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2|回复: 0

“锦绣家园”征文——桥上桥下【编号:194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0 10: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锦绣家园征文

桥上桥下

五月晴朗天,我携爱女照旧例回老家祭祖。
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沿途树木葱茏,大片大片油菜收蕊结籽,成串成串的密密麻麻;微风过处,麦苗荡漾绿波。
行至老家屋后那座心仪之桥时,我下车伫立桥上,抚摩桥栏,无比欣喜。
桥长10米、宽3.5米,载重10吨,命名“张港河.许桥”。凝视桥名,想想家住张港河边许桥村,取名妥帖,倍感亲切,心里好似早年看露天电影一样兴奋,惬意。徜徉桥畔,电瓶车、摩托车、轿车、卡车轮番过桥,少见堵塞拥挤;桥头北侧一蟹塘,汩汩水面仿佛高楼大厦的幕墙玻璃平展在广袤农田,耀眼醒目。最使我意外的是,城里的垃圾桶也走进了乡村,桥两头、十来户便安置一只,怪不得刚才见到一辆环卫车疾驶而去。注目桥下,无船只来往,有野鸭出没,优哉游哉。
思忖之间,一辆卡车戛然刹车,司机笑吟吟地探头招呼:大哥回来的!噢,儿时伙伴“四捣蛋”,小学毕业,顽皮透顶,辈份却高,应称呼“四大爷”。攀谈得知,桥边蟹塘即他围垦经营,收入不菲。
目送他驱车离去,思绪一下定格在青少年时与这桥结下的情愫。少小之时,桥无名,木板搭建。夏天,我们过桥挑猪草,摇摇晃晃走,嘎吱嘎吱响;午后,我们带着脸盆脚桶聚在桥上,脱衣系于桥桩,光腚跳入水中,打水仗、摸蛤蜊,收获的不仅是一大家子可享荤腥,更有那至今难以释怀的童稚乐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此桥改为水泥板拼建;我步子稳当当地过桥上初中。待到读高中,我推着“长征牌”自行车、驮着炒面咸菜离家回校,父母一直把我送过桥还依依不舍。               
尔后迈过这桥步入社会。不久,挂桨机船轰鸣,桥下穿行,迎亲娶妻……马达声回响、喜闹景再现。新桥想必见笑,怎比而今:花车接送、宾馆设宴,婚庆礼仪专业化,镇上酒店,摆上三五十桌不算新鲜事。
沿岸南行几十米到家。淮调唱响庭院,只见父亲与三叔正忙得不亦乐乎:砌浴室间、装热水器,淮腔发自三叔胸口,衣袋里小收音机播放;母亲忙着炊事。我们来前已手机通联,他们并不惊喜,只是大呼小叫孙女,笑颜犹如院中槐树皮。父母古稀年,三叔八十多,身心俱健,令人欣慰。
午饭桌上,推杯换盏,笑声洋溢。“哈哈,快要升级做老太爷!”父亲抿酒朗笑;三叔一口一杯、一板一眼道:“我养老金、尊老金、退伍补助费,一个月也有好几百,‘压袋子钱’早就备好,等着送哩。”我劝他慢饮,他开怀大笑:“半斤酒挂耳边,咋啦?喜酒喜酒、喝得歪歪扭扭,婚宴上你可要多劝酒呀!”一家人哄堂大笑。
启程返城,父母捆扎好一大袋时鲜蔬菜让我带上,硬要送过桥;我再三劝阻方回。我想,乡村要道桥口若也能装上路灯该有多好!



通联:龙冈镇人民政府109室  邹永生   
电话:  15961998819

刊于2012-5-20  《盐城晚报》“登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15 20:20 , Processed in 0.02551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