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诗人,我也不敢写诗,我一直认为诗是所有文学体裁里面最有气质,最洒脱的。能够写诗的人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更要有对生活的本质观察和独到理解,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优美的文字,而顾城就是用生命书写诗歌的人。
那个在带有宗教色彩的全国性红色运动中长大的孩子,他是一个为诗而生的人,诗就是顾城,顾城就是诗。他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即便他做了丈夫,做了父亲。也正是这种性格和情感的纠葛使诗人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的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的十几个字成为了成为了朦胧诗的经典,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而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成为文革后颇受争议的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抛开纷乱繁杂的争议,那流离灰色的童年没有使诗人沉没,相反诗人对于生活和自然有着自己独到的视觉和察觉,他可以安静的看着瓢虫背上的颜色看出了比国旗还要多彩的斑斓。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无论生活多么绝望,也无损生命的愿望;愿望永在,超越一切苦难之上。所以我觉得,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也正是这份心境使诗人写下了许多精辟干练的诗句。他的许多诗源于对生活的细致也源于他对绘画的认知,须知顾城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弧线一诗里面特然转向的鸟、弯腰的少年、幻想的葡萄、耸起背脊的海浪就是把几个毫不相干的动态的人和自然进行有机的结合。 与其说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还不如说他是一个童话诗人,他的笔是如此的天真、纯稚、梦幻,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他在诗里面和安徒生对话,像孩子寻找自己的归属,他在诗里面诉说着我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他在诗歌里用太阳和纤夫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生命,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 顾城的一生是贫穷的,无论是童年还是寓居海外的日子,诗是诗人的灵魂,也是诗人的谋生工具,其实物质的匮乏也是婚姻变革的原因之一,外界对诗人最后的死亡有很多是偏激的,甚至是歪曲的,说他最后精神分裂等等。其实最后诗人是想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想杀死妻子谢烨,他最后在告诉姐姐顾乡说我打了她一下,可能是当时情况的激化使诗人失了手,诗人最后的遗书都交代的很清楚,包括对妻子谢烨的安排,根本就没有要杀的意思。死者已矣,请我们不要再去攻击已经安息的灵魂,因为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留下的诗句,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接近照相式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从而带着极强的刺激性和无尽的魅力。 愿诗人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