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54|回复: 7

[原创] [原创] 远 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0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好了,想出去走走看看了,各种旅游的名词也应运而生:名胜古迹游、自然风光游、农家游、红色游、自助游、自驾游……,我却记起小时候一个更诗意的名词:远足。 

远足,就是春游的代名词,那时的学生就只有到清明的时候,才有得出去游一游的,这远足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走向远方,我们那令人愉快而向往的春游也真的是那么的意味。 

我们的春游的的确确凭脚力来定路程,定目标。凭脚力实际就是按年龄了,一年级一般年龄89岁,只能爬爬家门口3里路远的金山。山上自然好玩,但天天矗在眼前,而且许多人还随大人们上去过,“有什么爬头”,虽然也因为同样放假而欢天喜地,但总嘟嚷着羡慕着大哥哥、大姐姐们。 

二年级的年龄一般910岁了,可以走 9里路到大溪水库。别看大溪水库现在与她的孪生姐妹沙河水库相比,虽然同为“仙女的眼睛”,却远没有另一只眼睛那么有光彩,但那时却给农村的小孩子带来极大的新奇,因为水库坝区有一个现代化的工厂-----造纸厂。巨大的化浆球、流水线上的滚筒下“哗哗哗”流出的一张张白纸,在乡下孩子的眼里是多么的神奇,当时可一点也没有污染啊、臭水河啊等等的概念,只有对伟大工业的惊叹。 

但家乡就在水库边上,碧蓝的水面就象明镜一样照在眼面前,睛天的时候,大坝也依稀可辨,孩子们的眼光就又投向了远处。 

三年级10岁朝外了,脚力更硬,可以走得更远,翻过一群山岭,走18里的山路,到沙河水库去。沙河水库就是现在名闻暇耳的天目湖了,现在是名字也改得好听了,建设得也好看了,那时候也就是和大溪水库差不多的样子。孩子们呢,当然告别了眼前看惯了、看熟了的山水,换一群山、换一方水就是新奇了。但沙河水库的名气还是要响亮一些的,最响亮的是他们养鱼养到了国外,学校总要联系好水库上一个叫老董的渔民,给学生们讲他受国家派遣,到阿尔巴尼亚帮助养鱼、支援世界革命的故事。那个欧洲的小国那时在中国很出名,“地拉那---欧洲的一盏名灯”。小书、电影上也有它的故事,人人看过《战斗的早晨》,里面有个大胆鬼,是个英雄,也有个小胆鬼,是个叛徒。老董到过那么不知道多少遥远的外国,当然令人肃然起敬。 

不记得他讲的什么原因了,总之的开始的时候遇到许多因难,养鱼养得不很成功,后来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激发出千方百计,终于“一网下去,鱼儿欢跳”---革命成功了!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一大群学生,在大坝下的柳荫里席地而坐,听老董声嘶力竭的讲故事的场景。“解放前,我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穷鱼花子,是毛主席、共产党把我培养长大……”老董总是这么开头讲他的故事,他的声嘶力竭可不是象现在的一些明星故意的做作,那真是给一场接一场的盛情邀请把嗓子讲坏的。我现在有时到天目湖开会,每到那个堤坝下,总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五年级的乡下孩子可以开荒、种地,做许多劳动了,脚力自然可以走得更远,那个年龄往上的学生还有一个更远的去处,就是到乌牙山煤矿去参观。 

乌牙山的名称现在知道正确的叫法应该叫伍员山吧,想不出那里怎么会有个煤矿,不知道是不是批判刘少奇的“江南无煤论”,许世友跺跺脚就往下挖出来的。但孩子们听说去乌牙山都十分的兴奋,奔走相告:“看大人去哦!” 

说是那乌牙山煤矿是个劳改煤矿,煤矿上有个劳改犯人身材超群,触目惊骇而简称“大人”。小孩子们在出发前总会相互猜测“大人”有多高、多壮、多重。 

2!” 

“不止,3”孩子们一边想象一边还要打赌。 

“他手臂象大腿一样粗,手指象老卜一样粗,吃饭要用面盆装。”大人的故事说得很传神,“和他握手,他一用力,骨头就碎了。” 

传说最赅人的是他是因为他一巴掌打死了老婆才来吃官司的。又有人说大人已经死了,今年去看不到了,弄得没去过的又失望又急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我是见到过“大人”的,他就在一个竖井的口上劳动,吊上来装满煤的矿车,他就把车拖出来,推上轨道运走。可能是实在魁梧看上去没有传说中的那样高,但普通人旁边一站可就矮下一大截了,力气好象真的很大,矿车上来,他一拉一推,好象不费什么力似的。 

那大人也确实是乌牙山,正确地讲是煤矿旅游地的一大景点,数不清的孩子们围着井口看他,都以能看到大人为这次春游的得失标准。 那大人要在现在,一定要向景点分成的,当然他是劳改犯,想分也不会给他。 

参观煤矿我到不记得清楚了,可能因为我没有下去过。下煤矿不是人人都能下的,要高年级的班干部、三好生才有资格作为代表下井,虽说下井也有危险的,但能被批准下井,也是很光荣和值得弦耀的。 

远足给孩子们带来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带着家长准备的各色点心野餐也是件开心的事啊。传统的糍粑,有咸的、甜的、包了籽麻的,还有青团子,我记得青团子是摘了一种叫“毛鼻头”的野菜挤出汁做的,碧绿的,很好看。老师没说开饭,孩子们有的就偷偷地交换着品尝了,一说开饭,满山坡一片热闹,害,野地里吃饭怎么特别开心来? 

我还总想起一个春游中的小花絮来,一次到沙河水库,集合起来要回家了,忽然传来说“僵死鬼”不走了。“僵死鬼”比我高一级,四年级的,从这个绰名你就会知道这个孩子的犟脾气,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钉在路边动也不动。天下起雨星,大队就要开拨,班主任是位年青的女教师,急得眼泪都差不多要掉下来了,同学、班干部也都劝了不行。这时妈妈过来了,一责备一安抚,也就是一骂一骗,“僵死鬼”乖乖地上路了。妈妈是很拿得住人的,教出了许多好学生,现在都说:S老师眼睛朝讲台下一望(家乡话应读“mang”),我们都头一缩,再不敢说话、做小动作了。 

“一杆红旗在春风里猎猎作响,满眼碧绿,野花点点,长长的队伍蜿蜒在乡间的小路上,歌声嘹亮,生机勃勃…….”。远足把山里孩子的眼睛带到山外,知道了群山四面围定的天外有着更宽阔、更精彩的世界,牵引起满怀的憧憬和向往,现在想起来还那么真切,历历如在眼前。 

我现在来把那时的一段作文趣话,来作为现在这秋天里对家乡美好回忆的结尾吧。 

春游回来一定是要写作文的,出去玩得开心(家乡话这“玩”应读“欠”),做起作文来就一个个抓耳挠腮了,三年级时的语文教师是位C州来的知青,他教了我们这样一段:“我可爱的家乡,座落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一路上,山青水秀,桃花柳绿……”。全班的作文就都一模一样的有了这么优美的一段文字,让我几十年后还常常想起来,我可爱的家乡,她的方位、她的美丽。 

 

2007106子夜--7 

 

发表于 2007-10-10 18: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环节。 关于“大人”的一段,挺形象的。 只是我觉得还有几人愿意真正去自己的记忆中挖掘,寻找那些久远的梦呢。 最近写东西很困惑,世间浮躁,人心难料。文学市场也变得虚无缥缈。
发表于 2007-10-10 18: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己的记忆中远足,回忆儿时的儿足。 既是回忆,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意。 好文章,加精。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22: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7-10-10 18:10:48的发言:  记忆中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环节。 关于“大人”的一段,挺形象的。 只是我觉得还有几人愿意真正去自己的记忆中挖掘,寻找那些久远的梦呢。 最近写东西很困惑,世间浮躁,人心难料。文学市场也变得虚无缥缈。
 非常赞成。有梦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在现实的奋斗中,略在沉醉中休息一会吧。问好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22: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飘扬的风帆在2007-10-10 18:21:19的发言:  在自己的记忆中远足,回忆儿时的儿足。 既是回忆,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意。 好文章,加精。
  乡情是一首歌呵,百唱不厌! 问好风帆!
发表于 2007-10-11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越久远,美好的记忆反而越清晰。 关于文学市场的虚无缥缈,我想说的是,文学属于艺术,艺术不能等同于商品。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如果按照市场规律搞文学,必然会媚俗,必然束缚思想与创作的自由,必然有悖于艺术的规律。一旦商品味很浓的东西充塞于我们的视听,当然会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
发表于 2007-10-11 11: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记忆总是最纯真的,历久弥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0: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涯倦客在2007-10-11 11:41:08的发言:  儿时的记忆总是最纯真的,历久弥新。:)
 是的,如酒,逾陈逾香,问好天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7 12:45 , Processed in 0.02839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