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2|回复: 11

【醉里飞花令•眼泪】慈母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0 08: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闻石8071 于 2017-4-1 13:36 编辑

     5月4日。午夜。输液仍在一滴一滴地进入妈的体内。而我们兄妹四个则静静地守候在妈的病床旁。自傍晚医生向我们下达了妈妈的病危通知书后,我们便寸步不离地这么守着已进入昏迷状态的妈。
    忽然,妈的右眼角渗出一点泪,很小,越聚越多,渐渐地竟有一滴那么大。正当我们莫名其妙之时,56岁的大姐哇一声大哭起来……
 大姐稍为平静一些后告诉我们,这滴泪叫慈母泪,人至将死才会有,并断言妈今夜肯定不行了。“大姐这是迷信!”尽管我心里将信将疑,但我还是进行了反驳。我们妹妹四个中,只有大姐在农村,文化又低,难免有些迷信色彩。
    大姐却和善地说,这不是迷信,她参与过不少老人临终及丧事料理,多有这种情况。我们便哑然。
    “唉!都怪我!要是30号晚饭后,我不到隔壁串门子,妈也不至于摔跤、发病……”大姐边说边哭,内疚不已。
 大哥则安慰她:“其实,妈已病了多日我才去乡下带你来服侍,哪个服侍的人能寸步不离搀着扶着她?跌跤是妈自己不小心,您不必太难过了。”我和二姐则附和着大哥劝着大姐。
    劝着劝着,二姐又哭了起来:“我以前对不起妈呀!去年8月我生了颈椎炎后,虽然只有两三里路,但很少去看妈、也没弄过一顿可口的饭菜给妈吃……
    二姐的哭诉,听得我心里酸酸的。妈自1979年离休,1985年爸去世后,我又照顾了多少?除了逢年过节或妈生病了回来看看,平时对妈的关心也太少了。就说今年吧,春节后几个月了,我才回来看过妈两回,还都是到乡镇办公事顺道的。县城到小尖不也就13公里么?那么多星期天怎么就没空回家来照料妈一下呢?想着想着,我不禁黯然泪下。
    大哥见我们都泪眼汪汪,便也泪水涟涟地检讨自己,家里生意一忙,对妈的照料也不够,还说要是有机会再尽点孝心多好啊?
看着妈苍老的面容,凝视着那滴慈母泪,我们大家都知道,妈是很难起死回生了。因为妈十年前得过一次脑血栓,这一次是复发,当然凶多吉少,除非出现奇迹。然而,一夜相安无事。凌晨,妈竟开始梦呓。
    中午,奇迹真出现了:妈睁开双眼,喊饿!“妈!”“妈!”“妈!——”我们兄妹四个惊喜地围在妈妈的身边,争相亲热地呼唤着,大姐忽然说,那滴慈母泪也不见了!大家一看,果然!
    又经过七八天的治疗,妈的精神明显好起来了。医生说,这老太太命大,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我们把这消息告诉妈,妈很高兴。我们又把兄妹几个4日晚上守候的情况,大家的心情、检讨及今后如何照料她的打算一一讲给妈听。听着听着,妈流泪了……
    “大姐,这才叫真正的慈母泪哩!”我指着泪流满面的妈说。
    大姐略一沉思地说:“我们农村还有句话,叫大难不死,至少还能过十年!”
    这句话不管迷不迷信,我们都信了。妈今年75岁,而她至少能到85岁,这该给我们做儿女的提供多少孝敬的机会啊!
    “但愿妈健康长寿!”哥说。
    “但愿我们兄妹绝不食言!”我说。
    听到这里,妈那慈母泪又潸然而下……

                         原载《江苏邮电报》1994年6月4日第469期四版
     
     后记:写作本文的那次,妈妈没有走。然而,她还是没能进入1995年,她的生命终结于1994年12月31日。

发表于 2017-3-30 0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应够快的,还没到四月份呢
发表于 2017-3-30 1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果然快手。
发表于 2017-3-30 1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母泪,都是因为儿女流的啊
发表于 2017-3-30 1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两次飞花令都是刘老师开了好头,鼓掌!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4: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17-3-30 11:12
感谢两次飞花令都是刘老师开了好头,鼓掌!

不客气,都是手上正好有适合的文章。
发表于 2017-3-31 0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欲养而亲不在,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日子吧!多给他们关心和照顾。
发表于 2017-3-31 21: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日子吧!
发表于 2017-4-1 1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认真的读了!
      借老兄宝地谈点题外感想: 此文“哭”点很多,表现形式也各异,但大都是为“眼泪”做铺衬的,于是读者便很容易走入主题,从而体会“眼泪”背后的“孝”字。我想这才是这篇短文的出发点。
      谈到“孝”字,就不能不说“哭”,因为子女吊孝要哭,亲朋吊孝要哭,同事吊孝要哭。就算大才诸葛亮先生吊孝仇家不也是大哭一场吗?尽管“哭”的那么假,但是绝对是“哭”出了智慧。
       哭就要流泪,一般来说泪是哭得产物
       但哭并非意味着真爱,泪水也并非意味着真孝。
       孝是人类自然的本能的思想活动的反应,是有别于非人类动物的。基于这一点,我更赞成笑着“孝”,而不是哭着“孝。”  这孝和日常行为有关,和泪水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7: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 发表于 2017-4-1 12:04
很认真的读了!
      借老兄宝地谈点题外感想: 此文“哭”点很多,表现形式也各异,但大都是为“ ...

写作者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信手写来,并没有想那么多。所以,从文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或者说文学评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斜阳兄的点评,就相当的到位和令人信服。谢谢你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9 04:09 , Processed in 0.01997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