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举来:土地证里说前身 提起陈举来,在收藏界可以说赫赫有名。从古钱币收藏、古代农具、到盐务税赋、土地契约和革命文物——这位70岁的江苏省兴化市民间收藏家,在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涉及20多个收藏专题品类,而且在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和复制等方面颇有建树。 不过,尽管他的收藏门类丰富,但说起他最迷恋的,却是土地契约和证书。而这一爱好,则完全出于一次偶然。 1993年,陈举来的岳父去世,在清理遗物时,在一只精制的小红木盒中,发现了两张《土地房产所有证》。经仔细辩认,两张均是1951年土改时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一张是岳父的,他岳父旧社会没有一寸土地,靠给地主做长工谋生,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他家分到了水田13亩。兴化是里下河水乡,主产水稻。另一张土地证是陈举来岳父的岳母平史氏的,1951年的土地改革也让她分到了七亩田的草地。因为平史氏没有儿子,这七亩田后来也由陈举来的岳父继承了。从一个给地主做牛做马的长工,到翻身解放并成为土地的主人,陈举来的岳父永远感激共产党,因此,他将《土地证》视为珍宝,特地存放在一个雕龙描凤的盒匣里。 当时,虽是中国古钱收藏协会会员的陈举来,对土地契约和土地证书的认只和了解并不多。岳父遗留的二张《土地证》让偏爱收藏的他纳闷起来:岳父为什么把这两张宣纸做的、毛笔写的,大小不一的、版式不同的《土地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蓦地想起岳父生前说过的话:“分到土地是翻身农民一辈子铭记在心的大事,我要永远感谢共产党。”想到这些,陈举来突然意识到,虽然只有一张簿纸的《土地证》,涵盖的内容可能非常多。于是到市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土地改革方面的书籍回来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些虽然只有一张纸的《土地证》和《土地契约》都是地籍管理的历史见证,意义非常重大。从此,在他的收藏品类里,又多了地籍管理史料的收藏。 18年来,陈举来走南闯北,总共收集了地籍管理史料1100多件。他的藏品从明朝洪武元年江西吉安府安平县《官田租米杰》、万历九年《清丈鱼鳞册》、万历二十七年《清丈归户单》,以及从景泰到崇祯10多个年号的草契、红契和官契,并有明代与田赋有关的《清册分户票》、《执票》、《正堂税票》等。到清朝的清军入关前的八旗圈地的满文《龙照》,和入关后的顺治到宣统10个年号的土地契约100多种。并有清代的地籍权属证书(即土地证)《佥业票》、《业户执照》、《佥业归户票》等30多种。至于民国时期各省颁发的土地证,陈举来也收藏了20多件,包括袁世凯称帝时的地契、日本鬼子在东北扶植的伪政权《满洲国土地执照》等,还有一件由于田地多次转卖、长3.7米的长契。 当然,令陈举来最满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土改中颁发的土地证(地契)前后相连,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土改历史档案。还有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陕甘宁、晋绥、苏皖)实行土改时的手写契和民主政府印发契40多件。陈举来手上最珍贵的地籍管理史料,还要数一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发的《耕田证》。目前全国仅发现了一张。这张《耕田证》标明的日期为“1933年7月×日”,距离今天已近八十年,纸的边角都已磨损,右上角写作“杨泰煌等共四人每人分田共计二十担(谷)”,中间填写土地的“四至”(有方位和大小),并注明“不公田,六斗”(可能是“私田,应缴公粮6斗”的意思)。《耕田证》的左方盖有“瑞京县苏维埃政府”的长印和圆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曾更名为“瑞京”)。落款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杨储才、土地科长杨振英”,并盖有他们二人的私章。为了这张《耕田证》陈举来四上江西,最后还是在一位收藏钱币的朋友帮助下,从一个古玩市场的摊主手上,以1.5万元的价格买得。 为了地籍管理史料的收集,陈举来前后花了数十万元。他原先在供销系统工作,退休后仍经营一家唐址仿古铜镜厂,仿古铜镜主要卖往国外,这么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和这个厂赚的钱都投到收藏中去了。有时为了一件藏品,向老婆伸手、向儿女伸手,好在老婆和儿女个个都支持,他的藏品也越来越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曾称赞他说:“陈举来手中地籍管理史料藏品,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一些《土地证》和《土地契约》尺寸大、面幅大、纸质特殊、带有官印,形式漂亮,所反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字行间,一段历史跃然纸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土地权籍的管理、交易及纳税的真实情况,了解到当时政府的有关法律条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前,成立国内首家民间地籍管理史料博物馆是陈举来最大的愿望。原来设在自己家中的免费向民众开放的地籍管理史料展览室,因去年市政建设住宅拆迁而不得不关闭,住在临时安置房中的陈举来,迫切希望自己拆迁置换的房子早日到手,来实现成立民间地籍管理史料博物馆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