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7|回复: 2

残月下惨淡的美学追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1 16: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萧鸿泉先生的《还是那钩残月》
柯  玲



自知并不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所以现代诗读的很少很少。但当萧先生的诗稿呈现于眼前时,还是情不自禁地被那钩残月所打动,并深深惊讶于在如此现实的时代中,依然有人能如此“抱残守缺”,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当然,诗本无解,我并不敢说自己已经读懂,只能用自己的几点一知半解(完全有可能是“误解”)来与爱诗者分享。

第一,成功的诗作总是表现在对永恒性题材的把握得十分精当。这些题材之所以成为永恒性题材,我认为是因为它们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题材,是作者围绕在诗人身边的题材,是伴随着诗人长大的题材,并且是诗人耿耿于怀的题材。《还是那钩残月》中的《鹅卵石》、《筷子》、《树》、《我想在白骨上种下一粒种子》、《龙虾》、《海绵》、《橡皮擦》、《墨鱼》、《鱼》、《早春飘落在鱼竿上》、《鸟声》、《乡村的夜》、《小草,醒醒》、《拓荒牛》、《油菜花黄》、《滩涂五月》基本奠定了作者乡村诗人的基调,诗人生活在近海的村镇,这一切都是他所熟悉和亲近的。生活题材是诗歌最为现实的题材,也是作者最善于驾驭的题材。除了生活题材就是自然题材了,这也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诗集中《春雨》、《雪》、《风》、《风儿,请剪断你美丽的羽翼》、《就让一切随风》、《月亮》、《孤独的月亮》、《七夕夜,没有月亮》、《还是那钩残月》、《两颗流星》、《中秋夜》、《冬夜》、《雷霆的季节》。乡村的季节更鲜明、风花雪月为更具诗情。作者秉承了中华诗歌的题材传统,读了这些诗篇,人们也就自然在脑海中将今与古通联了起来、对照了起来。

    第二,独具韵味的意象。诗集以《还是那钩残月》命名,不知作者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不过笔者读后对“残月”意象印象尤深。“月亮”向为历代诗人所钟爱,历史上咏月诗无数。因为月光之下的世界是美丑共存的世界。诗集中不仅有多首涉及月亮题材,第二辑径直以《月亮》为主题,可见作者尤为钟爱的是那一钩残月。自然法则:满月只是瞬间,“残缺”乃一种常态。残月之下,善恶美丑、琵琶琴瑟、魑魅魍魉在朦胧中尽显真实与动人,诗人纯真的感情也借残月得以尽情抒发。世上圆满之事、之物其实罕见,残缺实质上一种现实状态。正因为如此,诗集中残月之外还出现了若干带有“残”意的人事景物:沉默、无语、厚黑、游离、哆嗦、阴森,残月意境中的种种“残象”以一种惊人的真实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田野沉默

小路无语

——《午夜十二点》

厚黑的瘴气笼罩着大地

迷失的灵魂被风卷着

轻若一粒尘埃

——《风》

咳嗽,一声接一声

无意识的影子时不时地飘落在四方城旁

游离的目光总看抓不住那只麻雀

刺痛的思维挤压着秃笔

榨不出几个有效汉字

放弃和坚守是一个摇忽的铃铛

——《冬夜》

累累白骨

泛着惨白的光

我想

在白骨上

种下一粒种子

——《我想在白骨上种下一粒种子》

合作社是一顶顶虚掩的帽子

压得实业抬不起头来



资金链从根部断裂

一个个肥皂泡耀完了最后的色彩



星夜出逃的老板不带走

那片残月



老树皮哆哆嗦嗦

不是一种习惯



杂草丛中

那些纸钱灰在坟上旋转

找不着方向

——《那些宝马在乡间田头驶过》

当然,诗人并非一味地追寻残缺,残缺也体现了一种对圆满的诉求态势。在“缺”与“圆”之间自有一种平衡,这便形成了诗集的第三个特点,即:较为浓厚的哲学意味。诗集以残月之光笼罩了中国的乡村现实,其中包含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沉痛的思考。乡村生活曾经是很多诗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也是许多优秀诗篇诞生的创作源泉,更是很多诗人灵感的激发机制。萧鸿泉先生对这块土地倍加感激,爱得深沉。也因此,他希望这里的人们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生活,这里的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里的风气更加纯粹——“我没有什么奢望/只想平静地把纯粹的种子/种在纯粹的土地”(《轻轻,擦去你的名字》),这也几乎是所有乡村教师的美好愿望。但要实现这样的愿望,要真正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却绝非易事。尽管有了若干代人的努力,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几千年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些文化劣根已经根深蒂固,观念的改进与转变谈何容易,所以这片土地上——残月依旧。“还是那钩残月”如同反复出现的主旋律贯穿于诗集,既饱含了诗人对现实的关切与干预,也寄托了诗人对乡村改革的渴望,甚至还流露出了诗人的几分哀怨与无奈。但,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与理性纠结之中,诗集中的很多句子带上了哲理色彩。如:

闭上眼睛

路就亮了

——《无题》

明知有钩

也不短吃

何故

为半条蚯蚓送命

——《鱼》

浸了水

很重



挤干了

很轻

——《海绵》

一根短竿

钓着一个梦

——《早春飘落在鱼竿上》

鸟声交响

一种宁静

——《鸟声》

很多诗句皆需要反复玩味方能有所领悟。严格讲来,诗既言志也须缘情,但只有真正将情理融于一体,诗的境界才会大大提升。

第四,同样得益于残月意境的笼罩,诗集给我们留下了大片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这既是诗人对诗歌留白艺术的娴熟运用,也是诗人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宽阔胸襟的集中体现。

比之于其它体裁,诗歌体制精短,因此诗人不得不将浓缩了的精华压缩于有限的语句之中,也因此成功之作对思想性和技术性的要求都非常之高。诗人对现实的沉思、对诗情的提炼,对意象的选择以及对意境的营造等等都是使诗歌获得张力的重要渠道。

你总是扯下一块白云
遮住面庞

独自牵着星星
在走

——《月亮》

春花开了

夏雨过了

秋的叶子一片又一片落下



又起风了

——《数日子》

乡下汉子
匍匐在大地上
简单得如这贫瘠的土地

——《回家》

诗集选材大多面向广大农村乡镇,这本身就是一个广阔天地。这里的花草树木和风霜雪雨在诗人笔下都获得了勃勃生机。而当这一切又都和黎民苍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时,诗歌自然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的深思。而作者大胆的想象、夸张、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加激发了读者积极的想象、延伸和拓展,与诗人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读诗审美活动,并在读诗中实现了自我的沸腾与提升。

感谢萧先生惨淡经营为我们送来的这钩美轮美奂、意味无穷的残月!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关注它、喜欢它。



2014.3.28







作者:柯玲,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专栏作者。
发表于 2014-9-21 18: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问候!
发表于 2014-9-22 13: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灌水,获得下载,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知识无价,世间无常,人心无限,全靠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4 02:28 , Processed in 0.04803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