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3|回复: 8

[原创] (原创)散文-----祈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祈雨 过去在我的家乡,农村兴迷信,每逢遇到天旱,人们就要祈雨。记得我十岁那年,正赶上高粱晒米,谷子扬花的时候,天旱了。六月的骄阳象泼火似的,把高粱晒得搭了蔫儿,谷子晒得拧成了绳,棒子刚出穗,就被晒焦了,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那时,大人们天天凑到村东头的家庙里,操持祈雨的事情。大伙选了在村子里德高望重的大伯父做主持,在村西头搭了一个芦苇棚,摆上供桌香案,还请人塑了一个龙王爷。开始祈雨的那一天。全村人都光着脚丫子,头上戴着用柳条编的圈儿,满河滩地跪着。听大人说,祈雨的时候,不能穿鞋,也不能带帽子。谁要是穿鞋戴帽,人们就骂他是旱魃。 顶好玩的就是“行雨”了。大伙敲着架鼓,抬着龙王爷,打着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旗子,到各村里去游乡。我们村尽管不大,但家伙势儿齐全,光是架子鼓就有四十多面。还有钹呀、镲呀、锣呀、铙呀,各种各样的铜器家伙。那鼓叫毒毒的太阳一晒,敲起来声音格外灵泛。 那会儿,别看我年纪小,可我会打好多鼓点儿,大伯就叫我领鼓。我腰里挎着一面小架鼓,拿一对儿用枣木棍削的鼓槌儿,头上系着红绒球和小铃铛,敲出各种各样的鼓点儿。比我大一岁的小三儿,随着我的鼓点敲着小锣,围着我又是蹦,又是跳。敲到热闹处,引得两边看热闹的人,拼命地拍巴掌。都夸我和小三儿是“枣木棒槌-----一对儿。” 有一回,我们行雨回来,已经天黑了。我们把架鼓送回家庙里,正要回家吃饭的时候,小三儿朝我挤挤眼,把我叫到一边,悄声地对我说:“伙计,你有胆儿不? 我说:“有胆儿又怎么样?” “有胆儿,我们就去…….”他凑到我的耳朵边,悄声地说着。 原来我们那个龙王爷,浑身上下都是用胶泥塑成的,外边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只有那一对眼睛,嵌着两颗乌黑晶亮的玛瑙珠子。我跟小三儿早就相好了那两颗珠子了。这会儿,乘着大伙回家吃饭的功夫,我俩一口气跑到村西头的滩地里。那龙王爷被人们抬了一天,这会儿刚放到芦苇棚里,在它前面的的供桌上烧着一支高香,两边点着两个狮子蜡碗。我跟小三儿屏住气,轻手轻脚地走进苇棚,看看旁边无人,蹭地一下跳到供桌上,一人拿个铁钉子,不几下,就把两颗玛瑙珠子挖下来了。 那天晚上,天格外闷热,我躺在炕上,说什么也睡不着,手里攥着那颗玛瑙珠子,心里象敲鼓似的怦怦乱跳。我真后悔呀,赶明儿人们发现了龙王爷的眼珠子被挖走了,那可怎么办? 好容易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又做起噩梦来了。我梦见大伯父撅着胡子,瞪着眼朝我走来。手里拿着一根皮鞭子舞得呼呼作响。他怒气冲冲地说;“好你个坏小子!竟敢把龙王爷的眼睛挖了!”可一转眼,他又变成了龙王爷,只见那脸上两个大黑窟窿,伸着两只象鸡爪子似的大手,一下子把我抓起来朝墙上撞,轰隆一下把墙撞到了。 我猛地醒过来,原来是在打雷。我打开门一看,只见天空黑压压的,一道闪光,跟着一个炸雷,大雨就瓢泼似地浇了下来。 人们冒着大雨,欢呼着朝西河滩跑去。可是跑到河滩一看呀,只见那芦苇棚被风吹倒了,那龙王爷也被雨水冲成一堆烂泥。这回小三儿打了我膀子一下,仿佛是说:伙计,放心吧,再也不会有人查问那玛瑙珠子的事了。 那一年,洞庭湖畔年景很是不错。按老规矩,秋后应该唱一台大戏。向龙王爷谢雨。可是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再也不像开始祈雨的时候,操持得那么上劲了。一直拖到年底,才请了县里的剧团,唱了两天花鼓戏,算是还了愿。可见大人们,也不都是信龙王爷的,要不怎么敢哄它呢? 我的那颗玛瑙珠子,一直藏在我的抽屉里,始终没敢拿出来。直到一九八四年年我要去华东师大读书,才把它交给大伯父。他把它拴在烟荷包上,当了个荷包坠儿,一直用到现在。
发表于 2009-5-9 17: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逝水流年,岁月沉淀了许多有汁有味的东西,往往在不经意中在我们的内心回放,温暖而感动! 欣赏了!
发表于 2009-5-9 1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不在别处。风景永远属于童年,风景只在记忆的深处,我一直这样以为。 童年,除稚拙外,应该是生活中最大的一个海洋。我们从许多读过的书中能从容地寻到作家童年时光之河的源头,几乎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从回忆童年开始写作的,因为一个人来到世上,首先拥有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类精神史上永远的故乡。那些妙笔在握的作家常常靠对童年的记叙来奠定他们的荣誉。,给平淡的文字注入比花更香的韵味。 我更渴望稔熟他们难得的童年的时光。让光阴不止一次地不诗境般呈现眼前,童年的梦境已升华为异常绚丽多彩的世界,成为某种潜隐变幻的哲学象征。其实把深奥的哲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人们带着乡愁到处寻找家园的过程。从古至今,给我们生存和获得力量的就是哲学。因此,带着哲学记忆的童年比所有的童年记忆更接近童年,又比所有对童年的记忆更远离童年。读一篇好文章时必须有同等的感情倾注。总是在习惯且麻木的庸常生活里唤回我们对往昔最美丽的回忆,像蜜蜂酿蜜一样,又一次燃起我们在今后生活中的激情之火。一个个祈雨的细节不时从久远的过去被拉回到眼前。故乡的风景,那种浓浓乡愁氛围始终梦魂萦绕于斜阳的作品中。 最初的印象往往能主宰人的一生。难怪老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在五岁之前把一生过完了。尽管星隐月离,岁月沧桑,从一头乌丝到华发早生,只不过几十年光景。我常常听到行将就木的老人非常清晰地讲叙他们的童年往事。告别童年,再多的风景也会变成一张白纸。无论你变得怎样衰老,倘存一息记忆,一颗心会固执地滞留在离童年最近的地方,怀念和遥想像金子一样在幻梦中闪闪发光。童年,这段永不生锈的时光,凄美无限,仿佛永远圣洁的光芒照亮灵魂。童年中最遥远的往事恰恰是诗人心中最亲近最温柔的一部分。“一处鲜为人知的痛,终将贯穿我的一生”。童年始终与作家的一生难分难解。斜阳有惊人的记忆力,如果能怀有哲学思辩的逻辑才能,又不约而同地把两者诗化,融为一体。他是哲学家,更是诗人,他为我们贡献自己的思维,还贡献自己的灵魂。 为写两个回帖,花了我半天时间,原因是我打字太慢,比小学生还要慢。 再次问好斜阳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18: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你的褒奖让我心惊,说实话,我知道自己的斤两。   不知怎的,我感觉你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发表于 2009-5-9 1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散文版主,有引导散文主流导向的义务! 我怎能喧宾夺主! 在此帖中,我依然写出你文字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文学需要进步! 我想起一个朋友,听说他的祖父在一封信里不知道写了什么,被赶到遥远的地方,最后被活活打死了!他与一个作家谈文学除了“高大全”之外,可以不可以写些风景,来一点点浪漫主义什么的。我听后齿寒!文学发展到今天,各种流派纷呈,渐渐开始百花齐放了。文学的今天,尽管有负面的东西,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 华师大中文系是很强的一个系。里面出来不少名家教授! 施蜇存 徐中玉 钱谷融 王元化 陈子善 晚学茂华敬拜了! 同时,问好斜阳老师!你有幸在这人文一流的大学里深造过,(尽管念的理科)也是醉里挑灯的幸运!那怕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幸运!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 在此帖中,我依然写出你文字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文学需要进步!”-----我的老天,你指出了问题,文学就能进步?太滑稽了! 在八十年代,能到大学去读书,尤其是到一些重点大学去深造,光靠“有幸”是远远不够的。这和大街上的“抓奖”不同,靠的是运气和幸运。八十年考大学,需要的是真功夫。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幸”的。
发表于 2009-5-9 23: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此帖中,我依然写出你文字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文学需要进步!”-----我的老天,你指出了问题,文学就能进步?太滑稽了! 在八十年代,能到大学去读书,尤其是到一些重点大学去深造,光靠“有幸”是远远 ... [/quote] 不管从何种途径,爱好文学的人都希望文学的进步! 在八十年代,进大学谈和容易啊!?那个时候进去的相当于现在的硕士!进重点大学的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可见斜阳老师的功底,学养之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斜阳老师搞的是业余文学,取得成绩不少,要是搞专业文学创作,成绩要比这更大一些。但现在斜阳老师的佳篇不断,近期准备写长篇小说吗?我已经拟好提纲,准备写长篇小说了。这是个特别重的体力活,要费时耗神。 深夜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8: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进大学的,相当不了今天的硕士,进重点大学的也相当不了今天的博士。 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确实令人堪忧,每年数百万人走进高校,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学校盲目的扩招。使得生源复杂,鱼目混珠。 按说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要比过去充实的多,但是为什么现在的教育质量比过去有所下降呢? 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缺乏严密的考核手段,假的东西太多。而这种假,又可以打着闪亮的招牌,招摇过市,能不害教育、害社会吗? 我学写作纯属个人业余爱好,也确实写过一些东西,但是都是些雕虫小技的玩意儿,上不了大台面。要说成绩那就更谈不上了。 要说长篇小说嘛,也确实写过。但是写得不伦不类,根本没法让读者看完。 写长篇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才思和天分。否则的话,就会像“白云”写得小说一样,尽管读者“相当地”多,但是拿回家后,都被当成了厕所里的手纸!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的“学养”很浅薄,不然也不会和你发生“冲突”。但是,我觉得我本是“下里巴人”,不象“阳春白雪”有那么光亮的面子,所以也就不去顾及那么多了,我认为正直的人是不会笑话我的! 上午八点半,有两节“成教”课,就不多谈了!
发表于 2009-5-10 0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您笔下的“风情风俗图”。尽管是回忆,但新鲜如水洗,有地域特色,有深厚的况味。这是一般人不易驾驭的。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2 03:38 , Processed in 0.04249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