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27|回复: 41

文学琐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9 07: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单国顺 于 2011-12-19 21:11 编辑

                                          文学琐谈

      如今,人们的活动是有圈的,钓鱼有钓鱼的圈子,养花有养花的圈子。钓鱼的人走到一起谈钓鱼,养花的人走到一起谈养花。弄文学也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人相遇自然谈文学。同样的文学圈子,还有圈中圈,写自由诗的是一个圈,写传统诗词的又是一个圈。文学圈谈文学比其他圈谈其他要小心,它的分歧性很大,加上有的人脾气大,弄不好,轻的是惹人不高兴,严重的会鸡飞蛋打。
    谈文学的人大都身份很模糊。职业的或非职业但有影响度的作家、正经的学者他们有正式的身份,另外各行各业还存在一些业余作者,说他们当中一部分是作家吧,也是,说不是也不是。当然,业余作者本身就是一种身份。针对我个人来说,放大来看,我可以归到业余作者的一类,但属于末尾;我更觉得我的合适身份是一个读者。读者也可以谈作者、谈文学。虽然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但作为一种交流,我很乐意地同作家或非作家以及一般的读者们谈谈文学方面的事。这也是一种谈闲。错了,愿意接受大家的指教。

                         文学对于我们有用吗

    文学曾经很有用;文学现在仍然有用;文学永远有用。从大道理上说,这条定律我们不会去怀疑。
    但小而言之,文学目前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什么用?我想除了玩还能有什么用?特别是业余的小打小闹式的写作,基本上不具备社会教化功能,也起不到战斗的作用﹙特殊的年代文学曾起过战斗的作用﹚,我们只把它当成一种吃苦的快乐,一种消闲的工具。这是时代使然。文学的神圣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泛文化的时代,当文学写作沦落到跟钓鱼、打牌同等级别玩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怎么想。
    什么人在玩文学?除了职业作家、诗人之外,一般是中老年人。任何一种自愿参加的文学论坛或活动,坐在那里的百分之七八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不玩文学,也不甚爱文学。
    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玩文学呢?那是长期养成的兴趣和爱好。这些人从青少年起就爱好文学,在那个年代,是文学的年代,有无数的文学青年。大家在工作之余,经常手里拿着一本文学读物。作家受到人的无限崇拜。这些文学青年从那时起就养成了写的习惯。文学青年到了中年,到了老年,那种爱好文学的惯性还在;还因为事业有成,到了该玩的时候,也有一份闲暇和闲情,于是就把写放到重要地位。从这一点上我们想到了文学的老龄化。
    今天玩文学,是不大受到人关注的,除非你有了名头。一旦你有了名头,人们只认定你的名头买你的书,倒不一定真看你作品。目前,人们更关注的是政治家、企业家、演艺界的明星。
    一个在业余坚持文学写作的人,是家庭里是孤立的,文学与家庭经常发生矛盾。一旦这种矛盾发生,文学肯定占不到上风。很有可能在家庭里文学就是过错,就是一种不应该。写诗、写散文还不如去拣菜。如果你能成功地做出一桌饭菜来,会得到一家人的赞赏,大家会笑逐颜开。你说你写了一篇散文或者是一首诗,不但无人赞赏你还会得到一阵嘲笑。这个时候你还会把你的散文或诗拿出来吗?一个业余作者,能在家庭里找到一个知音、找到一个读者,那是他或她的幸福。所以说搞文学的注定要相互寻找。但文学的队伍里成分复杂,真正属于你知音的只是少部分。
    文学对于我们平常人真的没什么大用。小散文,那是文学写作上的小打小闹,更起不了多大作用。当然,我们写作这些小散文,不是考虑它有没有用,我们首先是娱乐自己,然后再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娱乐;如果能对社会有益,那是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我等不搞这些小打小闹,大打大闹还搞得起来吗?

                    人为什么要写作

    人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认为,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为了发泄性欲。这一观点很难为我们中国人所接受。还是我国的古人说的比较权威,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今天,我看了英国人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他讲了人写作的几个动机,一是纯粹利已主义,想显得聪明,被人谈论,死后让人回忆,在儿时冷落过你,现已长大的那些人面前出一口气;二是审美热情,对于外部世界的美或在另一方面对于词语及其正确的组合具有的感觉;三是历史冲动,希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发掘出真实的事件,并将它们储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四是政治目的,想把世界推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奥威尔可能没有看过我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曹丕的《典论•论文》,但他提到的写文章的四个动机却同曹丕的观点暗合,甚至可以说有惊人的相似。
    人为什么要写作?当代作家周国平说的最为简单而直接,他写作是因为他想写。
    关于为什么要写作,我想说,我写作,是因为我业余做不了别的事。当然,我也没有写出多少东西来。另外,我也发现,有些人在业余除了写作还真的没有其他的事情更能适合他。

                        写给谁看

    我们的作品写给谁看的,一个成名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当然是给别人看的,他的作品好发表或好出版。但一个业余作者或文学爱好者他写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发表,很大程度上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他没有必要在作品里说假话。
    现在的出版业这么好,有条件可以发表或出版出来,让大家看。可是在古代,发表或出版的条件没有这么好,古人的作品,首先是给自己看,然后再给别人看。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难免要说假话,古人那些应制诗是写给皇帝看的,内容都是歌功颂德,说的是假话,很空洞,有几首是脍炙人口的?
    写给别人看,涉及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接受的主体是这样或那样的读者,你就不能不朝读者方面着想。如果是写给自己看的,也就不存在文学接受的问题。但写散文或诗歌,毕竟不同于写日记,即使是写给自己看的,也随时有可能面对读者。
    有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功夫写成一篇或一部作品,却是供自己看的,有这个必要吗?这不是必要与不必要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生活。写给别人看或写给自己看,都能在精神上或审美上得到一种满足。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业余创作,既要写给别人看,也要写给自己看。

                                  “好了歌”

    文学写作,坚持是精神,提高是目标。没有一个作者不想提高的。如何提高,这是很大的话题,不是一两句说得清楚的。对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综合工程,途径很多,每条路都可以走走,每条路都通向山顶。我只想提供个“好了歌”,不一定有积极意义。“少了就好了,好了就少了”。这种说法固然不够全面,但不是没有道理,“少”意味着苦心经营,意味着厚积薄发,意味着精益求精,意味着一种境界的提升。一天画十幅画与十天画一幅画相比,到底哪一种画更好?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出了不少经典散文,他曾经说过,他一年只写一篇散文。后来可能不止,但他的散文总体数量还是不很多。梁衡是有精品意识的,而且喜欢挑战大题材,写伟人,写名人,思想深邃。散文作家杨朔,虽然后来有人不满意他的杨朔模式,但他的散文的确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顶级水平。他说,“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这种做法不一定要求推广,但至少说明杨朔是很用功地写好他的每篇散文的。

                                 关于好作品

    现在有人认为,要写出好散文来,要想赢得读者,一是要有思想;二是要有文化。如果思想性显得不足,那就要在文化含量上多着力。我赞成这种观点。另外,我还要再加一条,那就是审美含量。如果一篇文章,思想性、文化含量和审美意韵三者都具备,那一定是精品无疑了。但事实上,这样的文章在我们这个仅能写一点的层次上很难找。一个大作家往往是思想家,他们的文章思想深邃;而我们这些普遍的无名作者,哪有那么多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很多文章其实是没有思想的。如果我们能在文化含量或审美含量上多一点优势,也就很不错的了。
    好作品不是靠拥有的读者多少来检验的。如今的阅读,趋向于大众文化趣味,重消遣性和娱乐性,与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以正统眼光认为的好作品不一定有多少读者。再则,阅读好作品需要去思考和回味,而现在的人很多是怕动脑筋的,图省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躁,所以,有深度和难度的作品读的人也少。

                                文学的非正常运用

    古代有“博士买驴”的故事,本来是买条驴写个契约或打个条子什么的也就完了,简单得很,可这个博士是个文学家,写了整整三张纸,还没写到“驴”字。博士把他的文学才情发挥到极致。这三张纸的文章虽然无关乎买驴,但它是文学,花团锦簇。大概是骈体文,也可能是散文,说不定里面还有诗。卖驴的人等久了,也不知道这家伙在写些什么,直问,你写好了没有?博士说,着急什么,还没有写到驴呢。后来的情况我们不太了解,很可能卖驴的人把博士的笔摔了,也有可能打了博士的两个嘴巴,买卖终致于没成。
    这就是文学的运用。可惜博士把文学用错了地方,反而误了正事。
    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初工作时,在一所老牌完全中学教书。当时单身汉教职工吃小食堂,难免对搞小食堂伙食的相关人不满意。在吃小食堂的人员中,有一个老单身汉,七十岁左右,是个老右派,没有家庭,当初落实政策时,市里把他作为特殊人才分配到这里教书,结果不能教,只好做个闲人玩玩。神经也有点不太正常,大家时常拿他开开心,就像末庄人对待阿q那样。他会写几句打油诗。一次,不知他受了谁的怂恿,写了一首打油诗张贴在小食堂的墙上,嘲弄了小食堂的伙食。后来搞小食堂伙食的人对他特别“关照”了一两次,打菜时给他多打了一些。他马上转变态度,又写了一首打油诗对小食堂及相关人进行歌颂。其中有一句叫“油条伸楚腰”。大家对“楚腰”一词不懂,就问他什么叫“油条伸楚腰”。他解释说,油条原来很瘦小,现在变胖了,不就伸“楚腰”了吗;“楚腰”是一个文学典故,古代一个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楚地女子就以腰细为美,宁可饿死也要细腰,后来泛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 老单身汉得了这么一个文学知识普及宣传的机会。
这也是一种文学的运用,可是用歪了。

                                 另一种看法

    能在地方小报的副刊上发表一些小散文,固然很好,能扩大自己在地方上的知名度,让熟悉自己的读者读到自己的作品,引起他们的关注。但老想着在小报的副刊上发表散文,那不是高层次的追求。山东作家张炜非常鄙夷在报纸的副刊上发作品,认为那是快餐文学。当然,张是知名作家,一是他不屑于写那些,他是搞大作品的;二是他不需要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我个人的的看法是,考虑在小报副刊上用稿仅是一个方面,偶尔在小报副刊上露个一鳞半爪也不是坏事;有时还应当考虑写一些在小报副刊上不适合或发表不了的作品。文章在小报副刊上发表不了,不一定是文章不好。太个性化的东西小报上发表不了。因为小报副刊用稿的取向是大众化,公共化;尖端的,极端的,甚至异端的文章他们不可能用。只有尖端的、极端的、异端的这些特殊的东西才能代表一个作者的水平。
    我编过属于地方党报的小报文学副刊,当时也在小报的文学副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无论是编还是写,我都不能不考虑文章的内容是否为领导人和大众读者所接受,是否适合于小报本身,篇幅当在千字左右,总之,写这样的稿子是不自由的,很难尽情尽兴尽特点地去写,有许多的束缚在里头。当我离开报社之后,我就想,以后可以随自己的意写一些散文了。但事实上我并未好好去写。当然,自由是绝对存在的,比如说,我今天写的这篇稿子就不是为任何报纸的副刊写的,所以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受篇幅长短的限制。

                                    泼冷水

    写作上,一个新手需要鼓励,不去鼓励甚至去嘲笑他,他就不去写了;一个老手需要泼冷水,一个老手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成绩而老是给他唱赞歌,我看不一定是好事。
    对新手的文章,优点要放大来说。对老手的文章,缺点要放大来说。这其中的道理大家不会不明白。
    我曾参加过一个作家会议,听了作家赵本夫的一场报告。他说,四十五岁是一个作家创作的分界线。四十五岁以后作家会出现三种人。第一种人是聪明人,他从此封笔,不再写了,他明白要想突破很难,他拥有以前创作上的辉煌成绩也就足够了。第二种人是沿着以前的惯性写作,虽然没有突破,但写起来也不会太差;因有以前的名在,发表也容易。第三种人是求提高的人,通过刻苦的学习,丰富自己,再求得创作上的突破。赵本夫认为,这第三种人最少最难,也最可贵。他是希望作家们能够成为第三种人的。
    以上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不一定是作家,也不一定以四十五岁为分水岭,我们有些作者很可能是在四十五岁之后才开始写作的,当我们在文学写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我们会做哪一种人呢?大概我们有许多人是想做第三种人的,学习,提高,突破。
泼冷水往往能激发人突破。

                               “小”散文

    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会写一些诗和散文,这不算什么,不能给他带来殊荣,好像你本来就应该如此。你会与不会玩文学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你是当官的,甚至是当大官的,你会玩文学,人们从感觉上就把你同其他当官的区别开来,认为你是文人官员;如果你是将军,你会写诗,就可称你为“儒将”;如果你是商人,你会写诗,就可称你为“儒商”。
    文学对于我们平常人没什么大用,而我们许多人又一直在写许多无用的文章,写休闲,写宠物,写旧事,写情感,写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这些似乎都无用。但在“在散文的‘无用’中,我们为自己开辟一个广大的区域,这是对经验、情感、思想、生活的整理和重述,是一个人围绕自身对世界进行勘探和编纂,我们喜欢这‘无用’的事,因为它使人明确地意识到我是‘作者’ ——关于 ‘我’、关于我的世界的‘作者’,一个有明确主权的声音。”“当我们打开电脑决定写一篇文章、尤其是写一篇无用的文章时,这本身就是一件使我们从生活中超脱出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李敬泽《拯救散文伦理》)
    我们既不想当儒将,也不想当儒商,我们只写我们的小散文。小散文之“小”,是一滴露珠、一个针鼻子那样的“小”。但一滴露珠晶莹剔透,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个针鼻子虽小,它可以穿上彩线,绣出无比美丽的刺绣作品来。
    小散文,我们原也不想它有太大的作用。但你的心中有文学,就对美多了一分感受能力,多了一分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交  流

    创作意见的交流,不是一种对等和倾其所有的交流,而是一种有保留、掩掩藏藏的交流。如果不是知己,感情还没有深厚到那地步,你能把你的看法和想法向对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吗?这种看法里可能有一些商榷或否定的东西,说了,是一种白痴行为。你同他的关系没有亲密到那种程度,你只能说他的好;有时关系好也不能直说他文章的不好。这样就不免要出现一些敷衍。中国的事,属于敷衍的多得很。多种花,少种刺,就是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交流涉及评价问题。评价不是说真话就是说假话。
    中国也有一个成语,叫“闻过则喜”,古代的哲人把它当成一种美德。文学写作上同样需要闻过则喜。这个“过”,不一定是指错误,它可能是某方面的不足,或者说是局限性。
    谁闻过则喜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福音,他有希望提高了。

                                自我否定

    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功,写过或发表过多少文章,你都要把它看成零,一切从零开始。你千万不要抱住它在梦里也笑出声来。只有勇于自我否定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搞文学创作的人很多是自恋的,自我感觉良好,有这么一句话,叫“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写文章自恋,表现了一种自我满足,它是进步的敌人。
    一个作者最好不要谈自己的代表作,应当说没有代表作才是。

                                也谈“自由精神”

    京城的一些作家、学者们在谈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自由精神”这个命题对于我们这个低层次上的作者来说,似乎还很深奥。“自由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越是想弄懂,就越是弄不懂,倒不如任他说去,管它是什么,写或是不写,我们绝不缺少“自由”,只不过少那么一点点“精神”。
    写,就是自由。写好了,就有精神在里面了。

                                   文学的享受

    文学是以创造美为本质的。我们觉得,这种美应当让具有美好心灵的人去享受。《金瓶梅》同《红楼梦》一样都是世情小说,而《金瓶梅》出现得更早,它是明代人的作品,而《红楼梦》出现在清代。《红楼梦》得益于《金瓶梅》的地方很多。我们看《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宝玉这些公侯和富贵人家的子女把诗词曲赋做得那么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潘金莲也能吟出或唱出那么好的那么美的诗词歌曲来,简直就叫人不能接受。这里主要不是看他们的出身,而是觉得诗歌的艺术之美应该属于人之善类,丑恶的一类似乎就不配享有诗歌。
    然而生活中和历史上,好人和坏人同样在享受文学艺术之美。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文学与世俗

     文学要反映世俗,因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世俗的生活是生活的主体。故没有世俗就没有文学。但现在世俗中有的人不理睬文学,甚至不知道文学是一种什么东西。在世俗中有的眼里,文学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这是一种悲哀。到底是文学的悲哀还是世俗的悲哀呢?
文学也需要在世俗的生活里接受、传播、鉴赏,需要在世俗的生活里产生影响。
     其实世俗的生活里也不乏文学。在世俗的生活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可能表现得很俗,并且多以口头的形式呈现。它不成篇不成章,就这么自由散落于生活流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作者。每一种场合都可能出现文学的丝缕。
    从另一方面看,那些创造文学的所谓的文人雅士不也是生活在世俗之中吗?

                                  不要太相信自己

    鉴赏文学作品肯定需要“功夫”,需要专业的修习。我们去看一篇作品,好或是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但你的评价是否正确呢?人都是自以为是的,总觉得自己的看法正确而顽固地坚持着。事实上,你看到的“好”,未必就是真的;你看到的缺陷,未必就真有些缺陷,因为你的修养还没有达到让你足以评判是非的程度。评价一篇作品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你须达到仁者或智者的认识水平。
一个懂文学原理的人,甚至可能是专家,如果他去同一个文学的盲者争论文学问题,结果谁是胜利者?谁都不是,因为一票对一票,谁也说服不了谁,彼此都认为对方是最难沟通的。所以,人得聪明些,不要跟无知的人争论问题。
    不要轻易地否定传统名篇,它们的经典性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没有看出它们的好处来,那是我们内功修炼不到家。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认为它简单,属于小儿科,但古今名家认为它“妙绝今古”,这肯定不是瞎说。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今天也有人认为它简单浅白,连初中学生都写得出来,但《背影》是专家们一直肯定的作品,是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范本,连一些外国专家都很肯定,难道是专家们看走了眼?还是今人的文化水平的奇高?这个问题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简单。这就类比一些书法大师们的书法,一般人看上去感觉并不好,比如康有为的字我们看上去并不觉得好看,但他们那个书法大师的美誉是浪得的吗?是我们没有看出他们书法的精妙之处而已。
    我听说武功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耳聪目明远过于常人,他在一定的距离内连人的呼吸都听得出来。我们这些没有功夫的人能做到吗?

                                       虚构散文

    现在我们都相信古人在散文里说的话、写的事是真的,因为古人不懂得写虚构散文。虽然我们今天的文字水平和文学修养远不如古人,但比古人懂得写虚构散文。今天我们写了这么多真真假假的东西,当我们成了古人之后,后世人会不会在那里很费力地分辨和考证,这是真的,那是假的?会不会在那里疑疑惑惑地问:我们有没有受前人的欺骗?
    假的就是欺骗。欺骗包括欺骗感情。我记得那次在北京参加散文论坛,散文研究专家、学者王兆胜说过这么一句话:散文虚构就是欺骗。他说得有点斩钉截铁,让我们有点害怕;再闻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散文的真实主要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伦理问题”之言,更让我们有点不寒而栗。我也是不主张写虚构散文的;别人写我反对不了。虚构是文学的本分;但文学的虚构那是针对小说和戏剧来说的。虚构的散文写得再好,我也不认为那是最好的散文。其实,何必要去虚构呢?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你写得过来吗?
    李敬泽又说,散文要真实,这是碰不得的金科玉律,但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真实?这个概念是否经过了现代文学经验的检测?他认为没有。
我对真实的理解,“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 (孙犁语),这固然是一种大大的真实;但有时我们写散文所用的材料是间接得来的,有的是从媒体上得来的,它们的真实性在得到鉴别后也是可信的。真实包括事实的真实、感情的真实、道理的真实。有了这么多真实,我看足够供写真实散文用的了。至于现代主义讲主观的真实,我们不想在这里讨论;说得太多,反而会让自己糊涂起来。
    再说虚构一词。虚构的内涵没有真实那么丰富,它也只是创作者个人的创作行为而已。
    有人要说,古人就真的没有写过虚构散文吗?我的回答是,也有虚构的成分,比如说诸子散文里的寓言故事,诸子是通过寓言来说理的,寓言则来自于虚构。至于文学家们写的专门性的寓言故事那当然也是虚构。唐柳宗元、明初刘基都曾写过寓言。但柳宗元在散文里写的永州捕蛇者、郴州儿童区寄则不会有一点假。
    又有人会说,贾平凹的名篇散文《丑石》,不就是虚构散文吗?我们说,那是一篇虚构散文,但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篇现代寓言,或者说带有象征意义的散文。
    今天,既然有虚构散文的存在,那就说明它有存在的理由,有众多的作者去写作虚构散文这本身就是理由之一。不让人去写看来是不可能了。

                            散文写作是不是创作

    散文写作是不是创作,这似乎不是个问题,谁能说它不是呢?但我总是有点怀疑,因为我们看到的散文很多是实录,缺少创造性的东西,创作不就是带有创造性的写作吗﹖几年前,阜宁散文家协会的人到淮安去,同淮安的作家们搞联谊活动,在会上我也作了发言,就谈到这个问题。我并且拿了一些人常写的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来做例子。近来看了王蒙谈散文的一篇文章,他也说到这个问题。“依我的曾有过的心思,散文没有什么创造,大体实录罢了,人人得而写之,不像小说戏剧和诗,那要点过硬的文艺细胞,起码是想象力与进入心灵的深层次。散文也不那么艺术,许多其实是应用文。”(王蒙《关于散文》)当然,王蒙又说,“紧紧盯着,运足了气、发足了功的作品不见得就能写好,常常可能写得更矫情更雕琢更累人。而无心修饰的散文,更见出了真性情真境界真品味。”(引文同上)
    散文写作是不是创作,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那么重要,你可以不管这个问题,只管把文章写好就是。散文写作不仅仅是实录,它需要选材,需要艺术构思,要有创造,要有想象的空间和深度,需要符合创作上的一些规律。但如果散文写作太重视创作,反而让散文失去了自我和本真。

                                        章法

    散文写作需要章法吗?我认为需要。不仅仅写文章需要章法,做什么事都需要章法,城市规划需要,搞一片建筑群需要,完成一幅书法作品也需要;否则就是杂乱无章。我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有章法的;没有章法,你怎么去分析鉴赏它?目前写散文的人很多,很多人忘记了写文章本来是有章法的,故而他们写文章不讲究章法,或不重视章法。“文无定法”,但不是不要法,而是说这个法不是僵死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
    同时,我觉得文章还要有骨架。没有骨架,文章的躯体怎么撑得起来?
    无论说章法还是说骨架,都属于构思方面的事。诚然,写文章需要有好的构思。
    也许会有人认为我的观点落后,到现在还谈这些过时的话题。但我还是劝你好好想一想这些过时的话题。

                                 扬其所长

    一个有点成绩的作者总是有他自己的长处的。其长处代表了一个作者的特色,他能够凭这种长处获得大家的好评。他一旦丢失了这种长处,那就不是他原来的自我了。
    一个作者的长处需要提升,需要发展。

                                 文学写作不需要证明自己行

    文学写作不需要证明自己行。
    你文学写作不行不代表你其他方面不行。有的人是天生我才只为写,而有的人是天生我才别有他用。
    我们不否认写是一种能力。
    李白的《蜀道难》不可能不带有天才的因素。
    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个业余的诗歌写作者。在1893年到1896年,尚处青春期的斯大林在诗歌创作数量上达到井喷状态,不少诗篇刊登在格鲁吉亚的文学刊物上。后来,斯大林曾将自己的诗稿谎称为朋友所写,致电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诗是不是那么行。帕斯捷尔纳克断定,那就是斯大林本人所写,几经犹豫后,他婉转地回答,“请转告您的朋友,以后最好别再写诗了。”斯大林当时怎么想,我们不得而知,而帕斯捷尔纳克也没因此受到惩罚,我们是知道的。
    文学写作永远属于少部分人的事。一旦证明自己文学写作不行,你可以放弃。
    但对于我们这些有许多空闲时间的人来说,业余写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不管行不行,就是不愿意放弃。这也很好。多年来我们在做着这样的事,努力发现身边的作者,我们希望属于这个圈子里的人多多益善。老作者固然不应当放弃笔耕;我们还会为发现一个新作者而欣喜不已。我们在一起说文学的事、讨论文章的得失,应当说是充满欣慰的。
    我们写了,并不证明我们行。
    这个世界写作的人多了一个,钓鱼和打麻将的人就会少一个。当然,钓鱼和写作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事,古今诗人中就有许多是钓鱼的好手。

                                 结束语

    以上是谈闲。这些话需要我去说吗?不需要。既然说出来了,就让它留在这里吧。我还想让距离跟我比较近的文友们看一下,如果他们认为还可以的话,再扩大一下范围,让一个小圈子的人看一下;仅仅限于一个小圈子而已。



2010年9月
发表于 2011-12-19 08: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兄高雅,谈吐精当。
与我对目前对文学看法一致。
此文好,精华也!
发表于 2011-12-19 09: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飚 于 2011-12-19 09:20 编辑

看似琐谈闲扯,实是要谈高论。单兄思考的这些问题,是所有专业或不太业余写作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能够真实而有深度地用文字讨论这些问题,本身就说明了作者对写作特别是散文写作的探索进入了深水区。有策略地把有见地的实话说出来,就能成就好文章,单兄此文即为例证。精华理所当然。
发表于 2011-12-19 0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加精了。
发表于 2011-12-19 14: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玑,条条真理应该加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以上几位老师抬爱,姑妄言之,不一定正确。
发表于 2011-12-20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好几遍,一直不敢留言,感谢单老师,为我们写出这样一篇指点迷津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6: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林慧妮

感谢惠妮女士阅读拙文,一孔之见,可能有许多错误。
发表于 2011-12-20 17: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写作,坚持是精神,提高是目标。没有一个作者是不想不提高的“头一回读到关于散文创作方面的精品,真是受益匪浅!谢谢单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苏桃源


感谢苏兄阅读,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未必正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9 14:11 , Processed in 0.02074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