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97|回复: 0

湮灭”的村庄【编号:06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5 1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12-4-25 17:23 编辑

“湮灭”的村庄
孙海东  文
小时候我在鹿汪长大,村里遍地是河,路很少。每到夏天,河里长满青蒲、芦苇,一眼望去,整个村庄被包围在青色的世界里。
因为河多,被淹死的人也很多。听一些老人说,河里有水鬼。至于说是否有水鬼,老人们没见过,我更没见过,不过我听到或多或少的传闻。比如小孩淹死了,腿上乌黑的,说被水鬼抓的。水面上无缘无故漂着手帕,说水鬼在引诱小孩下河。
在鹿汪,特别是夏天有几次隆重的“搞塘”活动。什么叫“搞塘”?这有点像村民赶集。村子东边有条河叫东圩河,像村子的母亲河。每到夏天,很多鱼从这穿越而过。各家各户带着盆或桶,跳到东圩河里摸鱼。“搞塘”那天,河里人山人海,像传统的泼水节似的。“搞塘”一般是半天时间,临近傍晚,河里的人陆续爬上岸。“搞塘”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饭桌上都离不开鱼这道菜。
鹿汪被密密麻麻的青蒲、芦苇掩盖了,像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人秋种麦子夏种稻,平时打些鱼,平时把多余的粮食挑到县城里卖。除到县城,鹿汪人一般不出这村子,一年到头在家里,种地与打鱼,过着简单而平静的日子。
我爷爷早在三十年前去世,我父亲兄弟六个,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各自成家,过上自己的日子。那时每家很穷,除种地和打鱼外不会什么手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有个人叫陆胜明,原来他是上海下放知青,有一年全家都回上海。他们在上海靠捡垃圾赚钱,后来发了一笔小财,成为村里唯一最富的人。那时村里人知道,上海原来是很富的城市。于是有一批年轻人抱着发财之梦,从被封闭若干年的村子里走出,开始闯荡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
从鹿汪到上海,这成了当时村里人摆脱贫困的唯一之路。后来一批又一批人到上海,那时他们搞土方生意。如今这些人中有的成了所谓的老板,有的是包工头,他们的口袋渐渐丰满起来。
口袋丰满了,鹿汪的经济条件渐渐好起来。然而有一年夏天,灌溉渠的水暴涨,鹿汪周围小河的水淹没了乡村小路。我记得那年农田被水淹没了,河里的鱼都跳到岸上。鹿汪人见水快蔓延到自家门口,心里都惶惶的。好在后来雨停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洪灾避免了。鹿汪人说是鹿在天上保佑大家。那时我有点信,因为周围几个村子都被洪水淹没,唯独鹿汪幸免于难。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灌溉渠进行一次大治理,把原来的灌溉渠疏通与加宽。现在的灌溉渠从县城一直通到黄海港口,原先的村庄搬迁,都集中在一起,规划成新农村小区,乡村小路变成宽阔的大道。现在走进鹿汪,原来封闭多年的村庄不见了,被压在宽阔的河流、平整的田野之下。
有时我走在乡村大道,总想寻找一些过去的影子,但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甚至让鹿汪人值得自豪的“母亲河”也不见了。不过水还是原来的水,清澈见底,喝到嘴里甘甜无比。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个村庄在人们记忆里越走越远,像一缕轻烟在树梢上萦绕,久久地、久久地挥散不去……

作者:孙海东,男,1976年生,盐城滨海人,曾用过笔名:海玛,萧山作协会员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坎镇团结巷18号(邮编224500)   

曾在《新民晚报》、《萧山日报》、《现代快报》、《昆山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五十余篇(首)。
2011年度奖项:
1、由萧山作协、萧山日报主办“2011我的就业”征文大赛中《我的青春谁做主》获三等奖;
2、由宁波作协、天一阁主办的“第三届天一书缘”征文大赛中《书缘》获三等奖。
2012年度奖项:
1、由萧山作协、萧山日报主办的“茶文化”征文大赛中《山野茶吟》获优秀奖;
2、由萧山日报主办,被评为2011年度十佳优秀副刊作者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14 06:25 , Processed in 0.03191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