21|回复: 33

——读醉里征文作品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0 14: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
                             ——读醉里征文作品有感
    读醉里征文作品,仿佛是走进十里画廊:左一幅油彩,右一卷水墨……真是满眼丹青,美不胜收。截止八月二十九日二十时,除本人的一篇拙作外,我已欣赏到了16幅画卷。可以说是卷卷润我心扉,美我眼目,醉我灵魂……
    本人不揣冒昧,试着对醉里征文谈点感想,算是班门弄斧,算是不自量力,也算是为征文做点义务劳动……说得不对,愿做“王成”——向我开炮!
    我第一站就走到《槐树下》,此篇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之口讲述了儿时发生在《槐树下》的点点滴滴。作者叙说故事,不紧不慢,不疾不徐,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读之让人如沐春风,如淋细雨,如嚼甘饴——这是要点真功夫的。我也读过令玉女士的其他作品,总的感觉可用一个“秀”字形容。就这篇作品而言,如能再简练些,那就更臻完美。
    当我从《槐树下》离开,就《心随风雨一起动》了起来——这是一篇描写抗洪救灾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激情,更需要精神。但这样的题材不太好写,弄得不好,就像新闻特写。好在冬阳能够把握得住,避免了“散文”成“新闻”,读后让人觉得这是散文而不是新闻。如果让我写,我可能写不出这样的效果来。何况读后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我认为:可用一个“实”字来定位。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我站在《花绣的墙院》跟前,突然想起〈那些撑开在岁月长河里的茶棚往事〉。这是海洋老师的两篇征文,我感觉都不错。前者如风景画,后篇如中国画;前篇写得美,后者写得实。看样子河老师写此类文稿越发的驾轻就熟了。茶棚往事在我们的脑子里也储存,怎么就想不起来表现呢?河老师挖掘素材的功夫真是了得。不过我要请教河老师,你怎么听到知了叫,就想起了茶棚往事,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回忆过茶棚往事,我在欣赏〈小城夜色〉的时候遇到了〈蝉缘〉。江南好的这两篇作品,我看朋友们评论好多,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既然评了,我还是再说几句吧。总体感觉,江老师观察仔细,描写充分。无论是〈小城夜色〉还是〈蝉缘〉写得都很细腻也很透彻。〈小城夜色〉我看了三遍,作者重点是写了一座桥和桥下的河。这样写是可以的,以点带面,呈放射状。但如果在突出重点的时候再多兼顾些其它,就更好了。因为题目毕竟叫〈小城夜色〉,而不是小桥夜色。至于〈蝉缘〉,写得也很好很细,唯一的缺憾是略过铺陈。如小院蝉鸣,第一段完全可以去掉或用一两句概括一下,因为你的重点应该是蝉鸣而非小院,小院只要带一句就行了,你说是吗?
    在〈五月的晴天〉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在盐阜的平原上吟诗〉,这个人就是深蓝。深蓝的两篇作品,可以说是美伦美奂。读之,如入景中,真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虚虚实实,情景相融。看之,就犹如五彩灯下的冰雕,通体放射着华光异彩。但美则美矣,我感觉就是少了点钢筋铁骨,少了点撞击人们心灵的东西。还有,有些词句能不能再进行认真的推敲,如“缓缓流淌是小溪的呻吟,呢喃又优雅”,这里的呻吟似乎与整篇文章的意境不协调,用歌唱、放歌、律动等都可以。再有,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同一个词语不要连续出现,如“圣洁”、“吟诗”等。对于这种体裁的文章尽量做到简洁明快为好,不要让人看不懂,否则就“谁解春意,唯有深蓝”了。不过,作品中的有些比喻确实很好,如把植物的发芽生长比着大地的眉毛从土壤里伸出,及春的五指太阳的五指等。总的来说,写得还是不错的,如果再精加工一下,那就更好了。
    对于茂华的〈梦歌集〉,我一是不敢再加以评论,二是我已在文章的后面跟贴了。在这里,我把那个跟贴再引用到这里,算是我读〈梦歌集〉的感想。“对于诗,我不太懂;对于散文诗,我似懂非懂。这像散文诗,应该可以归并为散文类。但我无法评论,只是感觉看了以后有点嚼头,有点回味,有点收获!”
    现在我来说说〈绿〉〈浮萍〉,这是鸿鹄的两篇征文。其实这两篇作品,完全可以把它们变成一篇来写。因为〈绿〉里写到了“浮萍”,〈浮萍〉里也写到了“绿”。如果分开来写,就会感觉到素材不够,语言不够,词汇不够。所以,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描写,就会出现在两篇不同的文章里,如: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以及关于“禅机”的那一段描写。不过也真难为鸿鹄,就那么点素材,就那么点感想,居然能写两篇文章来,而且写得还蛮好,使我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的丰富。对于〈浮萍〉,我已在跟贴中评论过了,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如果当初把两篇文章合成一篇来写,写后再磨磨,说不定能磨出一篇精品来,那样征文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梦想在这里起飞〉是老开同志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他和水调歌头一样,勾起我那些〈抹不去的记忆〉,两人营造的浓浓的乡土气息把我带到童年时代,使我又再一次想起了自己撩鸡逗狗、跳方田掷沙包、摘菱角采鸡头、放鞭炮敬月亮的欢乐年华。感谢两人的生花妙笔,让我重温了儿时光阴。不过这样的文章也不是太好写的,要写出精品来是更需要费一番功夫的,而且素材的取舍也很有讲究。两人能写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有更好的素材,我相信两人会写得更好的。
    涤尘的〈听取蛙声一片〉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写到了蛙声。虽是广场,但蛙声阵阵,为什么呢?原来是个旧池塘,池塘是蛙的故土,故土难离。看到最后,读者才恍然大悟。不用说,这篇蛙声写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作者写到人与自然,写到了童年,写到了乡村,也写到了母亲的话,写到了女儿的天真,还写到了蛙的生存环境,和蝌蚪变成蛙的过程。但我读后,总感觉到还不够劲儿,特别是蛙与人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阐发一下,所以我在跟贴中说,借涤尘的蛙声,我再跟着一篇,算是对涤尘文章的补漏拾遗。该文也已写好,过几天再贴出来,看能不能把涤尘的文章托个高一点。
    最后一站,我来到了蕉叶的〈一泓碧池〉。看了大家对〈一泓碧池〉的评论,大多叫好。好在那里?我细细揣摩,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的空灵性。蕉叶作品语言别具一格,空灵隽永,清新活泼,不囿常规,让人感觉有一种飘渺的美;二是思维的跳跃性。她叙述故事,一会东一会西,但又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机联系,让读者的思维跟着作者一起跳跃,在跳跃中享受律动的美;三是描写的拟人化。作者写的是我与碧池的邂逅,碧池本是静态的,但作者把碧池幻化成“你”,这样池塘就动了起来,池塘一动作品就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活力的美。尤其是作者写到“我便毫不犹豫支好车,踏过雨露,投向你的怀抱……”男性读者读到此,恐怕都想成为她笔下的碧池吧。当然作品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天涯所评:只是感觉铺垫有些长了。如克服一下,那就更好了。
    总的来说,16篇作品各有特色。每一位作者,都是美丽家园的歌者。如果每人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令玉之“秀”,冬阳之“实”,海洋之“美”,江南之“细”,深蓝之“丽”,茂华之“哲”,歌头、老开之“土”,鸿鹄之“活”,涤尘之“动”,蕉叶之“灵”——我知道这不准确,有点牵强附会。但所有这些征文作品,我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精品力作,还没有让人眼睛一亮,拍案叫绝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写回忆性的文章占三分之一多,其它大多是写景抒情的,描写社会生活、反映时代脉搏的少之又少,这无形中降低了作品的张力。这可能是征文刚刚开始的原因,一般来说好的都在后面,不忙急于示人。不过我已经准备好了,有好的作品,我一定会鼓与呼、点与评、学与习的……

[ 本帖最后由 大地有泉 于 2008-9-19 14: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7-30 1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先生总是给人惊喜!也是醉里真正的热心人!但愿这样的热心人多些,再多些!往小里说,这是热心,往大里说,这是奉献!(不好意思,感叹号用得多了!)
对于征文作品的评论,和我的观点基本一致!
让我们一起期待,好戏还在后头!
发表于 2008-7-30 15: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限感谢大地有泉先生!
发表于 2008-7-30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大地有泉对醉里文章的一些评论,一直是醉里之幸,醉里论坛需要这些评点性的文字!无论是对诸多文章阶段性的评点,还是对其中某一篇的专门评点,这对于所有写作者,很有价值!
如此的评论性的文章,的确需要比较专业性的水准。大地每次的评论中,也很有技巧,先赞扬后指正,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可见其公正客观专业!
既然这样的总体评论有了,那么我倒是很想看到各位写手也能对应大地在文中的评论做一些交流和探讨,如此,才会更加令人进步……
发表于 2008-7-30 16: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我领个头,就不说大地对别人文章的指评了,仅对自己的两篇拙文,再与大地做一次真诚的交流: 我认为,《绿》和《浮萍》,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于是就把《绿》中对浮萍的描写剥离出来,另成一篇了。
        《绿》,是通过对一泓碧池中各种“绿色景致”的描写,再到对“绿的意义”的联想和挖掘,意在说明绿对地球、绿对生命、绿对人类、绿对人性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浮萍》,则是通过对池塘里的与河里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特征的浮萍的描写,从中作出一些深度的挖掘,万物皆可及人,写浮萍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其实是对人性的联想和思考。正如文中最后一段“我爱浮萍,因为浮萍不仅仅是美!”,是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人类人性中某些真、善、美的彰显!
        可见这两篇文章,无论是从其构思布局还是写景抒情议论,都还是完整的独立的。尽管这两个题目有联系,《绿》中写到了浮萍,这对写《绿》这篇文章,用浮萍这素材无可厚非;浮萍是绿的,但《浮萍》和《绿》这篇文章并无关系,最多是某些语句的一样,这对于《浮萍》独立成篇也无可厚非。所以,在评论这两篇文章时,不必将其联系起来评论,因为它们完全是独立的两篇文章。


        大地在评论中说:“〈绿〉和<浮萍〉如果分开来写,就会感觉到素材不够,语言不够,词汇不够。”
    ——只要两篇文章都觉得很完整很独立,也就不存在什么“素材不够,语言不够,词汇不够”了。写文章,什么叫“素材不够,语言不够,词汇不够”呢?我想只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表达清楚了,表达到位了,也就是“足够”了,你说呢?
    另外,大地还说:“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描写,出现在两篇不同的文章里。”
    ——试问大地: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描写,不可以出现在两篇不同的文章里吗?征文,只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而不是兼顾这个人所投的所有文章。
    或许,大地想的,如果是让你来写,你会把绿和浮萍中的素材、语言、词汇集中到一篇文章中进行谋篇布局,完整构思,对吗?《绿》中其实是写到了浮萍,只能一带而过,不知道大地会如何将浮萍这素材更好的糅合进去。

       以上,只是鸿鹄在此对大地先生评点回应式的交流。意在说明,这两篇文章是都是独立的,都是完整的,各自的素材、语言、词汇并没什么不够,另外,同样的语言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这对评论这两篇文章并无任何不好。


[ 本帖最后由 鸿鹄先生 于 2008-7-30 17:18 编辑 ]
发表于 2008-7-30 17: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大地有泉老师的点评,再去读文,思路更加开阔.

先生提出的听到蝉鸣,怎就想到凉棚呢?是文中缺少铺垫,现在修改一下.
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08-7-30 1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河海洋 于 2008-7-30 17:59 发表
非常感谢大地有泉老师的点评,再去读文,思路更加开阔.
先生提出的听到蝉鸣,怎就想到凉棚呢?是文中缺少铺垫,现在修改一下.
再次感谢!

——交流迸发思想的火花啊!海洋算是得益了
发表于 2008-7-30 1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地老师的点评.
发表于 2008-7-30 2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适时的点评,有益于发展,谢谢大地的点评,恰到好处,一定注意改正.

[ 本帖最后由 江南好 于 2008-7-30 20:59 编辑 ]
发表于 2008-7-30 2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老师,感谢指点,欢迎真诚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5 23:42 , Processed in 0.0282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