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都寻史 扬州城的西南,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是南京,号称六朝古都,金粉之地。扬州是小家碧玉,南京可称大家闺秀,她有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掺和,高楼大厦和小巷陋室的糅杂,灯红酒绿跟粗饭弊食的辉映。身在扬州,不可不看南京。大学二年级的秋天,细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在俞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几天的“南京寻史之旅”。 秋日的雨季,集体乘车,与其说是“寻史”,不如说是“旅游”,是一群青年学生的心情的飞翔,身体的放松。秋,有风,有雨,有点凉。车近南京,渐入江南,两边山色隐现,“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说得不错,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不过此时却少孙郎的笛声,“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有点遗憾。 之一 车到南京,我们的行李直接放到旅社里,旅社靠近五台山体育馆。我们是集体行动,任何人不能擅自离队,也好,我没来过南京,有老师们做导游,何乐而不为。我背着一只帆布包,带着纸笔,准备一路观看,一路记录,在外面的几天总要留点什么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 先到的是南京博物馆,它是中国传统的飞檐翘壁式建筑,黄瓦红柱,巍峨壮丽。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在草坪里,相映成趣。这座建筑的面积相当大,陈列的历史文物种类多,我们在里面转悠了靠近半天的时间,也没看完,不是俞老师催,我们还要小半天。不过里面阴森,寂静,走过几具古尸和石棺的时候,心里毛毛的,有点毛骨悚然,快步离去,不能细看,部分女生紧紧跟在我们后面,亦步亦趋。这半天的功夫,只能是走马观花,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后来查找资料,知道这里的大概情况。该院收藏保管的藏品,四十多万件。藏品的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藏品来源包括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藏品,另一部分是前古物陈列所移交的清代热河、奉天两行宫宫廷文物,其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年收藏,以江苏地区考古发掘品为大宗。 之二 到了南京,不可不看洪秀全,那个以宗教起家,震撼南中国的广西人。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靠近夫子庙,是个园林式建筑,原来应该是某位王爷的府邸吧。馆内小桥流水,柳树傍河,莲荷浮水,水榭凌空,白墙黑瓦,楼影倒映,典型的江南园林风光。洪秀全进南京后就住在这里。 中国的农民运动,从来脱不了改朝换代的模式,有的才攻下几个小县城,就急急忙忙披上龙袍,坐上龙椅。洪秀全也不例外,历史博物馆里洪秀全雕像是半身像,背负着手,深邃的眼。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伟大的天王扫视着南中国富饶的城乡,扫视着蝼蚁般匍匐的子民,扫视着成群的妻妾们。他坐视着东王府肝脑涂地,韦昌辉狡诈嗜血,石达开愤然出走,他在微笑,一切在我的掌控之下,一切在我的股掌之中,我的权谋,我的善断,无人能及,我是天王。身披龙袍,三宫六院,妻妾坐拥,安享天王之威;天王府外,年轻夫妻分居两营,不得相见,偶尔偷情,却遭斩杀,他视之如常;天京险恶,江南江北大营虎视,陈李二人滴血沙场,城内权贵金迷纸醉,他充耳不闻。失民心者失天下,打败太平天国的不是大清的牛皮癣患者曾国藩,而是他洪秀全自己。景仰之余,不禁感慨万千。 之三 明孝陵,可说是名陵。这里葬的是朱元璋,我在这里没看到什么名堂,只是简简单单的墓道,两边的石人、石马、石柱,空荡荡的,没什么特别的景致。据说朱元璋的墓藏于青山之中,山腹之内。帝王都怕别人翻尸盗骨,朱元璋这种感觉应该更强一点。他击败陈有谅,暗害韩林儿,火烧功臣楼,屠灭胡惟庸,捏造蓝玉案,毒杀刘伯温,夜晚睡觉应该良心不安的。 我说明孝陵是名陵,实际是说朱元璋异于其他皇帝,概括我大脑中的历史知识,我可以提出这几点理由。一是他老先生相貌奇特。《菽园杂记·卷十四》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其实《菽园杂记》说得还算客气,民间野史传说,朱元璋马脸,上面布满大麻子,奇骨贯顶,人莫能测。做皇帝后想造一副英雄像,哪知画师死不开窍,被杀无数,最后有位聪明画师画了一幅侧面像,才勉强过关,免于处斩。二是朱老先生出生低微。史料记载,朱重八(家族排行)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小沙弥,后遇荒年,讨饭为生,绝对的草根阶层。三是老朱的忍功。元朝末年群雄遍起,老朱也占据南京。周围的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纷纷称帝,引起元朝军队的围剿。老朱听从谋臣“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避开锋芒,保存了实力。这份谋定而后动的功夫实非常人能及的。四是朱皇帝对贪官污吏的无情杀戮,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据说后来有些官衙人去楼空,官吏逃避,不得不选一些犯错的官员戴罪立功。 之四 南京是古城,城门比较多,据说朱元璋出殡的时候,十三个城门往外抬棺材。我们当时去南京时,登过中华门,出过中山门。中华门实际上只剩下一座城楼,我们钻过里面的藏兵洞,站在砖缝中长着杂草的城楼上,望见远处的林立的工厂,黑乎乎的运煤炭的火车隆隆开过。 中山门外,有很大一块景区,那里有灵谷塔、邓演达墓地、无梁殿、中山陵。出了中山门,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两边的法国梧桐,白霜斑斑,疙疙瘩瘩的枝干上布满沧桑,黄绿的树叶不时伸进车窗,洒进滴滴水珠,一阵阴凉袭上心头。 当时进中山陵是不要门票的,只要你人走上去就行。中山陵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白色的台阶铺成而下,拜陵者可以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朝圣。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我和荣林站在那里端详半晌,两人在旁边的小摊子上,买了几块“博爱”和“天下为公”的小铭牌,别在自己胸前。走过三百多级台阶,前行到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中山先生的坐像和卧像就在陵墓里。中山先生好像葬在一个圆圆的大池子里面,我们在音乐声中,围着池子转了一圈。 细想中山先生,为国为民,奔波一生,开创中华民主政治之先河,实行三民主义,不愧国父之称谓。怎奈前期过于天真,为故老、军阀、权贵、买办,玩于股掌之上,大权为国贼窃取;后期痛定思痛,办黄埔军校,举北伐大旗,无奈疾病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喊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的遗恨。这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