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51|回复: 18

散文:邂逅牛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 文:
             邂
                       ○张大勇

    人上了一定年纪后,听觉也会恋旧的。尘世中各种声色音源纷起,我的耳廓一直在排弃、寻找,心灵上那一块私秘化、闺阁状的柔软部位,无时不在渴望美好的韶乐来滋润和抚摸。
    它终于来了。它是带电的触媒,我的听觉继而带动着心灵,在深情的谛听之中快活地颤动。这个“韶乐”便是苏北“阜宁牛歌”了!
    那天,铁军广场一定有着幸福的眩晕感,县文化部门为抢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的“牛歌,从这里飞扬”活动,给她带来了过节般的喜庆与热闹。我是无意之中遭遇这一惊喜的。我的孩年浸透了泥土的气息,我不能不趋之若鹜,不能不服从听觉的渴望与心灵的锁定。
   “哎吆——嘿——”,“尔劳劳,我亦劳劳。我食谷,你食草……”这是睽违了的牛歌啊!当第一位参赛牛歌手(曾经的耕夫),斗笠蓑衣,手执长鞭,在高高的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打起“哩哩”,我身体里的血液仿若“呼”地一下燃烧起来,一种炽热的情感,以记忆的方式在心头“反刍”。
    作为农家子弟,对耕牛再熟悉不过了;儿时,我对耕牛还点惧怕。在彼时的见识里,耕牛是乡村难有匹敌的“大动物”。幼我的“小”与犍牛的“大”形成反差,弱势的一方自然有着本能的恐惧。鸡会打鸣,狗会狂吠,就连邋遢的老母猪也能哼哼小调,但耕牛总是缄默不语,荣得米饭不欢鸣、辱遭鞭笞不回詈,这样的“恒静”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力量自然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攥紧我的方寸。我生性胆小,在其他玩伴的怂恿下,每每想要亲近生产队的那头高大、壮硕,有着两支峭拔犄角的黑牛时,一声“牛触人啦!”的惊呼,吓得我愀然作色,像一只绝境狂奔的兔子,待几百米外停下来大口喘气时,方知是一个玩伴的“恶作剧”,我又羞又气,但“怕”的种籽一下子就植进我小小的懦弱中,不敢再度造次。
    是我七岁那年寒冬吧。一种比天气还要凛冽的消息在村庄里流动:“生产队里那头大黑牛病重了!”大黑牛没捱到半个月,奄奄一息,无力回天的生产队干部上报大队和公社,经批准决定宰杀它。对黑牛行刑的那天,天空阴霾密布,灰色的天空低低停在生产队的牛棚之上,有种浑沌感和压迫感。邻家玩伴约我去看“杀牛”,尽管心里发憷,但好奇心还是让我迈出脚步。那头黑牛瘦骨嶙峋,皮毛不再油光发亮,一律的枯黄色,全然没有往昔的雄风和气势,它孤独而悲情地撑立在为它新挖好的地穴里。队里几个汉子和生产队干部,在八十有五的凤三太爷的指挥下,用比拇指头还粗的绳索绑在牛角和牛腿上,凤三太爷嘴里念念有词,我只听清其中的“不是人们心狠”这一句。牛倌德富二爹蹲在社场上,呜呜呜地哭。“哭啥?哭啥?!别让大黑牛听见了!”生产队干部责斥着他,但大家的脸上全都是一片潮湿莹亮。不少农妇闭起眼睛,并用双手捂起身边村童的双耳,云二婶也将我的两耳捂上,我扭动腰身,不遂。云二婶正声告诫我:“牛临死前会发生悲鸣的,这个声音不能听,它传到哪里就会穷到哪里的!”我真的就怕了,但好像又不是怕“穷”,一阵凉风从脖子往下、在后心后背上针砭,隐隐感觉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灵在凝视并震慑着我。至今也无法忘记这一幕:不等众人用力拉绳,黑牛竟自个儿跌跪在地,牛尾巴被两腚紧紧包夹,浑身有着一阵急、一阵缓的颤栗,它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抬起头,张了张嘴,它的朝着我这一面的大大的眼窝,突然涌出一汪泪水……
    这样的经历,决定了我对牛“敬畏”有加,也决定了我最初对牛歌的“充耳不闻”。就是,一年的春耕秋种,加上冬翻秧池、踩压屋基、运物拉车,牛歌此起彼伏,与耕牛朝夕相处的乡下孩子,甚至有种见多不怪的镇静和耳熟能详的漠然。可令我大感意外的是,这世界上还有对牛歌闻声生情、亲近非常的“怪人”呢。
    那一天黄昏,我们几个村童在田野玩耍,看到一位皮肤白嫩像玉脂,将碎花红衬衫收束在细细的腰带之内的大姐姐,娉娉婷婷地从公社卫生院的后院院门走了来,步子有点急切,目光里流露着惊喜。在靠近我们身边的一条田埂上,她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耕夫犁田。她看得很投入,我们一趟村童放弃了玩耍,不约而同围将过来看她的皮肤、脸蛋、衣衫,竟然没有分散她的注意力。有了这位美若天仙的旁观,耕夫顿时来了精神,鞭子高高扬起,在耕牛的上空抽打出声声脆响,敞开嗓门打起了“哩哩”:“哎哩哩——哟——”
    大姐姐在田埂上与耕夫平行走着,一遍遍地听着牛歌,我们像一群“追星族”,跟在她的后面,看热闹。大姐姐发现了我们,停下来,白白的脸蛋上开出舒展、灿烂的笑容,一双汪着清水似的眼眸一一将我们看过,声音甜润地问:  “他唱的是什么呀?”
    “打哩哩。”我们抢着喊道。
    “你们称它叫什么呀?我听不懂啊,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好吗?”大姐姐指着耕牛,笑着说道。“欧。欧。欧——”我们争着喊叫、应答,可对于盐阜地区称呼耕牛的方言(近于‘欧’的上升音),大姐姐一脸迷茫,我们也都有了“孺子不可教也”的失望和灰心丧气,不再理她,只是仍将一双双散发着光泽的目光,聚集在她的脸上、身上。
    暮归时,我从做耕读教师的母亲口中得知,这位好看的大姐姐是苏州下放在我们公社卫生院黄兴大医师的妻妹,假日来看姐姐、姐夫,从未看过耕牛的她,一下子就被乡间的耕作图和原生态的牛歌所吸引。和黄医师夫人熟稔的母亲还告诉我:这位大姐姐学的是音乐。当时,我搞不懂什么音乐八乐的,就像大姐姐搞不懂“打哩哩”一样。后来,当我在地方志书上,读到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42年来到苏北阜宁新四军重建军部,经常坐到田头,一遍遍地听着耕田的牛倌“打哩哩”,还在本子上做记录的文字记载时,我就联想起儿时这位大姐姐看牛赏歌的场景,就联想到吾邑一代代地方淮剧工作者,将“打哩哩”的音律曲调进行借鉴,对苏北民歌和淮剧曲调的创作加以润饰,让牛歌的生命力随着旋律的飞扬而永葆生机。
    岁月不居,光阴流隙。九十年代后期,耕牛的身影逐渐在我们家园退隐,回老家时,与耕牛也悭见一面了。有时无意遇上,也不是在绿畴之上,而且是为了城市“菜篮子”的养殖场或屠宰场!由于儿时忌讳牛之悲鸣,我一俟遇上已没有耕作身分的牛们,立马拔腿遽遽而去。
    耕牛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主角,它在农业的景观上渐行渐远,从而更加唤发起人们对它的追爱和思念。经常读闲书的我,发现近年来文学作品中,写牛颂牛的文章繁若春花。前不久,我悦读作家刘亮程的《共同的家》,颇感亲切和温暖,其中写到大牲口“黄母牛”,情意真,笔墨浓,尤其是写到“鸡在牛蹄子边刨虫子吃,有时飞到脊背上啄食草籽”和黄母牛当仁不让地带着其它家禽家畜,“瞪圆了眼睛”低御外侵时,就像回到儿时在社场见到的熟悉场景,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年岁的递增,我对耕牛最初的“误读”不断勘正,当农耕文明的画轴渐进收掩,我对耕牛的怀念之情逾发炽烫。10年前,在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的一组歌颂耕牛的诗歌中,我将它喻为“农业的长子”。这样的评价,引起不少从绿野上走出来的文友的共鸣,他们无不拊掌叫好。
    牛歌飞扬,它扇动沉重的翅膀,从岁月深处缱绻而来,和我在子丑年的仲春撞了个满怀!它让我的听觉来了一次激活,拂去其上的光尘和浮屑,将记忆与情愫越抚越亮,像一坨金子璀璨在精神的归途、岁月的深处,成为我心灵缀连着的晶亮亮的泪滴。


   通 联:江苏阜宁县阜城大街398号金融大厦608 张大勇
   邮 编:224400

发表于 2009-5-9 08: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桦=张大勇?
发表于 2009-5-9 1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你的勤奋和努力!
发表于 2009-5-9 14: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因为这些事情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左右过我们的思想。
    比如冬桦网友的这篇“邂逅牛歌”。作者通过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挖掘,经过回忆的方式,写出了对过去艰苦年代的申诉。尤其是对“耕牛”的描写,手法老练,细致入微。尽管过去的岁月艰辛困苦,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过去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选用了“扬弃”的办法,对过过去的人情和乡情进行了潜在的赞扬。
    特别是宰杀黑牛的一段,风三太爷的“念念有词”、德富二爹的“呜呜哭声”、云二婶“正声告诫”以及作者脖子底下的凉风,尽管都是为杀牛做铺垫,但是我们却不难读懂其中作者要表达的善良人性。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或许悲、或许喜、或许让更多的人感到压抑和气愤。但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总会抓住那悲凉背后的灵光,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使得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这一切都是在回忆、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
      我们反对思想上的背叛,重要的就是在于我们不断的回忆过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谢谢冬桦作者!
发表于 2009-5-9 18: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由偶然邂逅牛歌,引发出对于耕牛的追忆,从幼时对耕牛的畏至见到耕牛被杀时的怜,再到渐渐读懂耕牛时的爱,无不饱含感情。
作者丰富的阅历,遣文述事的能力都是上乘的,值得学习。问好大勇老师。
我也是在牛歌声中长大的,对牛歌也有相当的感情。今年的牛歌大赛我也认真观看了,但总是隐隐觉得把牛歌搬上舞台,总是少了点什么,或者说觉得哪里不对劲,少的是自然?是纯朴?还是一种本该拥有的原生态?呵呵,这是题外话了。
发表于 2009-5-9 19: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勇老师的《邂逅牛歌》让我想起了我的牛。
吃大锅饭的年代,我母亲给生产队里养猪,我父亲养过一条牛。童年的许多时光是骑在牛背上度过的。
牛是通人性的,八九岁时的我,看到一头牛倒在屠刀下,眼窝里居然涌出了一大汪绝望的泪.......
牛的一生是短暂的,最多也就十来年,在丧失了劳动的本能后,往往都被残酷无情地宰了,烹了。不能象人一样得到养老送终的待遇。动物是被人高高主宰的。

这是旧时的初写,未曾改写,有些幼稚,也借此纪念下我的牛

       它曾经
        雄键过
        粗暴的牛鞭下
         温顺地耕耘
        四季的轮回
         热日下
         寒风里
       犁耙
      搭上了肩
     牛鞭就响了
         豆大的汗滴
        咸涩地
        浸润柔亮的皮毛下
         隐隐的道道鞭痕
        再无声地
        滑落进泥土里
         肥润了
        村子里
        每一片油黑的土地
                                                                                         那一年
        光棍黑老三
        把它从外乡领来
        村里人都聚到村口
        像是迎看
                 黑老三新娶的“媳妇”
        它
      顺从地
        跟着老三
        敦实地
        从吱呀作响的老木桥上过
        酱色油亮的皮毛,
        在西斜的阳光下
        闪着年轻的光泽
        多壮实敦厚的牛犊啊!

春夜里
它失踪了

邻村
母牛的召唤
撩发了情狂

挣脱了
牢牢的缰绳
漆黑的夜里
满田野里
狂奔
横冲直撞
最后
一头跌进
满是芦苇的沼泽里

春寒料峭..........

两天后
村里人
终于在
邻村的小河里
找到了它

费了好大的劲
拖它上岸
老兽医摇了头

已经冻坏了四肢
再也无法
犁地
耙田

农场上
太阳底下

男人们
抽着烟袋锅子
脱了棉袍
光着膀子
麻绳
木棍
粗鲁
捆绑了



一柄
磨了半天的屠刀
亮镗镗地
等待着


曾经

是条雄健的公牛
还未
传过种
接过代

初开的情窦
注定了
最后的情殇



.....哞......哞......哞 ....   
力透
疼痛的哀嚎
响彻了
乡野的早春

那牛
真的会流泪

大大的眼睛
盈满了
一汪没有尽头的哀伤和绝望
发表于 2009-5-9 22: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咦,早上好像看到吴茂华有个回帖,怎么没了?
发表于 2009-5-10 08: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农家子女,牛歌,是我们最早感受到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8: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尤其谢谢斜阳老师!谢谢天涯对我的尊重。
我一直在路上,我对文学敬畏。我一生有两个爱好:体育、文学。我写的不好,但你不能让我去做其他我不愿做的事情吧?这篇文章我也给过两位大家看过了,我知道我。
写这篇文章是有动因的,那么多文化人搞了一样让人感动的活动,二十多位牛歌手走上舞台,年龄最大的已八十有五,在这么一个小地方上生活,我觉得好歹是个识字分子,应该为他们、为曾经的牛说点什么。文章后两节是我的感慨,我知道不好,但都是我的心声。
我突然知道写作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我知道把路走好,也只有自己!
发表于 2009-5-10 09: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原 于 2009-5-9 22:49 发表
咦,早上好像看到吴茂华有个回帖,怎么没了?


我也纳闷啦!

我给大勇兄弟的回帖——

小沈阳说:怎么眼睛一睁还看见的,眼睛一闭就没了啦!嚎嚎,嗨!让我再眨一下眼睛,试试,嚎嚎!这一回,不嗨啦!

范伟说:帖怎么活的不说。我就要知道,那贴是怎么没的呀!

老毕说:没到姥爷家里来呀!

丫蛋说:红湖水浪打浪,长江后浪帖前浪。我做人不把帖找到。下定决心,我做鬼也要把帖找到!

本山大叔说:这问题还不简单么,不在红湖里找,就在长江里找。不找,你就拉倒吧!

雪村说:俺们那个旮旯里你找找看,俺们那个东北人个个都是活雷锋!

慕容雪村说:没有看到茂华大师傅的回帖。醉里挑灯,今夜,我将你遗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2 03:51 , Processed in 0.036474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