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01|回复: 1

如何看穿一个诗人的平庸(转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0 08:1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相→如何看穿一个诗人的平庸

左安军

NO.1


思想摇摆不定,易受他人左右。思想作为诗人的脊髓,任何思想脊髓有缺陷的诗人都只是佝偻者。一般在诗歌上表现为“风格多样”,其实是从未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如果的确存在一种风格的话),他们总是以“多元”为借口,试图掩盖自己的怯弱,也就是说他们从来没有找到任何属于自己的声音。事实上,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无论他的诗歌风格如何变化,其中的气质永远是一脉相承的,兰波那种“我要成为任何人”的野心正是如此。

NO.2


偶像崇拜,信奉权威。即把声名巨大的人视为神明,把发表作品当作评判其他诗人的标准,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鉴赏力和品味,所以那些拥有漂亮简历的平庸作家发表作品总是畅通无阻。真正的诗人在思想和人格上是绝对独立的,诗人的天职就是用诗歌对抗庸常、权威和专制。

NO.3


诗歌中反复出现“比如”一词,至少是两次以上。“比如”一词止于张枣的《镜中》,此后出现的都是令人恶心的。那些杰出的诗篇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质和标记,他们用过的那些词语已经被诗神诅咒过,任何人企图使用这些被诅咒过的词语,他的诗歌一定会患上绝症!真诗人一定是语言的暴君,所以任何挪用的都是徒劳。

NO.4


掉书袋,装神弄鬼。一开口不是这个主义就是那个主义,在诗歌中大量使用概念性词汇或专业名称,让那些平庸的读者误以为自己很博学,事实上他们非常虚弱,所以借此掩护自己虚弱的一面。诗歌不是知识,不是每天按时送到邮筒里的报纸,诗歌可以无所不包,只可惜这些人尚无此神力便滥用了这份权利。

NO.5

小情小调,虚情假意。小情小调俗称“小清新”,但又并不完全如此,其诗歌的气息带有一股浓浓的娘娘腔和矫情味儿,有时甚至表现得像个情种。这种诗歌同样很合乎编辑们的胃口,因为它实在太容易了。当你读了昌耀那种庞大气息的诗歌再去读读他们的诗,就像是从高空坠落到地面,整个人都扁了。更像是一只大象从窗外轰然走过,然后是一只蚂蚁尾随而来。

NO.6

诗歌中反复出现“练习”一词。笔者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看到这个词不止百次,这个词实在令人作呕!既然是练习就不应该公开,何况不是练习呢。

NO.7

诗歌标题总是“XX书”、“XX草稿”以及三字标题,这些都无疑是文人式的矫情和造作。而“XX书”和三字标题正在成为诗坛的主流,并且相当容易讨得诗歌编辑们的欢心。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具备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避免成为大流中的乌合。

NO.8

基本的表达能力缺陷。很多所谓的诗人其实连基本的表达能力都不具备,在诗歌以外的其他文本中,他们连说话都说得不顺畅,而书写的话语更是病句百出。因此他们热衷于借诗歌的“跳跃”和“断裂”掩盖自己残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类“诗人”往往很少读书,善于在圈子中厮混,而且还能混得有声有色。

NO.9

诗歌趋向散文,毫无诗性,但又借着诗歌的外衣行走。他们通常会列举但丁、惠特曼、博尔赫斯、艾伦·金斯堡、昌耀等大诗人作为典范,以此给自己撑腰。而这些人大多数是过去非常优秀的诗人,只因年龄渐长才华将尽,便开辟此道。


NO.10


技术崇拜,工匠写作。这种现象主要集在中老年诗人身上,他们同样是年轻时非常优秀的诗人,如今他们热衷于在诗歌中耍小把戏,谈论诗歌时也喜欢大谈“技术”。即使真的存在一种诗歌技术的话,那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技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少有诗人进入老年后还能写出好诗来。尽管必要的训练对诗人来说非常重要,但通过这些平庸诗人的拙劣技艺堆砌起来的文字垃圾,彻底败坏了人们对诗歌的看法(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这种看法?)。正所谓“天才不济之处,技巧尽显无遗”,至此,已无神赐的诗行光临他们,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仅有的进入老年后还能保持高水准的诗人如——洛夫,昌耀,多多等,则对技术闭口不谈。那些国外的大师们也从无谈论技术的热情,但他们的“诗歌技术”却比任何人都高明。

NO.11


注:未入门者不在此列。
发表于 2017-4-24 15: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4 04:39 , Processed in 0.02853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