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91|回复: 3

[转贴] <微型小说写作>二微型小说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3: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作现状
三落四起

微型小说在中国现当代经历了一个三起三落的马鞍形的发展轨迹后,现在正处在一个繁荣兴旺的第四次高潮。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一大批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如鲁迅、郭沫若、冰心、叶圣陶、刘半农、许地山、王统照等人,都创作过不少精彩的微型小说。这是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发展的第一次“起”。但由于当时的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没有分家,人们几乎是用短篇小说的构思方法来写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化”的弊病明显地存在于当时的微型小说创作中,因而,五四时期的微型小说创作终未成大气候,它好像刚刚冒了一个头,就走进了短篇小说里面去了。

到了 30 、 40 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微型小说创作在大众化文艺浪潮中再次抬头。这是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发展的第二“起”,在这一“起”的发展中,一方面有夏衍、草明、王任叔等作家创作了像《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河豚子》等微型小说名篇,另一方面又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大家发表一系列倡导微型小说的理论文章,这使得当时以“大众文艺小品”和“墙头小说”为别名的微型小说很好地配合了当时的抗战形势,起到了微型小说灵活、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入而犀利地披露时代本质的“艺术排头兵”作用。然而,此期的微型小说创作更多地是讲究配合现实的“急就章”,它太浓、太强的新闻性、纪实性,妨碍了人们对这种小说文体的从容、深入的探讨,因而这一次微型小说浪潮伴随着政治、军事形势和艺术形势的骤变而退潮了。

微型小说创作的第三“起”是建国后的 50 年代未、 60 年代初。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高潮。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涌现新人新事,大批工农兵作者接连步人文坛。生活和创作都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社会主义的小说创作究竟该怎样迅速而全面地反映新生活?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究竟该怎样为工农兵服务?在这个历史背景中,微型小说再次应运而生便成了生活和艺术的必然。自从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老舍第一个倡导微型小说创作,自从老作家巴金第一个以微型小说《小妹编歌》响应老舍的倡导后,微型小说的创作热潮迅速连绵波及到全国各地。从 1958 年起,湖北省作协主办的刊物《长江文艺》,天津作协主办的《新港》,分别开辟了微型小说专栏。各地报纸的文艺副刊也辟出园地,经常发表微型小说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在 50 年代未、 60 年代初,有近十家省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微型小说选集,面对这次声势浩大,参加人数众多,波及面广的微型小说创作浪潮,文坛巨匠茅盾还写了《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等专论,对这次蓬勃兴起的微型小说创作作了理论上的总结。然而,由于后来文坛形势的突变(文革爆发),也由于此期的微型小说创作更多地带上了“新闻特写化”的色彩,这种文体没有获得自己的本体意识,它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自己的艺术轨迹而最终陷入落潮。

到了 80 年代初,由《小说界》(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首先倡导微型小说创作后,中国大陆再次兴起了微型小说创作热,这是中国现当代微型小说的第四“起”。迄今为止,这一次创作热潮已持续十年,目前它不仅势头未减,而且还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繁荣的势态。形成这次微型小说创作浪潮的大背景,是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它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扫除了各种障碍,而它繁荣的小气候,则是从事这种文体创作的作者,从事这种文体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以及进行这种文体鉴赏的广大读者,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小说品种的独特品格,越来越科学地把握它的创作规律。微型小说文体意识的自觉,使它开始摆脱“短篇小说化”和“新闻特写化”的弊病,而文体意识的自觉,又使它的审美价值像出现了一块“新大陆”一样令人们刮目相看。
普及化

在中国当代这第四次微型小说创作热潮中,这种小说文体开始显露了其他小说文体并不具备的“背反”现象。

一方面,微型小说正越来越走向普及化。

先是它的发表园地众多。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学刊物 ( 诗、散文专刊除外 ) ,任何一份报纸的文艺副刊,都可以发表这种小说作品。有人做过估计:经常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已不下 500 家。微型小说的年产量,早已突破了几万,到了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的地步了。可以说,微型小说具有任何一种小说文体都不可比拟的“环境生长优势”。其次是它的作者队伍广泛。多数的文学青年都已把创作微型小说看作是跨入文学殿堂的第一级台阶。他们都想在这种文体里得到一种创作技巧的训练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十家文艺单位常年举办微型小说函授学习。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是天津文学院的“小小说函授”,吉林省文联的“精短文学函授中心”,河南《百花园》杂志社的“小小说函授中心”……这种函授教学的形式,使得全国数以万计的文学青年的创作得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近年来,这种小说文体又正式列为大学文学写作教学的课程,高等院校出现了这种文体的正式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少学生通过这种文体教学和训练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基础知识。这样,它的作者队伍也从社会文学青年的“单兵训练”延伸发展为大学课堂里的“集团训练”。它不仅成为广大文学青年学习创作的入门文体,而且也成为许多在校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文体。因而可以说,没有哪一种小说文体能够拥有如此广泛的作者队伍。

微刑小说创作还构成了当代生活里“闲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说,微型小说的作者除了是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外,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上的非文学爱好者。这是当代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 “闲暇文化”的副产物。由于微型小说贴近生活,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作者几乎人人都可为之。因而有部分作者创作和鉴赏微型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为了求知,为了交友。娱乐、求知、交友正是当代“闲暇文化”的三大特征。所以,我们从全国近十家微型小说函授单位的学员名单中看到,也从全国许多次微型小说征文的作者名单中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员和作者是已经离退休的干部、职工,或者是从事诸如工程技术、医疗卫生、农林地质等职业的一般文学爱好者。(《青春》杂志“微型广场”的作者队伍就十分准确地印证了这个情况。)他们参加微型小说函授学习和征文,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和获奖,而正是在于他们的求知、娱乐和交友。这种情形,在其他小说文体的作者队伍中还十分少见。微型小说发表园地的众多,创作队伍的广泛,甚至成为当代“闲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都证明,微型小说以一种其他小说文体并不曾具有的特征,正越来越走向它的普及化。这种普及化的现象,正是微型小说在当代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在文坛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社会基础。
专门化

有意味的是,微型小说在越来越走向普及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走向专门化。这又是其他小说文体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有的特异现象。

从出版的微型小说书籍看: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各地出版社出了一批如《三报丰收:小小说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等微型小说作品集; 80 年代前期、中期的第四次微型小说浪潮,此类作品集已达几十种之多,有些还进一步发展为“选集”和“作品精选讲评集”。到了 80 年代后期,微型小说作品集的出版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微型小说个人专集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已有许行、白小易、生晓清、邢可、孙方友、沙黾农、吴金良、沈祖连、邓开善、张记书、刘国芳、浩歌、雨瑞、司玉笙、程世伟、凌鼎年、木桦、于伯生、孙浩东、易希高、韩明、樊华等上百位微型小说作者出版了他们的个人专集。这是微型小说开始走向专门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从微型小说的创作队伍的阵容看,它不仅有无以计数的文学青年和非文学青年,而且还有一批小说大家,如王蒙、冯骥才、林斤澜、谌容等也在写作大部头作品的同时,精心撰写了一些微型小说珍品。更有一批立志专攻微型小说的作者,如江西的刘国芳,他在短短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孜孜不倦地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发表的数量已达数百篇。像他这样在微型小说创作上投入极大热情的作者还大有人在。这些专攻微型小说文体的作者中,有许多个人的艺术风格己日趋明显。孙方友的笔记体微型小说,神奇诡丽,摄人心魄;生晓清的讽刺体微型小说,沉郁蕴藉,婉约多讽;白小易的青年题材创作,情意缠绵,促人深省;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色彩斑驳,趣味盎然……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他们正在形成的微型小说风格,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鲜明突出的微型小说个人风格及流派风格将在小说创作界大放异彩。从微型小说理论的专门研究看,最早在 1987 年有微型小说论文集《微型小说艺术初探》 ( 许世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 问世。接着在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有吕奎文、郑贱德的《小小说创作技巧》(广东高教出版社 1988 年版)、杨贵才的《小小说十三讲》(文心出版社 1988 年版)、袁昌文的《微型小说写作技巧》 ( 学苑出版社 1988 年版 ) 、梁多亮的《微型小说写作》 (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年版 ) 、赵兴桥的《小小说艺术论》 (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 年版 ) 、王嘉良、陈顺宣的《微型小说写作技巧》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 、刘海涛的《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 、李丽芳、赵德利的《微型小说创作论》 (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0 年版 ) 、杨昌江、甘德成的《微型小说技法与鉴赏》(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诸孝正的《怎样写微型小说》 ( 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于尚富、许廷钩的《小小说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年版 ) 先后出版发行。这几本理论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微型小说理论作为小说理论的一个新课题、新分支,正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并初步形成了微型小说的理论体系。这与 80 年代初期和中期发表在各地报刊上的“散兵游勇”式的微型小说研究论文 ( 据《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附录的统计数有 230 多篇)相比,正明显地展示了一种历史性的突破。微型小说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初具雏形,它正日益引起小说研究者和小说理论界的瞩目。也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可以产生一门完善的有着科学形态的“微型小说学”。

微型小说个人作品的结集出版,微型小说作者的目标专一,以及微型小说理论的系统论述,都显示了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微型小说创作己踏上了专门化的路途。

一方面是越来越普及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专门化,这个创作现象,唯当代微型小说文体独有。这个有意味的现象也进一步证明:微型小说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魅力,它从短篇小说里完全分离出来,另立门户,成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成员,是当代生活发展的必然,也是小说历史发展的必然。
繁荣基础
现代生活呼唤精短

这种既向普及化方向发展,又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小说文体的产生有着其坚实的生活土壤和特定的艺术背景。

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在呼唤着精短的小说文体。

20 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包括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现实之中。这些都毫不留情地拨快了现代生活发展的节奏和进程。在过去,一个时代的终结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而现在结束一个时代已压缩到一百年甚至几十年。于是乎,“知识爆炸”、“信息密集”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根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 19 世纪是每 50 年增加一倍, 20 世纪中叶每 10 年增加一倍, 70 年代每 5 年增加一倍,目前已是每 3 年增加一倍。近 20 年来,人类掌握的信息,已占人类有史以来全部信息的 75% 。从信息传递速度看,这种快速传递高度密集的信息,正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在把整个地球空间迅速缩小。一个世纪前,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的新闻,是隔了 4 天才传到大西洋彼岸,而在 1981 年里根总统遇刺,仅仅隔了 5 分钟,人们便从无线电里听到了事件的新闻报道。信息的高度密集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改变了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类有限的生命是永远无法接受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信息。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也限定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内容。一方面,人们对信息接受有了越来越精细的选择,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质量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现代生活开始呼唤文体的“精短”,呼唤信息的“单纯和简练”。

譬如说,西方的新闻机构 ( 如美联社)对自己的记者写的新闻导语,上个世纪是要求不超过 30 个字,本世纪变为不超过 27 个字,近来又规定不超过 23 个字。这个数字限定,再明显不过地显示了人们要求用最精练的语言来传达最新鲜、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阅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又譬如在现代企业,人们对思想表述也要求越来越精练、简洁。据报道,美国一家公司有个“司规”,凡本公司的指示、报告等文件都不得超过 200 字,都要求能在 1 分钟内阅读完,于是这家公司的经理就被人们称为“ 1 分钟经理”。这种快速、敏捷、高效的经营方式正是生活快节奏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体现。过去,美国总统在签署命令时是这样起句:“我秉承合众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合众国总统的权利,兹发布命令……”到了前总统卡特手里,这句习惯用语被压缩为:“我作为合众国总统命令……” 27 个字删减为 10 个字,这个变化,正是为了适应高速传递信息的需要,它也再次证实,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传递信息的总趋势是走向简明和精练。

在艺术审美领域里,一方面现代艺术拥有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人们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时间已十分有限。如何协调这 " 二难 " 的精神生活 ? 艺术欣赏领域里的“节省律” ( 亦称审美经济原则 ) 产生了。这就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希望费智力最小而获得的审美信息量最大。面对每年成亿册小说的大量涌现,人们已经无法安安静静坐下来,从容地欣赏那些大部头作品。然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人们仍需要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挤出极其有限的艺术欣赏时间,以便在艺术中观照人生,观照自己,获得知识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那种精短的艺术品 ( 戏剧小品,抒情短章,微型小说,千字散文等 ) 便应运而生。

那么,这种精短的艺术品能否实现人们的“审美节省律” ? 能否让人们在有限的艺术欣赏时间里获得最大量的审美信息,产生充分的审美愉悦 ?


真正优秀的精短艺术品同样能构成作品特殊的艺术魅力。

根据信息论的一般原理,一个物体能够对人们产生刺激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物体能产生信息的新颖量。通俗的说,就是这个物体对人们产生刺激的信息中可以提供许多新的、未知的东西。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曾提出一个数学公式来计算这种信息的新颖量:

其中: Pi 为各种事件出现的概率K 为波尔兹曼常数

从这个公式里,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对人们产生的信息剌激量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度量。因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无论是篇幅宏伟的史诗巨著,还是制式精短的艺术珍品,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要素,这就是对读者都可发生作用的审美信息量。

然而信息论美学的第一个研究结果是:“艺术作品能适应于个体的基础之一,是这一信息或组合必须达到最优化。” ( 见姜国庆《信息论美学初探》《文学研究新方法论》第 134 页,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这个信息组合的最优化,指的是艺术品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关系。信息论美学认为:当一篇艺术品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达到最优组合时才能形成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因为这二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恰好构成反比例:越是新的东西,就越难理解,而完全能够理解的东西,它同时又是完全陈旧的。因此,人们就不能期望一部艺术作品完全是新颖的 ( 譬如说用一整套科学术语写成的某个专门领域的生活的作品,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它的信息就完全是新的 ) ,如果那样便意味着读者完全不可理解;同时,读者又不能期待艺术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那样艺术品的信息对读者来说便毫无信息的新颖可言了。信息论美学的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启示:一部小说,无论是长中短篇小说,还是微型小说,它们所包含的一般信息量,可以排除在我们的研究之外,我们研究的应该是这篇小说信息的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的最优组合。一篇小说如果在读者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带上了一定的新颖的信息,那么它就可以对读者产生审美剌激。长篇小说有这种最佳组合构成的审美刺激,微型小说同样也有这种最佳组合而构成的审美刺激。因此,我们判断一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便可以不考虑它的篇幅大小,不考虑它容纳的信息数量,而是考虑它的信息质,即它的信息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的最佳组合形成的审美刺激。

如果一个篇幅极短的微型小说实现了信息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的最优组合,那么我们在极短暂的审美阅读中一下便感受到了它的审美刺激。这种短时间获得高效率的审美刺激,我们便叫“速率刺激”。“速率审美剌激”和“一般审美刺激”,就成为微型小说和一般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速率审美刺激”也就成为微型小说特殊魅力产生的根源,成为实现现代人“审美经济原则”的根本基础。考察古今中外的微型小说作品,我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带规律性的现象:微型小说一般都是选择有艺术变化和反差的人与事来做描写对象,微型小说一般都是在它极精短的篇幅里制造和完成这艺术的大变化和大反差。微型小说的叙事将有变化,这就是我们完全可理解的信息要素;但是微型小说的叙事该怎么变化,这就包涵了微型小说的新颖信息。越是高明的微型小说作家,他就越是让读者猜不出故事的变化结局。这样,许多情节式的微型小说都是有意识地通过短时间的叙述,创造一个既出意料又在情理的故事。

譬如孙方友的《女匪》 ( 见《小小说选刊》 1990 年第 6 期, 1989 —— 1990 年度全国优秀小小说获奖作品 ) ,陈洲一富商的独生子被女匪首绑了票,但谁也没料到:这个女匪首还是个知书识礼、极富人情味的大家闺秀;这个女匪首不仅绑了富商独子的肉体,而且更绑走了这个富商独子的心灵。譬如美国作家维克托·坎宁的作品《女人不可信》 ( 见李兴桥《小小说艺术论》第 102 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 年版 ) ,霍勒斯正在偷窃一家富豪的保险箱,没料到这家富豪的太太回来了,这家富豪太太不但不报警,反而请霍勒斯帮她打开保险箱取走珠宝,谁也没想到,这个富豪太太竟是个更大更精明的小偷。

这些作品通过精巧的构思,创造了既出意料又在情理的艺术情节,它不但在刹那间的阅读中让读者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意料不到的新颖信息,让一个精致玲珑的艺术珍品对读者形成了令人难忘、促人回味的速率剌激。这就是精短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
精短显示艺术才华
有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改变着作家的创作心理。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既可以在史诗般的长篇巨著中,通过全面地反映那个时代来显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他同样也可以在精美玲珑的短小篇幅的作品中,通过深刻地揭示某一方面的生活本质来显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作家铸建艺术的“万里长城”和雕刻艺术的“山水盆景”,这里付出的创造的智慧和心血具有同等的美学价值。微型小说作家孙方友曾说过一段饶有兴味的话:“我至今说不清陈佩斯演了什么电影,但对他的小品我可以如数家珍。我们小小说作者可以在陈佩斯因演小品而成为著名演员的事实里获得很有益的启示。”(见《小小说选刊》 1990 年第 10 期 )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不无自豪地说过:“我能长话短说。”把内涵丰富的“长话”浓缩在“短说”的形式里,这就是作者的才气,这种才气能够真正产生艺术作品的质量。
为什么精短、简练也能显示作者的艺术才华 ?

信息论美学有一项研究步骤,就是要研究“强制这些符号 ( 即各种审美信息 ) 进行组合的那些规律。” ( 见《文学研究新方法论》第 133 页,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这个研究对象告诉我们,除了艺术品本身的最佳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审美刺激外,创作主体在构成这个最佳信息组合时有相当多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技巧需要我们展开深入的探讨。创作主体不同,那么它使用那些组合信息的技巧和手法就不一样,因而它最终构成的审美速率刺激也有高低强弱的不同。越是有才华的作家,那么他在使各种审美信息达到最优化组合方面就有越高明、有效的技法,他越是能够在精短的艺术篇幅里形成最大的速率剌激。歌德说过,“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给我们自由。”而在微型小说精短篇幅里能够突破限制,体现出微型小说独有的速率刺激,这正是创作高手有才华的集中体现。

精短作品中速率刺激的产生一方面与创作主体的艺术技巧和方法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它也与创作主体对审美信息(即精短作品的写作素材)的发现、选择也有极大的关系。有才华的作家,他具有高尔基说的“用语简短而涵义深远”的本领,他能够以独具的慧眼,在一般人感觉不到或者一般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他极善于把那些揭示生活真谛的素材化为微型小说的题材。高质量的选材往往是和作家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也才能理解:在一个路边围观实际并不存在的白老鼠事件中,沈善增从中提炼了一个揭示民族“伟大的愚蠢”的弱点的深刻主题。 ( 见《路口》,《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第 191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 。在一个违心认错的故事中,白小易却发现了人类深层的消极心理和潜意识。 ( 见《客厅里的爆炸》,《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第 38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 。

因此,在精短的作品中要想创造高效率的审美刺激,它需要作家独到的艺术才能;在精短的作品中追求这种高质量的选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它可以锤炼一个作家的艺术才能。江曾培说:“精练,是才能的姐妹。” ( 见《微型小说初论》,《微型小说艺术初探》第 27 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 。这句话十分精到地说明了精短的微型小说同样可以显示、同样可以锻炼一个作家的艺术才华。
精短刷新阅读心理

信息论美学有一个发展方向:它不仅要研究信息量,而且要研究多余的信息量。信息论美学认为:凡是艺术作品,都必须含有一定的多余的信息量。(见《文学研究新方法论》第 187 页,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这个原则在现代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进艺术创作中,各个艺术门类 ( 如小说、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 ) ,都以其高度成熟的形态进入到现代人的艺术鉴赏中。现代读者的艺术鉴赏力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读者都无法比拟的。现代读者对现代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读者对现代艺术要求简练的同时,也要求它的含蓄。因而现代艺术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就是它越来越讲究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来参与创作。于是,怎样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更多的“多余信息量 " ,追求高质量的艺术含蓄,也成为现代有才华的作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在微型小说这种精短的文体中,艺术特有的限制使它比以往任何一种小说文种都要注重它的深层审美信息,都要更加讲究艺术含蓄美。这样,读者在阅读这种精短的小说作品时,能够调动自己的经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领会作品深层的审美信息,和作者一道共同参与作品形象的创造,获得比在一般小说中不曾体味到的独特情趣。因此,这种精短的微型小说文体在当代能够蓬勃发展,是与当代读者审美心理发生了改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中国现当代的微型小说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现在正处在强劲的第四次兴旺繁荣期。这是小说文体发展的历史必然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形成的艺术轨迹。正确地把握微型小说在当代繁荣的原因,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这种小说文体的艺术规律,促进这种小说文体更长足的进步和更大规模的繁荣,是十分必要的。
发表于 2008-1-18 16: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18 23: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心研读着,眼睛有点涩,哈哈!
发表于 2008-1-19 00: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阅读,对小小说的本质与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楼主在发帖时把字号放大一点,否则太苦我们的眼睛——好事做到底吧,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6 08:50 , Processed in 0.02782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