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93|回复: 7

[原创] 淮乡谈往:柳枝串来的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2 0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多水,吃鱼比吃肉来得方便些。鱼的价格也较猪肉便宜得多,约为肉价二分之一吧。七十年代中期,肉价七角二时,鲤鱼价也就在三四毛样子。品种差一些的鱼,比如大头鲢子,价格常常只有猪肉的三分之一。这说的还是碗头鱼(即单条即可一烹的鱼),要是小点,价格还会贱些。小时候我们吃的鱼多是小杂鱼,有小鲫鱼、小乌鳢、小肉溜狗子。我母亲不喜欢吃鱼,但是她喜欢做鱼给我们吃。一串小鱼,用鲜活的柳条穿了提回家来,刮鳞剖肚,清水洗净,放在油锅里煎至两面黄,便放入酱油醋、生姜、葱蒜类蔬菜。再略添上半瓢水煮熟即可。千滚豆腐万滚鱼,家乡人吃鱼喜欢吃久煮入味的鱼。这样的鱼,咸鲜适口,吃米饭吃馍吃锅帖(无酵饼子)是最好不过的。


在我的家乡,鱼可以有多种吃法。我的一个亲戚娶亲时,市面上正闹猪瘟,他家的酒席就是纯粹的鱼宴。煎炒烹炸,皆成妙味。不过那是大师傅的手段。平常人家以鱼作菜,除了红烧糖醋外,还可以有炒鱼片和炸鱼圆的几种变化。做鱼圆说起来容易,做好的人家,却十家难得有一家。有的妇女一辈子也做不出正宗的鱼圆。我家大奶奶做鱼圆堪称小镇之冠。她的鱼圆,肉是上磨磨出来的,肉质细白如雪花膏。磨好的鱼肉加蛋黄、水淀粉、打成糊状,入油锅炸,在锅里是圆的,一出锅即由圆而扁,最终成为小小的肉饼。原来鱼圆在锅里包了一团热气,气冷了就瘪成了饼。鱼圆工料讲究,羼不得假,是小镇人居家待客之佳品。大奶奶一辈子没有生养过孩子,所以,每年春节,大奶奶都会做上很多的鱼圆,盼着我和叔叔们去吃。叔叔有的在外地,年初一必千里迢迢地回到大奶奶家吃鱼圆、话家常。大奶奶家孤寂的日子,大约只有在这一天,才会显得饱满和喜悦吧。我把明儿也带去,欢欢喜喜地闹上一天。

提到鱼先就想到了吃。现在再说打鱼的人和捕鱼的事。家乡河港沟汊最多,捕鱼是男人喜欢干的营生。有祖传的,也有半道自学的。河堆上王家就是祖传的,世代居于水畔,先辈也许玩过海船,后来就改跑码头为坐收渔人之利了。今年夏天我回故乡,还看见王家的后生与媳妇,趁着暮色在六塘河芦苇边布小丝网。网布好了,就用木棒敲击船头的梆子,发出嘭嘭的响声。这声音在河面上能传得很远。与浣衣的杵声相比,嘭嘭地渔梆子声,似乎更有韵味。鱼听到梆子声,慌忙向岸边芦根游去,可怜的鱼儿不知不觉就入了网。在河面敲了一巡,小夫妻就开始收网,丝网很长,短的几十米,长的有百米。一点一点从水里向上收,鲜活的鱼就缠在丝网里,被小王媳妇水滑白净的手,一条一条地拣进渔篓里。收网的过程是愉悦的。小王媳妇照例还会唱上一段小曲,是《十二月花风》么,也许是吧。那天离得远,我听不真切,但是过去确实是那么唱的。


半道学捕鱼的人家,多半是家境困难或天生有捕渔爱好的汉子。他们可能还有别的职业,干完了本职才会去捕鱼。比如徐四爷,就是上午卖肉,下午捕鱼。他家养了九个水灵灵的女儿,那分水灵劲也许就是吃鱼之故。


捕鱼要置办一张旋网,旋网下的铅坠子自己做,先在砖块上刻成模型,沟槽俱备后镕铅入范,做成几十只网坠子。这些齐了,再买尼龙线织网,自己不会的也可以花钱请人织,最后将网坠子缚于网下就好了。再懒一点的也可以到鱼市买现成的旋网。不过那要多花费很多钱,最好的网坠是黄铜做的。既沉重结实,也更好看耐用些。据渔精们说,黄铜入水时能闪现出金光,让鱼儿丧魂落魄,乖乖入网。


撒旋网是项技术活,一片网收折于手中,另一手提着纲绳,站于水岸边,转身发力向水面撒去。不能抛得太高,高了不能入深水,力道也要刚好,那网才能旋得圆,否则像瘪皮的饺子,甭说人了,连水里的鱼虾都要看得发笑的。但是初次撒网的人,没有不吃几碗瘪皮饺子的。撒网也是力气活,撒上半天,双臂酸痛,也许并不能有多大的收获。所以渔精们都是不怕寒暑的壮汉,也是手脚麻利的勤快人。渔精的手天天在水里泡着,但是他们的手,在冬天里也是火热的。与此相反的是剃头匠的手,在六月天也是凉的。一动一静,气血的力道不同,表现的就是温寒之别。


小时候,我常在放学时,跟着撒旋网的渔精看捕鱼。撒得好的,捕上来的多是鲤鱼鲫鱼,差一点就是黄色的钢刺鱼,再差一点是肉溜狗子。当然也有空网的,除了一两只蹦跶的小虾,网中还伏着一只大蟾蜍,让人空欢喜一场。这时候,捕鱼人也不着急,只是会让跟着看热闹的小孩走远一点。波光鳞鳞的河畔,每天都行走着这样的捕鱼人,他们重复着同一的动作,不疲倦、不厌烦。“十网不怕九网空,一网能补九网功。”跟水打交道的鱼精们,对生活从来不会流露出失望的情绪。只要他们有使不尽的力气,河里就有捕不尽的鱼。


一条六塘河倒底养育了多少捕鱼人,我们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了这些鱼,渔精的孩子们才能吃得上饱饭,穿得上粗布衣衫,上得了学念得上书。


我喜欢吃六塘河里的鱼,听着《十二月花风》出水的鱼,干净亮堂,让母亲或妻子烹煮好,再烫壶好酒,没准还能咂摸着出别的好味来。乡里的小日子,在歌声里一点一点地走远,最后落进了游子的记忆里,定格成为一幅乡土的油画……

4a2fe08dg5e5b75761059.jpg

[ 本帖最后由 瓜棚闲语 于 2008-12-22 09: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2 1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捕鱼,捉小虾、摸螺丝。
发表于 2008-12-22 18: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这篇文字,我收藏了!
      写散文,重在理趣二字。您在醉里的文字,我差不多都读了,不仅理趣俱全,而且将“动”与“静”安排的恰到好处。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朴实真切,读后能让读者产生遐想,足见写作功底之深厚!
              谢谢作者!并希望能不断读到您的文字!
发表于 2008-12-22 2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确实写得不错。
发表于 2008-12-22 20: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文字清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分析家、斜阳、傅宁、河海洋诸位师友,祝冬安。
这篇文字,笔触恰在心灵的最柔软处。
发表于 2008-12-23 1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8-12-23 2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先生对生活细致的刻画,论烧鱼,俨然是位大厨,使人馋涎欲滴;谈捕鱼,仿佛又成了个小渔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5-18 13:15 , Processed in 0.070290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