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抱诗歌的下午 文/河海洋 有这样一个下午,聆听诗歌,是多么神圣,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在聚龙湖畔,在听淮阁内,这么多的诗人相聚在一起,在这个端午将至的下午,放下一切别的,放下别的一切,纯粹地只为诗歌而来,这是多么的干净。 晓慧老师的即兴演讲《向诗人致敬》,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的动人,纯粹,是啊,向诗人致敬,因为有了诗歌,从而有了永恒。因为有了诗人,岁月变得年轻。83岁的李有干老师,被戏称为八零后,他一生创作六十余年,迄今依然在坚持创作,文字让生命变得厚重,让耄耋老者,变得年轻。 假如我们的灵魂轻舞,假如我们的歌声嘹亮,假如我们的步履轻盈……,那一定是因为诗歌,因为诗人。孙曙老师没有教过我,但他却是我永远的老师,他说《跟着诗歌向前进》,他用回忆的诗行,写满这片深爱的土地:新西门桥、曹家巷、通榆路……一个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如数家珍,几十年来,无论如何地变迁,那些洒满诗人们的爱情、智慧、忧伤,或是豪情的土地,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它们永久地存活在诗人的心底,永远地聆听诗人的脚步。如今,又新添了湖畔、听淮。诗人用诗行前进,向前进。 《今夜,我在黄鹤楼打更》,是茂华老师的作品,在箫雨和依然的演绎下,我也仿佛是“飞过的一只青鸟”,不见当年的身影,惟闻鸣啾里“黄鹤楼的一世英名”;是端午,总要吟咏诗歌,孙惠老师的《遍地的香,安息》,正是为端午量身定制的诗行,“总有一种草让人莫名忧伤”,“可我,却不能开心地/叫出它的名字”,我们的心,生疼。诗人金鑫用金氏朗诵吟咏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注意到最后的字,不是读出来的,是咽下去了,吐不出来。 我们用什么保留我们的故乡?你说呢?王玉琴老师,告诉我:文字。王老师是一个文学迷,痴迷到什么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年少的青春里,她会到海边,到大山、到遥远的远方,扮演文学中的角色,当书中人。书中人,是另一个“我”,是那个精神的我,灵魂的我,是本质的我。然而,可悲的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只活了一个肉身的我,物质的我。我庆幸,我靠近了文学。钱文忠老师在《漫谈人生》中写道“让你的人生过的比别人‘多’”,诗歌,让我们保留精神的故乡,土地。是文学,是文字,让我们依然活着。 都说诗,是悲怆的产物。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诗人苍凉的心。《梅之殇》,诗人还宝生,说我一定要朗诵这首诗,“和三十年前不同,那是在学校操场上/梅正绽放,笑靥点亮了钟声/阳光下,青春的花朵姹紫嫣红/而现在,梅是在绞索上/一场暴雨正熄灭她的眼睛/一阵狂风正将她对人世间的留念”。梅,走了。就在昨天。梅,却又依然活着。 《妈妈你不能再老了》,在江华老师空灵的声音里,母亲,让每一个游子,有了依恋。真的,对于母亲,无论你在哪里,牵挂的心永远都在,一分一秒,一刻也没有中断。“没有了妈妈,年龄再大的孩子,也还是一个孤儿”,不由地想起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了妈的孩子像根草。 《今夜,我和西部的秋风一起失眠》、《致麦朵》《怀念》……,这个篇章的主题是爱神,姜桦老师的调侃“爱,太神了嘛,所以叫爱神”,让诗会朗诵大厅内,笑意盈室,阳光正恰到好处地透过临湖的玻璃墙,钻进听淮阁,铺满诗人的心田。 因为诗歌,相聚;因为诗歌,幸福。 整个下午的时光,整个人生的旅途,因为诗歌,不会再迷路。 我们跟着诗歌向前进…… 谢谢诗歌,谢谢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