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2|回复: 0

[原创] 从《孔乙己正传》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6 18: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凡遇到名人过生日,尤其历史人物的诞辰,人们总忘不了开展纪念活动,或者发表几篇文章,或者开个座谈会,或者拍电影电视。而今又逢鲁迅诞辰120周年,据报载,北京某艺术团体借此东风,重新阐释名著,编出话剧《孔乙己正传》。话剧主人公以鲁迅父亲为原型,大肆渲染了孔乙己与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   这种创作方法挺时髦,颇具市场眼光。对孔乙己这样的名著典型,读过初中的人都不陌生,编导容易跟观众魇近乎;再添加些情感故事,既新鲜又合大众的口味。文化走向市场嘛,就要有这种投机意识,过去屏幕上不就出现过武功盖世的诸葛亮、唐伯虎、祝英台么?反正原作者已经作古,改它个面目全非,有什么要紧?!   对此媒体上评论说很新颖、很有趣,专家们吹捧说是突破、是创新。然而观众不买账,此举措挽回不了话剧的颓势。就像对当今的影视剧作,观众问:挖了皇帝开老店,老店卖空后编导们还有啥新招?文艺创作真难啊,成天尾在观众屁股后面转仍不讨好。我想,如果真到了悬崖边上,是否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呢?姑且搁倒反传统的大旗,琢磨一下已成定论的大师曾经怎样取得了他们的辉煌?   就拿被骂作“乌烟瘴气鸟导师”的鲁迅来说吧,不管你眼红也罢,摔杯子也罢,他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不冷不热地销售着,其发行量据统计远在金庸、琼瑶之上。他就凭那一堆杂文、小说,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埋下了深根,看来他没有过时啊。   鲁迅所处的时代,比较当今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是民族崛起的难舍难分时期,一个是民族腾飞的峥嵘时期,二者都处于历史巨变的洪流之中。作为文艺工作者,在今天仍然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没有“以我血荐轩辕”的火热心肠,作品就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敢或者不愿正视现实,作品当然展现不出恢宏生动的画卷,当然不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当然不会提示至今犹存的国民劣根性和社会痼疾。只要睁大眼睛看看,歌功颂德、欺上瞒下的作风不是仍很普遍么?路遇不平缩头缩脑的看客不是还大量存在么?见利忘义、无法无天的劣迹不是屡见报端么?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阿Q精神不是仍大有市场么?可有多少文艺工作者有鲁迅那种深刻揭露无情鞭挞的勇气呢?为什么不更多的把笔触移向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不从《生死抉择》、《孔繁森》等剧作中得到点启发呢?   我们这个时代跟鲁迅那个时代一样,也处于巨大的文化变革中。改革开放、加入WTO,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我们更需要鲁迅拿来主义的胆识和襟怀。要有民族自尊心,要取精华去糟粕。在文艺创作上要大胆借鉴、大胆尝试,而最终要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综观鲁迅作品,大多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叙事曲折生动,写人逼真传神,议论凝练精辟,抒情真实强烈,总体风格简朴、含蓄、幽默、深刻。就以《孔乙己》而言,提起这篇小说,人们首先会忆起“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作者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呼之欲出;情节也就是几个片断的连缀,人物命运却一波三折;而独特的视角、喜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更令读者玩味再三、拍案叫好、爱不释手。   而当《孔乙己》变成《孔乙己正传》的时候,原先的深邃思想还剩几何?或者同等的艺术价值又换取了多少呢?如果这些宝贵的东西都荡然无存,那么这种改编又怎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又怎能算是进步呢?倘或鲁迅当年也杜撰出阿Q与邹七嫂、小尼姑的三角恋爱,在那个时代自然也能换几个铜板,但严谨的作家只会引导大众、不屑取悦大众。一味地媚俗,其结果就像现在时髦的傍大款一样,最终只能落得被唾弃的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7 22:31 , Processed in 0.0144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