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01|回复: 13

[新人新贴]新人发旧诗:天凉好个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5 2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信



写来的信收到了
你所说的那个人
不是我
但应该和我有关
另外几件事
我想不起来了
或许,以后也不会再想起来了
但,我想你
可以另写一封
问问那个叫披的人

他也许知道


天凉好个秋

老人们泡好了茶
搬来了小板凳
从清晨到下午
树叶落了
河水来到下游


邻居


中午的时候,他抽了
十几分钟,把斧子磨亮
放在炉子后的楼梯下
泡了壶茶,睡了个午觉
没有做梦,当云落到
五斗山的枣树后面
他已在垄上
砍一棵乌桕
女人远远地听着
在锅里下了米,量好水
屋子上升起烟
再有一阵风,天就会黑下来
他背上乌桕
穿过枣林
回到家
等明天妇女们起早摘菜
留在地里的断枝

和一些碎片
湿漉漉的

有几片搁在了菜叶上
她们的邻居,从此不磨刀,不泡茶
安安静静地睡午觉



完美的人



那个人
不会再出现
在镜子中
不会在早晨八点
再给我们带来早餐
或者一个双层
水果蛋糕
她一开始就具有
美好的品德
现在近乎完美


清明
那时候
我刚从另一个城市回来
因为无法消磨时间
来到乡下
沿着陌生的河岸
走了一圈又一圈
对面那个孤独的少年
蹲在垄上
一次又一次
用柳枝
抽打着
整片
整片的油菜花




五斗山
油菜花开,蜜蜂遍野
我们在五斗山上
浮云遮住晨光
雏鸭游水
苔藓返青
对面山头上
有人推着自行车
慢慢爬过了坡



以致


河水无声,以致木船搁浅
柴薪堆积,以致灶堂无火
驴马走动,以致远离故乡



夏日
地里有瓜,毛桃青青
结在树上
六楼朝南的房间
有葡萄,有福尔马林
特别的气味
覆盖在果皮上
我们静悄悄
在阳台上
谈论你母亲的病情
她在我们背后
垫高了枕头
看下班的人群
和倾斜的街道
一起穿过了城市中心


在大街

好多女人
闲置在那里
好多男人
打那里走过
他们还不认识
他们都很沉默


风景

我们回到故乡
回到五斗山,坐着
或者躺在秋草中
再没有什么遮挡我们了
稻谷成熟,树木枯萎
少女成为少妇
坟墓不断隆起
再没有什么遮挡我们了
坟墓化为泥土
砖头建成了房屋

发表于 2008-10-25 21: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味深长的地方,对时间的描摹上比较独到~~~~~问好。
发表于 2008-10-25 21: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上去,大家看看。
发表于 2008-10-25 21: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天出差,所以先精华了这个~~~~有自己的特色。
发表于 2008-10-25 2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就我个人的创作体验和阅读习惯来说,不太喜欢楼主这类诗歌。原因是,觉得口语化倾向比较明显,用词炼句(也许不存在炼句的问题)相当有失诗歌的美感。但,这个想法又引出了别的问题,即,我所认知欣赏的所谓“诗歌美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禁得起时间检验,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美感;而我所认定的诗歌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是诗歌写作的正途~~~~~我不敢保证。所以,还是不拘写法,博采众长吧,起码在论坛上,开个百花齐放。呵。
发表于 2008-10-26 16: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斗山
油菜花开,蜜蜂遍
我们在五斗山上
浮云遮住晨光
雏鸭游水
苔藓返青
对面山头上
有人推着自行车
慢慢爬过了
那时候
我刚从另一个城市回来
因为无法消磨时间
来到乡下
沿着陌生的河岸
走了一圈又一圈
对面那个孤独的少年
蹲在垄上
一次又一次
用柳枝
抽打着
整片
整片的油菜花

画面感特强。像两篇精短的散文。
发表于 2008-10-26 19: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喜欢清明这首,这组诗歌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诗歌的总体语言应该说是不错的,作者也是很有功力的,只是有些章节,似乎稍欠思想性。个见,呵呵,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22: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关注。这些基本上是我大学时期和工作第一年的作品,最近2年来写得很少。

昨天看了一下牛兄的话,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大学时期,参加过浙大的一个小圈子的诗歌沙龙,曾和一个诗友有过激烈的争辩。他认为没有韵律的诗歌不叫诗歌。其实,这个争辩是一个审美趣味的争辩。因为,我们对于诗歌的审美,从来就是沿袭于古诗,讲究格律与对仗。但可以说,新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用这个“模式”去欣赏,这也是新诗在现在并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之一。写作方式在变,但欣赏方式却依然是古诗的。

说这些,我是想讨论牛兄的关于口语诗的问题。关于口语诗的争论,在伊沙之后,我想界限已经日益明晰,无需赘言。我的观点是,诗歌不在于你用什么语言,口语还是书面语,汉语还是英语,而在于诗歌创造的氛围、节奏、语调等诸如此类能够直接付诸于想象、感受性的东西。我写作的目标是,首先不在文字上设置障碍,让读诗的人,有机会或者说可以较为轻松地进入诗歌的语境,然后剩下的就交给读者去体味了。

关于炼句,我目前对此是持一种保守态度的。推敲是必须的,但如果过度,我觉得就不合适了。那怎么算是过度呢,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约是“本色”的意思。因为从某种层面来说,古诗可以依靠一、二句名句支撑起一首诗,但新诗更需要靠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此意向与彼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更依赖于整体表达。我对炼句持保守态度,也正缘于此。过度推敲,有打碎诗歌整体性的危险。

关于天涯倦客的“思想性”问题,对此,我更赞同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辨”中的这段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所以,我的想法是,诗者,吟咏情性也。至于思想性,老庄、叔本华、维特根斯坦们或许可以承担更多此类责任。

一己愚见,与大家讨论。

[ 本帖最后由 changlangke 于 2008-10-26 22: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23: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两段吕德安的答问

曾:现在,有不少诗人,特别是主张“口语写作”的诗人,主张写明白的诗歌,对此你的态度是什么?

吕:有好几年时间我也强调明白、易读的写作,但现在我不再作这样的奢求了。这像一种悖论。于坚也说,把诗写得越明白,现在的读者越是抱怨读不懂。比如,诗人靠自己的感觉写出了一棵树的形状,读者就会问这形状是什么个意思,却忘了诗中的音调。而音调正是诗人对事物最基本的态度表示,也是一首诗的方向。我想问题在于多数读者并没有把一首诗首先是一个艺术品的观念接受下来。因此造成对一首诗的“意义”的理解的偏差。

曾:您更倾向于诗歌的思想性抑或艺术性?或者说,您是如何处理这两者关系的?

吕:我倾向于诗歌作品首先是事物而不是思想的再现。所谓的思想只是诗外的功夫,当你面临某种主题时,思想已在其中,表现了对某种价值的关注,但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是对它的成功转化,使它在诗歌文字里形象化地获得澄清。在我身上,将思想消解为对事物的一种深层的态度和趣味,或者说某种意向,不可言说,却时刻渗透在字里行间,正是我在写作中所致力达到的。
发表于 2008-10-28 1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文字与规则本身只是一个空壳,寄居在壳里的灵魂才是真实本质的痛苦与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8 07:26 , Processed in 0.03727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