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03|回复: 4

[原创] 人文精神失落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1 09: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商品经济日益浸入人们的交往关系,并且在许多地方严重扭曲着精神生产的价值取向,大概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惊呼社会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有人抱怨无论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文艺作品当中向雷锋那样乐于为社会分忧,为他人做好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在这种景况下,汶川大地震灾难性的发生,及发生后灾区的人际关系,再及抗震救灾所爆发出来的无比巨大的“人心”向心力,凝聚力,无疑给我们在悲痛的同时带来了一丝暖意,一股神圣的气息,一次抚慰心灵的精神漫游。于是它也自然引起我们对人文精神到底失落了没有的严肃思考。 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举世罕见,然我们注意到,灾难发生后人们对待灾难行为的一致性更是前所未有的。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争分夺秒,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生命。那场面之壮观,给人一种动荡中见安祥、苦涩中见甜美、凄惶中见温馨的总体印象。汇成了一派很有召唤力的感人风景。那十多万身先士卒,在残垣断壁中奋不顾身的战士、那尚未脱离母亲怀抱,被救后躺在担架上行出让人震撼之礼的幼儿、那失去了九位亲人,甚至都来不及悲痛就冲向就在最前线的汶川武装部长......那从空中到地面再到水上的立体救援场面。无不在唤起人们深植中的某种情愫和信念。如果这些特殊时期的举动与我们现实生活所见终究有所不同,那么应当指出的是,它并非只是灾难到来后物质现实的简单再现,它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现实。它融进了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想,甚至融进了当代人对一个以逝年代的美好事物的依依忆念之情。这所有的一切绝非刻意挑选,绝非人为“作秀”。而是灾难来临时,经过对现实人文精神的寻找、发现、筛选、熔裁升华后的结晶。 灾区的动人事迹时刻都在发生。我们共和国的总理在地震发生不到三个小时内就赶到了第一现场。他甚至不顾余震危险,手持扩音器站到了砖头瓦铄之间对着埋在废墟下的人喊话。面对摇摇欲坠的危楼,白发苍苍的将军忘记了自己的军衔,和士兵一起攀上了楼房的顶端。很多素不相识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尽着并非自己义务的义务.........太多了,不胜枚举。这些人中有我们的国家主席,总理、有勇敢的人民子弟兵、有工人、有农民、甚至还有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奉献,都是爱心,没有一个是为了索取,为了个人利益。所有的这些即朴实有高尚的社会群体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灾救灾的斗志。全国各行各业纷纷行动起来。为灾区捐钱,出力,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民族力量。 所有的这一切,全部发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下,不得不让我们有着更多的感慨。面对着那如同钢铁洪流一般抗震大军所做的一切,面对着这些无可置疑的真实画面,我们怎么可以说商品经济物化了一切,人们除去挣钱,谋生,享乐,利己已别无选择,别无所求了呢?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支撑一个民族自强自立兴旺发达的人文精神是不灭的。即使在某一个阶段在少数个体身上失落了,在另外绝大多数个体身上依旧存在着,延续着。多我们的民族来说,存在于救灾背后的那种人文精神-------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为社会分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实在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它孕育生长于社会物质财富还很贫困的年代,一直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倡导,更衍化为一种人人争相效仿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这次地震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如果说美国日本那样物质相对富裕的国家都在研究中国的人文传统,那么要说中国因为经济建设便把人文精神失落了,实在是太悖里了。眼下,“雷锋形象”少了,“焦裕禄形象”少了,但这并非现实生活里缺少了人文精神的缘故,而是发扬这种精神实乃是我们真正的使命所在。 当然,我无意于用这场灾难背后的人文精神在许多普通人那里依然存在的事实,来否认人文精神在另一些人那里依然减损,失落的另一面事实。在金钱商品的锈蚀下,坑蒙拐骗,贪赃枉法者有之、遗弃亲生骨肉,贩卖人口者有之、见人落水先问给多少钱,再说救不救人的不义之徒有之,这些都是无庸避讳的事实。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大众关心的焦点,不可能穷尽社会现实的所有方方面面。汶川大地震,把更多镜头更多的面向现实生活中充满感动的,充满眼光的,充满希望的那一面,用人性之光把那些容易被人忽略,存在于普通人身上的人文精神指点出来,强调出来,就算是完成了它所希望完成的历史使命了。如果一定要从这里面找到不足的话,那么它的缺陷就恰好在于无缺陷。被拍摄到电视画面里的人文世界实在是太纯净了,太完美了。摄影者们自然有充分的理由把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奉献,友爱,互助救援的人文精神壮观熔铸,辐射、贯穿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全过程并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却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负面的人文景观统统摒除在电视画面之外。多上一个“范跑跑老师”,多上一个“重大铁女生”又能算得什么呢?树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会有。因为过分的单一纯净,就跟我们这个无限多样,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不打界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电视画面里一定要增加一些与“抗震救灾”不相干的人文景观,或要生者非要在寻找亲人的过程中与亲人的尸体相遇,已做出正负两极的对照。我只是想,既然真个事件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那么就没有理由对一些悖离人文精神的行为动机做任何解释。我并非要求真个社会都来大发善心,但是面对绝大多数人的善心,对那些面对灾难麻木不仁的批判就显得空洞苍白,即使过后这少部分人自责,也难免肤浅而缺少真意。 人文精神在有些人那里为什么能够那样的坚贞执著,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弃之如蔽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大灾之后有更深的思考,以启迪更多人的灵魂。
发表于 2008-6-22 21: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道德沦丧是不争上的事实;在抗震救灾的洪流中,人性的光辉也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不能因为物欲横流就否定人潜在的良知,也不能因为这次抗灾体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就认为以后便是大同世界。我们在献爱心的同时,依然有人藉此机会行骗、贪污,甚至拐卖失去亲人的孤儿。无论在哪个时代,人的本性都有善恶之分,在“越堕落越快乐”的社会中,堕落现象好比是浪涛,道德良知好比是江流中的灯塔或航标,在浪涛及雾霭中时隐时现。作为政府,绝不能忽视道德的建设与弘扬;作为艺术家,必须牢记惩恶扬善的使命。
发表于 2008-6-22 2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的观点是对的,这种呼吁是及时,甚至有力的! 但全文着重谈的道德沦丧与回归的内容.更像一篇带有散文化的杂文.与人文有点隔了,人文精神是另一个更为系统与复杂的问题. 当然,这些改变不了这篇文字的方向,它同样是有意义的!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21: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教育》月刊邀我写篇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稿子,因没有准备,苦了一晚磨成上文。但总觉得哪里有些欠妥,尤其是在人文精神内涵的把握上很不到位,另外和地震的衔接上也显牵强。谢谢吴老师的评价!
发表于 2008-6-25 09: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19 06:30 , Processed in 0.02106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