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65|回复: 4

[原创] 对,这就是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8 2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这就是北京 ————“北京散墨”之三 戴 冰 一个城市应有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而这个性,大多体现在一个城市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上。可惜,时下不少所谓现代化的城市,虽高楼林立、面目亮丽,但几乎是千城一面,互相抄袭,特色模糊、风味杂陈,全然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再也找不到彼此之间明显的不同,令人难免要发出“何其相似乃尔”的感叹。而北京,至今尚保留着北方古城、古都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味。你只要一提到“胡同”、“四合院”、“鸟笼”、“鸽哨”、“侃爷”、“豆汁儿”、“全聚德烤鸭”、“东来顺羊肉”以及“天桥”、“大栅栏”、“大碗茶”等等,人们就会立刻想到:啊,这不是北京么?对对,这肯定是北京!——这就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就仿佛一个人身上的胎记,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上、言谈举止上最最明显的特征。有了鲜明的个性,也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的价值。 胡同 ● 四合院 胡同、四合院,这一城建与民居的特色,似乎只有北京才有,其他地方即使有,恐怕也不像北京这样形成连片的以皇城为中心的大一统的棋盘式格局。类似老上海的弄堂、石库门,陕北过去的窑洞,成了一个地方的地标。 胡同,应该是蒙语“忽洞格”的汉语译音。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帝国,次年定都北京,称“大都”。实际上,此前四年,即开始营造这座城市,当时,蒙古人称水井所在地叫“胡同”。以后,就自然形成一条条街道、小巷。想想也是,群居必有水源,有了水源,才能形成群落。据《北京旧事》记载,老北京的胡同很多,明代有几千条,清代,2077条;1944年,3200条;到1986年,增至6104条。但是,随着城市的逐步改造,现存的胡同正在日益减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正在抢夺胡同的生存权。胡同——老北京的最后阵地,前景令人堪忧。好在北京市的主政者已重视了这一问题,看来,胡同还会有的,四合院也会有的,老北京民居的原始面貌还会保存一些的。这就对了。不然,到哪里去找老北京? 北京城内的街道胡同名称,在全国来说,也是独具特色。它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称复杂多样。城墙、城门、牌楼、皇宫、府邸、衙署、园林,都是街道胡同取名的标志;至于湖山、河海、井泉、桥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工厂、作坊、食品、用具、商业集点、服务行业以及人物姓氏、人体部位等,也都是街道胡同名称的来源。也有直接根据胡同的形状取名的。这些街道胡同的名称,大多很俗,本色地反映了北京城某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情的面貌和特征。另外,每条街道胡同,又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变革,从而汇成整个北京城史洪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了了解北京前世今生的一个个窗口。 四合院,是老北京典型的民居样式。方整、气派、安全、舒适而又内敛,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伦理秩序。据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胡同的走向和四合院的朝向作了科学的规定。因北京冬天盛行北风,故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按风水八卦的定位,大院外门一般开在东南角。入门,迎面一道影壁。转入后面,进入二门,便是一个大约正方形的四合院。所谓“四”,即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字形结构。北面朝南的为正房,住主人,辈分高的人;东西两旁为厢房,住子孙晚辈;南面朝北为过厅,又叫倒座房,一般用以会客以及仆人住。一般人家一个四合院,有钱人家则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四合院,或纵向排列,或横向排列,前后相通,或左右相连。院内一般有老槐树或枣树,还有石榴树、海棠,树上挂鸟笼,树下金鱼缸,寓意吉利。整体建筑色调灰青,但大门大多是朱红色,院门凸出,上方有飞檐、砖雕,下面有一对门墩,给人以朴实、大方、庄重的印象。这种四合院可以说是北方民居中最完美的样式。 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后的象征,但它的面积正在逐步减少。建国初期,是1700万平方米;到1990年,减少到400万平方米。而到2007年,则还有不到300万平方米。至于将来,不少人担心还能否见到四合院?对此,北京市的主政者回答:肯定保留。只是多少的问题。 槐树● 鸟笼● 鸽哨 槐树是北京的市树,也是行道树,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北京是京都,照理应选择一些名贵的树种作为市树、行道树,而槐树这一本地树种太普通了。但事实是,在北京的街道两旁,在胡同里或四合院的门前屋后甚至院内,满眼都是槐树。这种槐树,无刺,高大,有别于带刺的洋槐,人称“国槐”,又名紫槐、家槐、本槐、豆槐、白槐,属豆科落叶乔木,是长寿树种之一。因为这种树耐旱耐涝,生命力极强,绿叶周期长,粗大美观,枝叶茂盛,花香淡雅,既适宜北方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而且颇具实用价值,同时,还蕴含“怀念家国”的寓意,所以,备受北京人及海外游子的青睐,从而形成北京城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养鸟遛鸟,在全国各地似乎都有,但玩鸟人之多之痴迷之专业还要数咱北京爷们。据说,这一爱好,是满清王室、八旗子弟传下来的。过去的八旗子弟不思进取,耽于享乐,玩鸟、斗蛐蛐、斗蟋蟀,被视为颓废、没落;如今咱北京人玩,那叫“休闲”,叫“品位”。每天清晨,在公园里,在林间的小道上,你总会看见那些北京爷们拎着心爱的鸟笼晃晃悠悠、蹒跚而来,然后,将鸟笼挂在树上,或打太极,或聊天、侃大山…… 鸽哨,大概是京城上空独有的流动的音乐。你想,在北方清冽的冬晨,在一大片一大片灰色小青瓦或黄色碧色琉璃瓦的上空,在一株株枝干光秃、线条优美、直插云天的老槐树的上空,不时地掠过一阵阵嘹亮的鸽哨,搅动着冷凝的空气,那是何等的诗情画意啊!若是缺少了它,偌大的京城上空就未免显得有些呆板、萧飒、冷漠了许多。而鸽哨一响,天地为之一振,天空活了,大地活了,人的心也活了,北京顿时灵动起来。 侃爷● 烤鸭● 驴打滚 未去北京,就听说北京的侃爷最能侃,就连踏三轮车的也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宫闱秘事、政界内幕、明星绯闻、国内外大事等等简直无所不知,脱口而出。也难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们长期生活在京城天子脚下,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消息不知道。于是,侃爷们便居高临下,滔滔不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政治意识极强。江西著名作家陈世旭在他的散文《北京“的哥”》一文中,就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位北京“的哥”如何一边开车、一边讲他的所见所闻,而且绘声绘色,“神龙不见首尾”,直至终点。下一个上车,又将听到一番神侃,而且不断出新,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一个新闻接着一个新闻,如果录下来,准能编成若干卷《今古奇观》。我2006年10月赴京开会,也有幸领略了一回三轮车夫的海侃。但我觉得北京的侃爷大多人不坏,心好,直爽,快人快语,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甚至很有国家观念,不愧是首都的人。当然也有极少数光耍嘴皮子的,胡侃,乱侃。“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应当归属于草根文化。而北京这种草根文化非常发达,确实蔚为大观,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从而丰满并彰显了北京的个性。 烤鸭,到目前为止,还数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天下第一,这是不用怀疑的。到现在我还没听说有哪家的烤鸭超过全聚德的。全聚德的烤鸭,原材料是特有的,烘烤技术也是独特的,对每一位顾客都是认真负责,当面为你切割,绝不以次充好,绝不马马虎虎。虽然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惟其如此,才成了北京的名优特产,成了北京的经典美食,也代表了北京的形象,扩大了北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海内外的游客到北京,如若不尝一尝正宗的全聚德烤鸭,那是要后悔一辈子的。 说到“驴打滚”,就不能不说北京的小吃。很多人把北京的小吃统统说成是美食,本人不敢苟同。小吃,有好有丑;小吃,各有各的特色。再说,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和口味,很难统一。若将所有的小吃都说成是美食,未免以偏概全。比如,“豆汁儿”,是很多人甚至不少名作家所推崇的老北京的一种“美食”,说什么离开北京多少年,还在想着豆汁儿。其实它是蚕豆粉或豌豆粉的粉油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大多数农村人都吃过,而且不止一次。那简直是又酸又涩,开始难以下咽,慢慢地,也就适应了,因为饥饿难忍。然而,在一些嗜好者的吹捧下,豆汁儿简直成了京城最美的美食。不过,提到“豆汁儿”,人们也就条件反射似地想到老北京。它, 到底成了老北京的一个符号。 所谓“驴打滚”,其实是一种甜的小包装面点心。外面是黏性的黄米面或糯米粉,里面是赤豆沙作馅心,卷起来,切成小块,加上外包装即成。很平常,并不像名字那样神乎神乎。至于其它的北京名小吃,什么爆肚啊,灌肠啊,炸酱面啊,在我看来,简直有点粗制滥造,不值得一吃。但东来顺的涮羊肉还是值得一涮的。褡裢火烧嘛,根据名字看也应该是可以的,但我未看到。总而言之,我觉得北京或者北方的地摊小吃,大多是粗放型的,远不如江南的小吃精致,讲究。这或许与地域的自然气候、风土人情有关,与地域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人的性格、审美有关。 北京,这个令人神往、令人爱恋、令人回味不尽的古都,在现代化国际化一波一波的大潮中,居然还能保持着老北京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味,真是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才充满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但愿这种个性和风味永远永远地保持下去。 啊,北京! 2014,2,20写于上海
发表于 2014-2-28 23: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粗读了一遍,仅从文字看,戴先生一定是个“京通”。 但是生活在北京,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让人无可奈何雾霾、让人胆战心惊的房价、让人目瞪口呆的车堵、让人不堪重负的拥挤、以及“老北京”们那自命不凡的高傲.......
发表于 2014-3-1 10: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城市都有令人向往的风景,老北京在雾霾的侵袭下越来越模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喜欢戴老师笔下的北京。
发表于 2014-3-4 07: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都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我也很喜欢北京。戴老师是名符其实的学者,关于北京的诸多篇章皆出手不凡,问好!
发表于 2014-3-4 23: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膜拜,向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4 08:42 , Processed in 0.019976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