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40|回复: 27

[原创] 吴光輝散文创作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14: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光輝散文创作汇总 1.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创作散文《镇淮楼赋》。这是吴光辉创作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并从此开始散文创作。《镇淮楼赋》是散文创作早期的代表作。发表于《新华日报》1995年7月13日、《中国艺术报》1996年10月4日并获得《中国艺术报》1995年度优秀副刊作品一等奖、《农民日报》1995年6月18日、《人民政协报》1996年1月10日、《扬子晚报》1996年10月9日、《群众》1995年第12期,并由已故的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景国真先生拍摄成电视艺术片,由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1997年5月20日和江苏电视台《电视散文》1997年4月10日播出。在此向景国真先生深表怀念! 2.2004年11月因为中短篇小说方面的创作成果,被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人事厅评定为国家二级作家。2005年5月京沪高速淮安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致使液氯泄漏,为此创作了《绝境狂奔》。此文先后发表于《文汇报·名家笔会》2005年4月26日,《都市文化报》2005年12月22日,《散文世界》2006年2期,并转载于中国作协的《作家文摘》2005年5月17日,《中国作家网》2005年5月17日,转载于《中学生成长阅读课本》2008年5月南京大学出版社,转载于《中国2006年优秀散文年选》。这篇散文是吴光辉散文创作从报纸散文转向纯文学刊物散文的开始。 3.这个阶段先后创作了散文随笔《废黄河祭》(发表于《新华日报》1996年7月13日、《黄河》1997年第2期)、《梦寻娑罗树》(发表于《新华日报》2000年11月22日、获得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作品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副刊作品评比二等奖)、《夕照荒城》(发表于《光明日报》2002年7月10日、获得《文艺报》作品评比二等奖)、《走出孤独》(发表于《翠苑》2000年第4期)、《窗前飘落的岁月》(发表于《雨花》2001年第8期)、《嫦娥走我也走》(发表于《羊城晚报》2000年9月8日)、《英雄挽歌》(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00年7月29日、《新华日报》2005年8月6日)、《千年一叹》(发表于《新华日报》2004年11月20日、获得江苏省报纸副刊协会2004年度作品评比二等奖、发表于《文化时报》2005年8月2日、选刊于《新潮》2004—2006作品精粹《快乐在路上》)、《一个王朝的记忆》(发表于《新华日报》2005年1月1日、《文化时报》2005年8月9日)。 4.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创作《魂断花园口》,此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5年8月12日,并引发全国网民讨论于《人民网》2005年8月15日,全国数万网民参加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高度评价此文。此文还发表于《文化时报》2005年6月28日,当年还获得《中国作家》2005年金秋笔会一等奖、获得江苏省第16届报纸副刊作品评比二等奖。有关洪灾的散文还有《蝴蝶雪》,发表于《江苏电力报》2005年6月29日、《文化时报》2005年6月30日,并转载于《散文选刊》2006年4期,入选中国散文学会主编《中国当代散文精选》。 5.2006年正式转向纯文学刊物的散文创作。6000字的《爱垂青史》发表于《散文百家》2006年4期,标志着吴光辉散文创作第二个阶段的开始。《爱垂青史》还发表于《中国作家》2008年第5期,转载于《散文选刊》2008年第4期,《爱垂青史》入选《2008中国年度散文》,并同时入选《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这也是吴光辉散文随笔创作从现实转向历史文化题材的开始。同期的历史文化随笔还有《寻觅九百年》发表于《散文世界》2006年5期、《千年一叹》入选《新华日报新潮副刊》2004-2006年作品精粹等。 6.2005年11月赴京出席中国作家金秋笔会,途经山东曲阜,拜谒“三孔”时偶过孔尚任墓,回来后创作了6000字的历史文化随笔《血写桃花》,此文发表于《散文世界》2006年2期、《新华日报》2006年3月4日,转载于《散文选刊》2007年第7期、转载于《世界中学生文摘》2008年第7期。 7.以周恩来少年时期亲手种植腊梅为题材创作的5000字的散文《梅香百年》发表于《都市美文》2007年第8期、《中国作家》2008年5期,转载于《文学教育》2008年第7期《百年梅香》、转载于《最时文》龙门书局2009年1月版。《百年梅香》被评为第四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奖金1000元),2009年11月8日在西柏坡隆重召开颁奖典礼。在随后举办的中国红色散文创作论坛上,吴光辉发表了《中国2009红色散文情感表达的突破与困惑》主题演讲,产生较大反响。以《百年梅香》为头题的《淮上历史民俗文化散文随笔十题》获得淮安市第二届政府文艺奖(吴承恩文学奖)一等奖(奖金5000元)。 8.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关注大众,在现实题材散文创作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其中《向生命借贷》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向生命借贷》(又名《老姨》)发表于《中国作家》2006年8期,入选《散文选刊》2007年第1期,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2006年版,获得中国作家2006年金秋笔会一等奖,并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单篇奖,赴西安出席颁奖典礼。冰心散文奖被誉为除鲁迅文学奖外中国散文界的最高奖项。颁奖期间与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见面,邀请他担任《散文家》杂志顾问并为杂志亲笔题辞。 9.《七表妹》(又名《憧憬纯情时代》)发表于《当代小说》(诗文版)2007年第5期、《散文百家》2007年第10期,转载于《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年第7期头条,转载于《中外文摘》2008年16期,转载于《都市文萃》2008年第11期,入选《江苏散文2006-2007年鉴》。《七表妹》被评论界认为是中国散文关注当下底层大众生存状态的一篇力作。 10.2007年5月应邀赴江苏兴化采风,参观了郑板桥故居后感慨颇多,后创作7000字随笔《宦海归来》。此文发表于《散文百家》2008年第4期头条,同时荣获2008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历史文化散文的头条。此文又名《一眼看千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09年2期获奖作品专号,获得《人民文学》“风物扬州”征文优秀作品奖头条。 112009年5月上海市作协沈组书记、上海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散文文学评论家褚水敖先生对吴光辉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评价为“在中国散文界独树一帜”,甚至说“上海的作家写不出这样具有很高艺术质量的散文,包括历史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在内”。2008年至2009年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创作在散文文本运用上突出文学属性。这与我国其他历史文化散文有着明显特点。这期间《一个浪漫灵魂的最后挣扎》发表于《作品》2008年第10期,《湘西古镇》发表于《中国作家》2008年第5期,《一座湘西古镇的宿命》入选《2008年度中国百篇散文精选》,《谶言在荒在的四周徘徊》发表于《中国作家》2008年第5期,《龙门二题》等一组发表于《散文百家》2009年第4期,《边缘》发表于《作品》2009年第 8期,并转载于《读者》(大字版)2009年9期,《塑壁达摩之残》发表于《广西文学》2009年11期,并转载于《散文世界》2009年5期。以上历史文化随笔的篇幅都在6000-8000字之间。 12.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而创作了《大雪是喊魂的节气》。此文发表于《作品》2009年第3期,获得中国散文学会“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随笔一等奖,我国散文评论家红孩先生为此专门写了评论文章推介,有关《大雪是喊魂的节气》的评论发表于《文学报》2009年12月18日,同时发表于《江苏作家》2009年4期。《喊魂》还发表于《山花》2009年4期,入选《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者散文集》。吴光辉在2008年11月北京鲁迅文学馆举办的中国散文发展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在介绍到这篇散文的创作经历和体会时,全场与会人员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次又一次为这篇散文鼓掌。 13.在2009年散文创作中,得到我国著名散文评论家、编辑家甘以雯先生高度评价的《泪读历史巧合》,取材于抗日名将张灵甫和爱人王玉玲、新四军将领彭雪枫和爱人林颖的故事。此文发表于《散文百家》2009年8期,接着转载于《读者》2009年20期,转载于《作家文摘》2009年12月8日,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许多读者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认为我们要正视历史,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这篇散文从两位将军爱情生活的视角切入,视角新颖独到,创作思想解放,受到广大读者的一一致好评。 14.2009年5月参与组织举办中国首届“漂母杯”母爱主题散文大赛。本次大赛由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由迟浩田、从维熙、谢望新、潘向黎等全国著名作家获奖,周明、王宗仁、石英、红孩、范小青、赵本夫、赵恺、张王飞等全国著名作家,市委书记刘永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区委书记刘学军等市、区领导出席颁奖典礼。在颁奖期间中国散文学会还授牌成立中国散文学会洪泽湖创作基地,任命吴光辉为创作基地主编。2008年5月,主编《散文家》杂志,此前安徽散文家许俊文专程来淮邀请吴光辉接办《散文家》杂志,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散文家》于2008年5月正式出版,刊号借用《短小说》杂志的增刊,以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形式出版。首期发表了一大批全国著名散文家的作品,在全国散文界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江苏散文创作的一个新品牌。吴光辉于2009年12月当选江苏省淮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5.这个阶段亲情散文系列有《人在另一个世界上还会有憧憬吗》发表于《中国作家》2006年第8期,《桃花癫》发表于《大众文学》2009年第4期,《等待着风起的日子》发于《文学报》2009年2月26日19版,《预约秋风》发表于《散文世界》2009年2期,《拜月》发表于《雨花》2009年第7期,《进城拾大麦》发表于《雪莲》2008年第3期,《亲历一个时代的终结》发表于《散文家》2008年8期,《裸木黄桑》转载于《散文选刊》2009年第1期,并转载于《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27-34期57版,《让爱在灰烬里重生》发表于《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5期,《七十七盏河灯》发表于《文学界》2008年第8期。其中《让爱在灰烬里重生》得到我国著名散文评论家、编辑家甘以雯先生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2009年散文创作在亲情散文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 16.在散文评论方面一直坚持关注底层、关注苦难、关注大众,主张散文要干预社会、批判落后、倡导良知,敢讲真话。他先后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创作评论,在全国散文界产生广泛影响。《新散文的创作姿态》发表于《都市文化报》2005年12月22日,《新散文的创作姿态》发表于《中国散文》2006年1期,《重塑散文的忧患意识》发表于《散文世界》2007年3期,《从原生态描摹上彰显里下河水乡散文特色》发表于《中国散文评论》2008年第6期,《母爱散文的情感定位》发表于《中国散文》2009年2期,并发表于《文学报》2009年6月25日,《描摹乡土意象,渲泄人性悲情》发表于《文艺报》2009年5月23日。 17.2009年5月10日应邀出席在南戴河召开的“中国散文名家笔会”,会上发表了演讲,引起强烈反响。主要观点就是《2008年中国散文情感表达的突破与困惑》。文章已于2009年4月30日发表《文学报》。作者指出“纵观2008年度的中国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散文作家在情感的体验与表达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被广大读者认可的佳作。当然,就我国散文创作的整体态势而言,怎样艺术地处理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流露与抑制,依然是一个困惑着许多散文家的一个大问题。” 18.2009年12月,主编《2009中国母爱散文年选》,此书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书精选了2009年度全国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母爱主题散文近50篇,并为本书写序,题为《亲情散文也要承载社会责任——2009中国母爱散文文本创新的精神内涵》。同时,吴光辉的散文《大雪是喊魂节气》入选《2009年度中国最佳散文》,随笔《边缘》入选《2009年度中国最佳随笔》。这是对2009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一次总结与回眸。
发表于 2009-12-14 1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吴老师
发表于 2009-12-14 13: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光辉网友真是硕果累累啊,佩服!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汇总”放在论坛上没有太大的必要!-------我无恶意,吴网友莫怪!
发表于 2009-12-14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举已,也无可厚非。
发表于 2009-12-14 14: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鼓励大家展示自我。
发表于 2009-12-14 16: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呀,就是不一样。
发表于 2009-12-14 1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光辉要多多举办一些不收费的征文活动,谢谢。
发表于 2009-12-16 2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发表于 2009-12-16 2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光輝散文创作汇总 1.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创作散文《镇淮楼赋》。这是吴光辉创作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并从此开始散文创作。《镇淮楼赋》是散文创作早期的代表作。发表于《新华日报》1995年7月1 ... [/quote] 光看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感觉全是精品美文!
发表于 2009-12-17 2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5 09:52 , Processed in 0.01325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