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20|回复: 13

[原创] [旧作]谁来灭王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4 21: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粗通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都不会否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推出了一系列在读者中有着极大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其名字已经注定了将永垂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如果说这一时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过若干重大贡献的话,那么可以说,其贡献之一就是,向社会推出了“痞子文学”在中国的缔造者、发明人王朔先生。

以《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等等痞子气息浓厚的小说而崛起文坛的王朔,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毫不否认自己的“痞”,甚至还以此为荣。应该说,王朔的成名绝非偶然,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中国文艺界刚刚摆脱思想禁锢、放下思想包袱的时期,长时间封闭于大一统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在解禁之后迫切地需要一些新东西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王朔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虽然这位在作品和言论中屡屡诚实地表示自己宁可在纸上意淫,也决不要崇高的文学幸运儿其作品中大量充斥着恬不知耻的疯话胡话和荒唐放肆之言,不断地拿肉麻当有趣,而且他的作品创作又实在与美国佬许多年以前就流行过了的“垮掉的一代”何其雷同、差相仿佛,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真正了解和接触过西方文学作品的读者毕竟是凤毛麟角,况且王朔在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无所畏惧的、善恶难辨的痞子精神和自得其乐、振振有辞的耍贫嘴正是能叫贫瘠、干涸已久的精神所不假思索就能吸收的。王朔于是乎很自然地就红极一时了。洋洋自得地过了把名人瘾,红了的王朔还接着被一些充当清客的媒介和各怀心思的评论者、影视导演们越捧越高,于是跟着就无知便无畏起来,开始口出狂言,虽然还不至于闹出他说要努力自学外语,亲手翻译自己的作品给老外们看,好争取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经典笑话、黑色幽默,但他的狂言却也决不逊色,影响也要大得多。他说他会“弄出来一部《红楼梦》”,而且轻蔑地说“一不小心就会弄出来”,这句本来荒诞不经的疯话戏言竟被不少媒体反复炒作大肆宣扬,闹得哄动一时,满城风雨,不知《红楼梦》的作者曹公九泉之下听了这话会做何种感想,说不定他会摇摇头,手捋白胡子冷笑着说上一句:“满口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但王朔是绝对不会流泪的,虽然他早已命中注定了成功仅限于此,永远也不会“一不小心便弄出一部《红楼梦》”,但他的确已经名利双收、极为风光,既然如此,他又何必流泪呢?不过尽管毋须流泪,王朔却不甘心地发现,读者们,也就是眼睛失过一阵明,但毕竟逐渐亮起来了的人民群众们,对他不如从前那般关注了,其实这也十分正常,“谁比谁傻多少?”,忽悠得了一时还能忽悠一世吗?但王朔就是不甘心也紧张了起来。是啊,被人关注了那么多年,一旦失宠,那孤独寂寞的滋味是极其难以忍受的!所以,他王朔要趁还没有完全失势便着手策划东山再起,虽然因为外务应酬实在太多实际上早已文思枯竭,智尽乌江,他也明知道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创作欲望创作能力来拿出新的作品,但他仍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穷几年的时间鼓捣出来一本看上去很丑的《看上去很美》,可惜得很,虽然经新闻媒介的不少铁哥们儿们不遗余力的大力推介、卖力吹捧,无奈读者群仍对这本拙劣的小说反应冷淡。大伤元气、黔驴计穷的王朔火了,他要孤注一掷,他要“动刀”,他要“逮谁灭谁”了。诸位,且看这明显是王朔版权专利、绝无假冒之嫌的言论“逮谁灭谁”---那实在是十足的大无畏的痞子精神,不折不扣的死缠烂打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决非常人可为敢为屑为。叫人很自然地就联想起金庸先生笔下那位痞子无赖的杰出代表,王朔的前辈----屡战屡胜、洪福齐天的韦小宝。他王朔要凭着“逮谁灭谁”这股劲头儿重新唤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了!要知道,这个“逮”可不是胡逮乱逮,要玩就要玩得够大,要有眼光,要够毒,够黑,一定要把不明所以的读者们给完全彻底地忽悠住才行。

同作为知名人士,作为创作宗旨创作手段与王朔大相径庭、名气也要大得多得多的作家,十分自然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首当其冲地遭遇了王朔的“逮”。这位韦小宝的制造者也许不会想到,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竟然仍有韦小宝式的人物,而且还竟会在他查某人身上一施其长、一展其技。众所周知,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童话创作嘛,自然难免也允许有作者主观夸张甚至臆想的成分在内,同是作家,他王朔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王朔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挽起袖子挥动老拳力责金庸先生“胡编乱造”,“扯淡”、“缺乏依据”、“经不起推敲考证”云云,并大骂“金馒头”,一时之间,他令人侧目相看,似乎他本人一下子竟成了报告文学、记实文学作者。不难看出,王朔这篇满纸火药味、急功近利的批评文章背后的真实用心到底是什么,人们也可轻易发现,他的批评文章实际上与他的小说一样,不过都是“满纸荒唐言”罢了。对此,我们不屑置评。

王朔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曾一度的大红大紫,以他为范本、为榜样,造就了一批紧随其后的文学投机者,他们根本没有把文学当成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也决不打算为读者负责,只不过为了某种利益而进行创作,忘了自己是谁,不知耻地说什么“玩文学”,并以此为荣,这种文学作者的大批出现,将对中国新文学产生极深远极恶劣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现在已经不是让王朔来选择应该“逮谁”“灭谁”的时候了,而是要问:“谁来灭王朔”的时候了,不把投机者们彻底清除出队伍,就无法奢谈文学的纯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王朔的“痞子精神”的确是他赖以存身的一大法宝,因为一般来说,君子们是不屑于(抑或说不敢于)与痞子斗的,而且与之斗而斗之不垮,灭之不死,痞子一定是要倒打一耙反咬一口的,不信请问张承志。这也是王朔自出道以来尚未碰到过激烈批评的重要原因。但时间到了今天,王朔开始了主动出击,“逮谁灭谁”了,再对他容忍,可以说就是对作家们自身、全体读者乃至文学本身的犯罪。如此下去,也许有一天,王朔会灭到曹雪芹曹公身上,原因嘛,当然他自己是决不会承认的----因为届时他还是没有“一不小心”地弄出来一部《红楼梦》!
 

[ 本帖最后由 牛伯一 于 2008-6-24 21:1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4 2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文犀利,思维敏捷,有理有据,掷地有声。读罢全文,一个痞子王朔,投机文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一直喜欢读牛先生的杂文,痛快!:)
发表于 2008-6-24 23: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6-24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王朔,这么一个现象,对文坛来说,不是一个坏事.
所以,我是不赞成的.中国当代文学是绕不过去的,这里面的东西,值得深思考的!
发表于 2008-6-25 0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骂曹雪芹、骂金庸、骂老舍、骂侯宝林、骂鲁迅........... 别说能耐不大,就算是能耐冲破了天也不应如此。太放荡不羁了。
发表于 2008-6-25 07: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痛快!
发表于 2008-6-25 08: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朔现象”最能说明了中国当代文人病理,他的“顽主”心态的确是一种无奈的社会悲哀,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丧失了人格与尊严,唯有权势的威严与虚伪的崇高存在实于生活。这一点,王朔可以作为炫耀资本去斥责所有御用文人。
    以“痞子”自居的王朔,他的日常道德兴许不低于常人,他比那些御用文人要真实一些,但作为以文为生的文化人,他是缺乏社会责任的公共良知,他是中国社会百无聊赖的精神毒品,人们借以那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来娱乐消遣,竭力回避生活中最实在和最敏感的问题。
    无论你走在中国的都市还是乡村,你都会感到它多么需要能够肩负社会责任的有知之士。王朔为什么公然声称要赚够钱送自家女儿出国读书,难道仅仅是中国教育落后吗?显然不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在无法得到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时,他们不得不面对无奈的现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王朔挺着脊梁骨去殉葬。
   王朔虽有很多不好之处,但我和小姨的观点一样,我不灭他。
   牛先生是写作的多面手,我很佩服。

[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08-6-25 08:4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8 16: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笔力功力皆强
发表于 2008-11-8 18: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代,出什么样的货色都不足奇。
    就拿一向门风甚严的佛教界内说吧,不是出了个台湾的萧平实先生吗,以一个佛教居士身份,竟连佛教的祖师爷们都挨个地批个遍。在台湾还有不少追随者哩。
    王朔之类,要是真若鲁迅先生时代那种忧族忧国的抱负也罢。一味地要满足自己愤世疾俗且玩世不恭的欲望,本身就已落入低俗。
发表于 2008-11-8 20: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朔的文章读得不算多,其他的文章我读得也不多,拿一些写得刻板教化的文章来说,在同样没有营养之外,王朔的倒能起到娱乐的功能。就如大家熟知的垃圾食品,但很多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一个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环境机制的,王朔的现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在八十年代,中国的现状如此,或者说有这样的基因客观存在。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西方文化之际,泥沙俱下,文学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是以社会为其根本的,在不能达到引领大众的时候,曲意逢迎大众,除了物质原因之外,也是一种被逼无奈。就如同为稻梁谋的御用文人。
牛先生的文章,我还是相当喜欢看的,逻辑性、阅历都很不一般,就本文组织上来说,天涯的观点就是我读此文的心声。
但就里面的观点来说,自生自灭,也未尝不可。或许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归属,试问,就王朔目前的狂言,要不是看牛先生的文章,我还真的忘记了有一个叫王朔的人。回头想想,自己也莫名其妙的狂过,或许这就是每个人的成长记忆,或许是生活的经营,但这种机遇被有这样的才能的人抓住,成就了这个现象,我想这也仅仅是一个过去了的现象,目前,现象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说不定,在醉里会出现一个“牛伯一现象”。
多日不见,问候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0-22 11:17 , Processed in 0.01438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