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1# 斜阳 首先真心感谢斜阳先生的精彩点评,更是掷地有声的诤言,使我茅塞顿开,今天就借醉里挑灯一角,和斜阳老师聊聊。先说个引以为豪但又伤感的笑话:经常有陌生人因种种原因和我打交道,他们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是种田的,可至今都无一个人相信。有人说我是老师(此说法最多,其实我只当过临时代课教师),有人说我是干部,还有人说我反正不是种田的,我把手上的老茧给他们看,他们还将信将疑认为我谦虚。前些日子,我上街买鱼,看中一条斤把的乌鱼(有些地方叫黑鱼、狗鱼,是食肉鱼类,炖的汤又白又浓又鲜又香,很补人的)。鱼称好了,我问多少钱?那个卖鱼男人说18元(15元一斤),我掏出钱给他。这时,他的妻子一把从其夫手中抢过钱,塞进我手里,笑着打我招呼:“你是我家兰兰的老师,怎么能要你钱呢”?我莫名其妙(也许是以前教过的孩子家长吧,都20多年了,他们还记得,我怎么无印像?)于是我问她:“你家小伢子现在多大了,在哪个学校读书?”她说叫XXX,在XXX学校上小学4年级。我知道她把我认错了,而我这个人又不喜欢贪小便宜,“君子固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家古训可是我的为人处事原则,但又怕挑明了致她尴尬,于是非要给钱,要不就不买。她拗不过我,就收了5元钱意思意思。此后,我再不敢到他们那买鱼。想想好笑,在2005年之前,我因为穷,没一件像样的衣服,整天穿着黄解放鞋,那时从没人怀疑我农民的身份。看样子,“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以貌取人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看样子,《康熙微服私访记》也有生活原型。 言归正传。斜阳老师说我想文章见诸报端,不假。其原因有二: 第一,我是想证明自己不比某些尸位素餐的官二代、富二代或者科班出身的徒有虚名的人差。这20年来,我为生活奔波所累,加之心灰意冷,几乎不读书看报,少了许多学习充电等修炼的机会。现在,有些县级报纸(没有刊号,就打着内部资料或者某大报分号的幌子),文学副刊上老是那几个人的稿子。说实话,以我的水准来看,有些写的不错,有些就让人味同嚼蜡,还有的就是华丽词藻的堆砌,纯属无病呻吟、风花雪月,让人惨不忍睹,还互相捧场美名其曰:“写的清新、灵动”。其实,不知要表达什么主题?我以前有一篇《槐树花开》的怀旧散文,投了一家地方小报副刊,连投3次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后来我投给江苏《扬子晚报》“繁星”副刊,不到10天就用了,编辑华明玥老师还给我寄来样报和热情洋溢的信。此后,《上海文学》一个叫张斤夫的编辑老师也给我来信,指出我的不足,鼓励我立足农村,写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东西,就学刘绍棠、孙犁、浩然等乡土派大师的写作风格,多写稿、写好稿!我真的好感动于以上二位编辑老师对我这个无名的农村文学青年的关爱和扶掖之情。写文章极富戏剧性,入不了地方小报编辑大人的法眼,却被省级刊用,岂非:“低处不就高处用,近处不亮远方明”!假如文学也有《星光大道》,把我们业余作者和报纸上有些名不符实的人写的文章,统一打印不署名,让学校、社会大众评定打分,我也许不比当地大多吃皇粮的人差到哪里? 第二,我写文章,也有利益因素在里面,我被钱压怕了。假如《中国达人秀》允许我上,不是自诩,我可展示一个“耳听六人言”和“过目十行”的绝技。你哪怕拿今天才出版的我从没有看过的《人民日报》等任意书报,在某一版找一句话中的两个字,我保证在30秒之内找到(我以前在砖瓦厂和工友打赌来油条,我从未输过)。我看书能和激光扫描一样,但不是囫囵吞枣,以前上学时在租书地摊上,我假装拿这本翻那本的目录,大体上就浏览下来,后来人家不准我碰书,怕我偷看。一切皆为稻粱谋,我到外地做生意,把报纸上的文章拿给人家看,做活广告,起事半功倍之效果。记得20多年前,原江苏《盐阜大众报》副总编张晏斌老师,因看了我的许多稿件(1993年,是我写作“井喷”的一年,我那时热情高涨,没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胎速”,现在我就算是徘徊在作家协会门口的“临时工”吧?)同情我,把我介绍到盐城文联主办的《乡情报》打工,他多次对我讲:“假如纯文学什么时候不敌世俗变了味,那这个社会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大众的道德观就有问题了”。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想来,事实不幸被张总言中了,功利性的文化快餐太多。所以,还是斜阳老师说的对,写给自己看或者喜欢的人看,孤芳自赏也好,自娱自乐亦罢,我就做一个“醉友”好了!有像醉里挑灯这样纯洁的文化网站不多,我要感谢天涯倦客以及像斜阳这样的许多默默奉献的管理员、版主老师,因为有了你们的辛勤劳动,醉里挑灯才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